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叉線六線魚

鎖定
叉線六線魚,Hexagrammos octogrammus (Pallas,1814),六線魚科六線魚屬的一種魚類。
中文名
叉線六線魚
拉丁學名
Hexagrammos octogrammus (Pallas,181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鮋形目
亞    目
六線魚亞目
六線魚科
亞    科
六線魚亞科
六線魚屬
叉線六線魚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814

叉線六線魚形態特徵

背鰭ⅪⅩ-24;臀鰭25;胸鰭18;腹鰭Ⅰ-5;尾鰭35。側線鱗86~95。
體長為體高3.5倍;為頭長3.8倍;為腹鰭起點至臀鰭4.0倍。頭長為吻長3.5倍;為眼徑4.6倍;為眼間隔7.7倍;為眼後頭長1.9倍;為上頜長3.5倍;為尾柄長3.3倍;為尾柄高2.4倍;為背鰭第一鰭棘3.1倍、第二鰭棘2.9倍、第三鰭棘至第九鰭棘2.3倍、最後鰭棘4.6倍、最長鰭條2.1倍;為臀鰭最長鰭條2.6倍;為胸鰭長1.0倍、基底寬2.7倍;為腹鰭長1.8倍、鰭棘3.1倍;為尾鰭長1.2倍。
體中長,側扁,較低,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淺弧形;軀幹前半部稍高,腹鰭基部處體最高,軀幹長略短於尾長,尾長約為軀幹長1.3倍;尾柄寬短,尾柄長約為尾柄高。
頭較小,略尖突,背緣低斜,腹緣淺弧形。吻中長,尖圓,吻長大於眼徑,約為眼徑1.3倍。眼較小,圓形,上側位,眼球不達頭背緣,至吻端的距離約為眼後頭長1/2。眼間隔寬平。鼻孔1個,距眼近於距吻端。口較小,端位,斜裂。上頜較下頜稍突出。上頜骨露出,後端寬圓,伸達眼前緣下方。唇厚。上下頜及犁骨具細牙,齶骨無牙。上下頜外行牙擴大,牙帶約等寬,前端牙帶寬大,側面狹小。鰓孔寬大;第四鰓弓後具1裂孔。
鰓蓋膜相連,跨越峽部,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短小,顆粒狀。具假鰓。
無鼻棘。眶前骨和眶下骨無棘。第二眶下骨寬長,伸達前鰓蓋骨後緣。前鰓蓋骨、鰓蓋骨、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無眼前棘。無眶上稜。無眼上棘,眼後棘,鼓棘和額棘。頂骨無稜棘。眼後蝶耳骨、翼耳骨、後顳顬骨及肩胛骨均無棘。鼻孔具1短小皮管。眼上方具1穗狀短小皮瓣,其長約為眼徑(見圖公式53)頸部無須。
鱗小,櫛鱗。胸部及胸鰭前部無鱗。頭側具細小圓鱗,埋或不埋於皮下,頰部不完全具鱗,第二眶下骨無鱗。背鰭鰭條部基底的鰭膜上具細鱗。胸鰭前1/3具鱗。尾鰭前1/2具鱗。吻部、上頜骨、眶前骨、眶下骨、下頜骨、間鰓蓋骨和鰓蓋條部均無鱗。臀鰭前端向前上至背鰭具47鱗;臀鰭至第四側線4鱗;第四至第三側線28鱗;第三至第二側線7鱗;第二至第一側線4鱗;第一側線至背鰭4鱗。第一側線在頭後左右會合向後行於背鰭下方,伸達鰭條部基底下方;第二側線起點位於第一側線前端稍後下方,後行伸達尾鰭中部;第三側線始於鰓孔上部,後行伸達尾鰭中部;第四側線在腹鰭前分枝,上枝不伸達腹鰭後端,下枝伸達腹鰭基底;第五側線位於腹下正中,在腹鰭前半部內側分2枝,伸達尾鰭下緣或止於臀鰭後端上方。
背鰭起點位於鰓蓋骨後緣稍前上方,基底很長,鰭棘部基底長略短於鰭條部基底,鰭棘部與鰭條部間具1缺刻,鰭條後端伸達尾鰭基底;鰭棘和鰭條端部略突出於鰭膜;第一鰭棘頗長,約為眼徑1.5倍;第二鰭棘略長於第一鰭棘;第三至第九鰭棘最長,約等長,略長於第二鰭棘,後方各鰭棘漸短;最後鰭棘短小,不長於其前棘;中部鰭條較長,略長於最長鰭棘,向前和向後漸短。臀鰭起點位於背鰭最後鰭棘下方,基底長約等於背鰭鰭條部基底,前部鰭條略長,最長鰭條略短於背鰭最長鰭條,鰭條端部均遊離,
後端伸達尾鰭基底。胸鰭寬圓,不伸達肛門。腹鰭亞胸位,後端幾伸達胸鰭後緣下方。尾鰭寬短,後緣圓截。背鰭、臀鰭、胸鰭和腹鰭鰭條均不分枝,尾鰭具分枝鰭條。
液浸標本暗褐色。背部具暗紋。眶下骨突上緣具1暗色條紋;眼至吻端、上頜骨後端和頸部各具1條紋。胸鰭基部上方具1肱斑。臀鰭端部白色,幼體具7~8條斜紋。背鰭和體側散佈斑紋。胸鰭具斑列橫紋。
演化趨勢為眶下骨齊全,5塊;第二眶下骨長方形,伸達前鰓蓋骨後緣;眶下骨具弱稜,無棘;前鰓蓋骨和鰓蓋骨稜棘消失;背鰭鰭棘增多至18~20,鰭條增多至22~25;臀鰭無1鰭棘,鰭條增多至24~26;鼻孔減少至1個;側線增至4條以上;椎骨增多。 [1] 

叉線六線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