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

鎖定
原名《兵團戰士之歌》,後改為《兵團戰士忠於毛主席》,最後定為《兵團戰士胸有朝陽》。已成為兵團人久唱不衰的好歌。歌的背景:1968年,毛主席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使大批京津滬浙的知識青年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俗稱“北大荒”。《兵團戰士胸有朝陽》這首歌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它能被無數知青久唱不衰30多年,是與那個時代分不開的。
中文名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
外文名
兵團戰士忠於毛主席
曲    :
王德全
詞    :
高思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作者介紹

王德全,66屆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生,1968年8月原本留校當老師的王德全被兵團選中,分配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師直中學當音樂教員。1969年5師組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將他調任宣傳隊隊長。據王德全回憶,《兵團戰士胸有朝陽》的詞作者就是當時5師的政委高思。
高思,1938年入伍,曾帶過文工隊,當他看到兵團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和娛樂生活極度匱乏,使一些來自大城市的知青思想上開了“小差兒”,就決定創作一首歌能將成千上萬的知青的思想和行動都統一起來。於是年過半百的高思就親自寫下了《兵團戰士胸有朝陽》的歌詞。他從屯墾戍邊和思想鍛鍊3個方面來抒發兵團戰士的豪情,每段歌詞基本上是4個字一句。其歌詞原本是三段,後被《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作詞李鬱文改成兩段。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背後的故事

艱苦環境催生創作靈感
據王德全介紹,他曾與高政委的妻子一起演過樣板戲,所以高政委的妻子就推薦他為這首歌作曲。1971年的一天,高思對王德全説:“小王,你是音樂權威,給你半個月把曲譜上。”為了寫好這首歌,王德全就和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生活期間,他了解到這些知青中最小的僅14歲,最大的不過23歲,卻要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而在這些知青的身上卻體現出雖將美好年華獻給祖國,但卻無怨無悔的氣概和堅韌、向上的精神。王德全極力地搜索能表現兵團戰士悲壯歷史和高昂激情的進行曲旋律。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王德全決定用俄羅斯的民族語彙來做主旋律。知青的生活非常艱苦,住着泥草房,一人二尺炕,一天三遍湯,宿舍還經常停電。可恰恰是在一次停電,王德全點燃蠟燭的時候來了創作靈感,讓他將對知青的感情傾瀉而出,一氣呵成寫成該曲。
1971年9月,《兵團戰士胸有朝陽》創作完成。1972年冬,該歌在5師會演上“一炮走紅”,各兵團用廣播教唱此歌,同年該歌被髮表在《省優秀歌曲選》。1973年,被以國務院領導小組名義出版的《戰地新歌》收錄,由中國唱片社錄製發行。就這樣,這首歌從北大荒唱響全國,激勵千百萬上山下鄉的知青。1975年,該歌被《我們是毛主席的戰士》收錄;1993年,該歌被《北大荒人的歌》收錄;後又被北大荒50年歌曲精選《大荒回聲》收錄。儘管這首歌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但卻在那個年代統一了知青的步伐,將知青們的心連在了一起。
歌聲聯起戰友情
王德全在5師期間,共創作了《兵團戰士胸有朝陽》、《我愛我的細毛羊》等20多首曲子,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仍被知青們傳唱,成為各地知青藝術團的保留曲目。1989年和1990年杭州、上海的知青就曾回訪過北大荒,知青藝術團在寶泉嶺林管局俱樂部演出時,《兵團戰士胸有朝陽》的曲子一響,全場知青都跪地高唱這首歌。那時那刻,這首歌已不單單是一首歌,而成為戰友相見、表達戰友情最直接的東西。因為它是在特殊的年代、慰藉過上百萬心靈的“經典旋律”。這個旋律讓他們重温那段悲壯的歷史,勾起他們對黑土地上的熱血和青春的回憶。
誰能忘記那裏的山?誰能忘記那裏的水?誰能忘記那裏的戰友情?誰能忘記那首《兵團戰士胸有朝陽》……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歌詞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胸有朝陽。
屯墾戍邊披荊斬棘,戰鬥在邊疆。
毛澤東思想哺育我們茁壯成長。
祖國大地山山水水充滿了陽光。
三大革命練紅心,迎風冒雪志如鋼。
堅決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誓把北疆變糧倉。
熱愛邊疆、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保衞邊疆
紅心向太陽。
兵團戰士胸有朝陽,胸有朝陽。
屯墾戍邊耕耘大地,緊握鋼槍。
廣闊的天地戰旗飛舞稻菽千重浪,提高警惕常備不懈,日夜練兵忙。
備戰備荒廣積糧,千里邊防堅如鋼。
為了當好革命事業接班人,誓把青春獻給黨。
熱愛邊疆、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保衞邊疆,
紅心向太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