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礁石

(艾青著現代詩歌)

鎖定
《礁石》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54年7月25日 [16]  創作的一首新詩。詩人通過此詩表達了對這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讚美,亦對正處在種種困擾和擠壓中的祖國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此詩語言凝練,採取烘托、比擬等手法,以冷靜客觀的描寫手法,以旁觀者的敍述視角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或感情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十分富於詩歌美。
《礁石》被選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等高校的《大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 [1-3] 
作品名稱
礁石
作    者
艾青
創作年代
1954年
作品出處
艾青詩選
文學體裁
現代詩

礁石作品原文

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4] 

礁石創作背景

1954年7月,詩人艾青應智利眾議院邀請,出訪智利並祝賀智利詩壇泰斗聶魯達五十誕辰。《礁石》是詩人於1954年7月25日,即這次出訪期間所寫的。 [5] 
而且,當時值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伊始之際,百事待興。但中國面臨的困難卻難以消失,不説那“帝國主義的重重包圍”,單就經濟建設來看,困難,打擊就沒有間斷過。中國人民在這樣一個的新歷史時期,與戰爭時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礁石》正是應時而生,它實實在在地鼓舞了幾代中國人。 [6-7] 

礁石作品賞析

礁石主題思想

此詩所描繪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個久經鬥爭考驗的人,無論東西南北風,無論多少的傷害打擊,都不能讓它移動一步,都不會讓它失去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經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舊微笑地面對海洋、歷經磨難的鬥士依舊勇敢堅強地活着。詩人通過此詩表達了對這種堅韌頑強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讚美。這種存在,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正處在種種困擾和擠壓中的祖國。 [8] 

礁石藝術特色

此詩沒有直抒胸臆式的呼號,只有冷靜的客觀描寫,採用的是旁觀者的敍述視角,彷彿詩人只是在呈現一個事實。
在詩人的筆下,“礁石”具有無比堅定的意志和英勇頑強的抗爭精神,任憑“無休止”的狂風惡浪吹打,依然昂首挺胸;儘管“臉上和身上”留下了“像刀砍過”的累累傷痕,卻毫無畏懼、決不退縮,照樣巋然不動,並且還“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帶着必勝的信心和無比樂觀的精神,笑迎更猛烈的挑戰,承受更嚴峻的衝,是一個大無畏的英雄形象。顯然,這“礁石”有着象徵性。它可以是象徵為智利的獨立與發展而終生呼號的聶魯達,也可以是象徵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中華民族,還可以是象徵“遇到連續的迫害”、“要求生存的權利”(艾青:《艾青詩選·序》)而不畏強權、不息抗爭的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和人民。
“礁石”像一座動靜珠聯的雄偉雕塑。詩的第一節的“撲”打”、“散開”,用的雖是動詞,但這是寫浪,目的是以動映靜,突出礁石的堅定沉着從容。第二節用“站”、“笑”、“看”等動詞,才是正面寫礁石的傲然神態。這樣一靜一動,交相輝映,就更突現了礁石不屈不撓、英姿勃發的雄壯美質。同時,作者又像一個高明的攝影師和速寫大師,他選取最能體現礁石倔強樂觀而笑迎風浪的一剎那,寥寥幾筆,就活脱脱地勾勒出礁石的不屈雄姿。
第一節用的是側面烘托手法,寫惡浪“無休止”的“撲”,是為了反襯出礁石的堅定、頑強的抗爭性格。第二節通過正面抒寫礁石的外貌、神態,活畫出它的百折不回、樂觀從容的偉大形象。這樣一側一正,便在人們的心目中矗起了一座無比堅定沉着的英雄形象。
同時,此詩在寫作手法上,還採用了比擬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擬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彷彿是人與人的鬥爭。這裏,就有了比喻、擬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麼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不曾濺淚,鳥亦不曾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別”,心意悲傷,帶着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此詩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擬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盪在宇宙間,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
另外,從此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人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着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着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説,“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揭示“浪花”的反覆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於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築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態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只能採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態”,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態為主。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藉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
總之,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擬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並沒有把事情説盡,而是隻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內涵,則採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麼説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於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餘地,而沒有想象的餘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空間,也就不能引發讀者的“興味”,更不要説什麼“領悟”和“暢神”了。相反,此詩語言凝練,採取“暗示”的手法,只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增加了詩歌的美。 [5]  [9-10] 

礁石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彥火《楓楊與野草的歌》:“《艾青詩選》所收的詩作,其中有一首詩,予我很大的感觸。因為,這首詩可以代表艾青的精神。這首詩叫《礁石》。詩很短,只有八句,但所包涵的意義,卻是深邃的,也是令人回味。” [11] 
當代詩人、作家伍學寅《詩道》:“艾青的‘礁石’,代表着一個詩人,一位戰士,永遠堅持真理,傲然屹立於風風雨雨中的形象。” [12]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授倪正芳《文學鑑賞》:“這首詩是我們理解詩人、認識詩人以及詩人的詩的一把鑰匙。這首詩歌,讓我們目睹了詩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風姿。這首詩看來得之輕而易舉,實則是詩人生命的結晶,越瞭解詩人,就越瞭解這首詩歌的鋼鐵般的沉甸甸的分量。” [13] 

礁石作品影響

《礁石》被選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等高校的大學語文教科書的課文。 [1-3] 
2022年5月,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發佈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15] 

礁石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現當代詩人。浙江金華人。青年時期留學法國。1932年開始詩歌創作,1933年以“艾青”的筆名發表《大堰河——我的保姆》而成名。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歸來的歌》等二十多部,並散文集、論文集、譯詩集多部。其詩作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廣為流傳。 [14] 
參考資料
  • 1.    駱兵主編. 大學語文[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8.08.第113頁
  • 2.    鍾建偉主編. 大學語文[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08.第48
  • 3.    張繼緬,陳壽立主編. 大學語文[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1997.10.第152-153頁
  • 4.    徐雲浩編著. 世間最美的詩文[M].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3.07.第25頁
  • 5.    汪時進,徐文海,黃樹紅主編.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導讀 當代部分 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1991.06.第215-216頁
  • 6.    艾豔紅,楊利平主編. 文學鑑賞[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5.03.第61頁
  • 7.    陳靜主編. 江西專升本應試指南 大學語文[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02.第227頁
  • 8.    李朝全主編. 詩歌百年經典 1917-2015[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6.01.第88-89
  • 9.    餘映潮.學用“象徵”手法[J].語文世界(初中版),2002,(第12期).
  • 10.    黃佔寧主編. 古今詩詞閲讀與欣賞[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03.第118頁
  • 11.    彥火著. 楓楊與野草的歌[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06.第186頁
  • 12.    伍學寅著. 詩道[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7.09.第358頁
  • 13.    倪正芳,成遠鏡,朱晶主編. 文學鑑賞[M].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6.08.第91-92頁
  • 14.    賈劍秋. 大學語文[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6.09.第214頁
  • 15.    中國藝術研究院傾心推薦 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 百部文藝作品榜單  .中國藝術研究院[引用日期2022-05-28]
  • 16.    艾青著;嚴軍主編,艾青詩選 插圖版,安徽美術出版社,2022.11,第12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