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線魚

鎖定
六線魚是鮋形目六線魚科六魚屬魚類,俗稱黃魚、黃棒子、大瀧六線魚、歐氏六線魚。身體延長,側扁,略呈紡錘形;頭中等大小,前端尖突;眼中等大小,上側位;口中等大小,端位;上頜較下頜略長; [3]  魚體被小片櫛鱗,十分容易脱落,每側各有3條側線。魚體呈黃褐色,臀鰭淺綠色,尾鰭截形、灰褐色。因身體有6條側線而得名。 [4] 
六線魚主要分佈在朝鮮、日本,在中國黃海、渤海、東海也能看到其身影。 [4]  冷温性近海底層戀礁性魚類。終年棲息於岸帶礁石地帶及海生植物生長茂盛處,一般水深在50米以內。白天在表層活動,夜間潛入深水。食性廣,以底棲生物為主,也攝食小蝦、小魚、多毛類。一般1到2齡開始性成熟。卵生,產卵期為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一次性產卵。懷卵量一般2000-20000粒。 [5] 
六線魚是中國北方重要海水增養殖品種,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頗受消費者和養殖業者的青睞,有"北方石斑"之稱。隨着近海經濟魚類種類和數量的減少,沿海漁民對其捕撈逐漸加大,漁獲個體也逐年減小,漁業資源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源衰退日趨嚴重。增殖放流是其資源量補充的重要方式。 [5] 
外文名
greenling
別    名
黃魚
海黃魚
大瀧六線魚
中文學名
六線魚
拉丁學名
Hexagrammos otak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鮋形目
亞    目
六線魚亞目
六線魚科
命名者
Snyder, 1908

六線魚簡述

六線魚 六線魚
硬骨魚綱,鮋形目,六線魚科,六線魚屬(Hexagrammos)魚類的通稱。長約20~30 cm。體延長,側扁。頭部無棘稜。上頜略突出。兩頜牙細小,犁骨及齶骨常具牙。體被小櫛鱗,有時為圓鱗。側線每側5條。背鰭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缺刻。臀鰭基部長,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相對。胸鰭寬大。尾鰭截形或微凹。為近海冷温性底棲魚類。全年生活在沿岸及島嶼的岩礁附近。主要攝食小魚、底棲甲殼類。秋季產卵,親魚有護卵習性。分佈於朝鮮半島、日本;中國產於渤海、黃海及東海。常見有大瀧六線魚(H. otakii)、長線六線魚(H.lagocephalus)、叉線六線魚(H.octogrammus)等,肉供食用,為次要經濟魚類。 [1] 

六線魚外形特徵

體長略側扁、一般體長30至40公分,也有超過60公分的大型六線魚。雖然同屬鮋形目,但與其他近親相比鱗片細小是它的獨有特徵。體重250~1000克左右、背鰭一個頗長,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一深凹、鰭棘部後上方有一顯著黑棕色大斑。
眼後緣有一羽狀(皮質)突起、體被小櫛鱗、易脱落。通體有蟲紋狀白色斑點,背部黃色較深,腹部較淺;此外,自眼隔到尾柄背側有9個灰褐色大暗斑。臀鰭淺綠色,有多條黑色斜紋。尾鰭截形灰褐色。
根據生息環境的差異,體色也分為黃色、紅褐色、紫褐色等多種化。
繁殖期的雄魚婚姻色為黃色,側線不僅在側體中央,同時在背鰭、腹鰭、臀鰭共5條,這也是區分於其他近親的明顯特徵之一。 [2] 

六線魚生活習性

六線魚
六線魚(5張)
環境:海洋,居於水底,海洋洄游魚類
喜歡在白天活動,身處礁區或沿岸石縫中。
主要捕食對象有小魚、甲殼類、軟體蠕蟲等。

六線魚生長繁殖

產卵期為秋季至冬季,雄魚會躲在礁石中等待雌魚,產卵。雄魚會接連不斷引誘其他雌魚,因此卵的顏色也有很大區分,例如綠褐色、赤紫色等不同顏色,卵塊較大。為保護魚卵,雄魚會一直守候在卵巢周圍,驅趕敵對魚種。孵化的幼魚會一直在近區遊玩,等長到5公分左右後就會同親魚一起到水底生活。

六線魚分佈範圍

大瀧六線魚(Hexagrammos otakii) 大瀧六線魚(Hexagrammos otakii)
產地及產期:分佈於太平洋北部淺海。我國黃海、渤海沿海有一定產量,其中遼寧省沿海產量較多。 [2] 

六線魚經濟價值

六線魚是黃海渤海中經濟型魚類之一,外形美觀,肉質鮮嫩。其鮮魚紅燒、清蒸、氽湯味道均佳。尤其是質地肥美豐滿的六線魚氽湯,其湯汁如同奶油狀,湯鮮、肉嫩,風味絕佳。是遼寧省尤其大連市高級賓館飯店的一道名菜,也是家庭宴會必備的佳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