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十一蕃臣像

鎖定
六十一蕃臣像,也稱“蕃像”、“賓王像”,在乾陵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有兩組石人羣像,西側32尊,東側29尊,這61尊石像與真人身高相仿,裝束卻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領緊袖的,有披髮左衽的,但全部雙足並立,兩手前拱,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而他們的頭卻已不知去向。
乾陵六十一蕃臣體現的正是唐朝的對外開放和民族之間的大團結,同時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世界觀。這一景象正是王維詩中所描繪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真實寫照。
中文名
六十一蕃臣像
外文名
The sixty-one foreign ministers as
始建朝代
唐前期

六十一蕃臣像修建歷史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石像初建時,每個石像背部都鐫刻着姓名、職銜、族屬以及屬國國別等文字,表明他們是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蕃臣”。這些文字經過一千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大都漫滅不清了,只有七尊石像上的殘存文字還依稀可見,從這些文字可知這些人是疏勒國王裴夷健密施、康國王泥涅師師、于闐王尉遲璥、波斯王卑路斯、朱俱半國王斯陀勒、石國王子石忽那、吐火羅王子特勒羯達健等。

六十一蕃臣像無頭緣由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現如今,這些石像都是沒有腦袋的,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人的脖子上有頭被砸掉的痕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些頭顱的下落如何呢?這是圍繞着六十一藩臣像的一大謎團。

六十一蕃臣像相關傳説

六十一蕃臣像背面刻字 六十一蕃臣像背面刻字
據當地老百姓的説法,八國聯軍侵華時,見唐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臉面,所以把石人的頭砍掉了。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八國聯軍侵華時根本沒有到達此處。因此,這種説法純屬民間傳説,不能成立。
另一種説法認為是明朝,當地流行瘟疫,病死百姓不計其數。百姓認為瘟疫來源可能是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將石像都砸掉了頭。這種説法雖有一定的可信性,但缺乏直接證據。
還有一種説法是,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據説,明末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裏給唐朝的皇帝守陵,覺得既有損國格,也有辱於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強大的損害,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莊稼地裏踐踏糧食,第二天就煽風點火地和百姓説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説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當地羣眾認為這個外國使者説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 [1] 

六十一蕃臣像考古意見

但考古學家認為,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災,可能毀於1555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華縣一帶的關中大地震,因為這次地震震級高達8—11級,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即使這些石像已經遭到毀壞,但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形象中發現大唐盛世的景象。

六十一蕃臣像有待探究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藩臣像斷首當在宋、元、明三朝,宋朝人遊師雄曾考察藩臣石像並留下文字記錄,可見那時石像還完好,明朝人李夢陽在一首詩中記載了石像斷首折肢,由此斷定石像被毀的時間範圍應當無誤。在這段時間中,金、元都曾經統治過陝西,這兩代都是由少數民族首領創建的。金代由女真人創立,祖先在唐代為黑水和粟末,藩臣像中可能有族首領。元代由蒙古人創建,突厥人是其祖先的一支,而武則天時代在唐為將軍的突厥首領不下數十個。藩臣像中的突厥族人可能是最多的。在金、元兩朝,感到同族首領侍立於陵前有辱本族顏面而把石像砸毀,不是沒有可能的。不過,也有專家對記者的這個論點提出異議,假如石像毀於金、元兩代統治者之手,那為什麼只砸掉了頭,而不是毀掉全部石像呢?這樣豈不是更給後世之人留下胡人侍立於陵前的口實嗎?看來,關於六十一藩臣像頭顱的下落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大膽假設。

六十一蕃臣像相關記載

六十一蕃臣像 六十一蕃臣像
宋朝時,曾有人對35尊石像上的文字做了記錄,他們中包括來自唐安北都護府的回紇諸部都督,來自安西都護府葱嶺以東各國首領、都督,來自北庭大都護府屬下的西突厥及吐谷渾諸都督。從這35人的官銜來看,真正的客使及僑居長安的外賓不過五、六人,其餘全是唐王朝屬下的各族官員或質宿京師的諸屬國國王、王子,其中有很多是唐朝的將軍,同時受命兼任唐邊疆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這些蕃臣的品級幾乎都在三品以上,一品官也不在少數。從邊境各族首領接受唐中央王朝的敕封、任命並得到唐朝廷如此高的官爵俸祿來看,他們是唐朝統治階級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石像身份的確認,説明了唐王朝統治階級具有多民族成分的特點,以及唐王朝疆域的廣大。
因為這些人來自唐朝的蕃國,因此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六十一蕃臣像”,現在為彰顯和平友好,稱他們為“賓王像”。

六十一蕃臣像石像身份

乾陵陵園中的石人,除司馬道兩側的文武侍臣和仗馬旁邊的“進馬”以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石像。人們在習慣上稱之為“蕃像”、“ 諸蕃君長像”或“賓王像”。唐朝以前,墳墓上很少設置蕃像,除西漢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馬踏匈奴”和“野人”像以外,其他墳墓尚無設置蕃像的記載,帝王陵墓中更無設置蕃像者。但到了唐朝,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乾陵中蕃像大量出現,這是乾陵石刻的一個顯著特點。
乾陵中蕃臣像大量增加,並分兩為組,每組南北4行,東西8排,分別侍立於南門闕內的東西兩側。其總數達到60餘人。從有關資料來看,乾陵蕃臣像的增加與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的民族狀況有密切的關係。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國力空前強大,統治勢力北逾大漠,西越葱嶺,達到中亞的兩河流域。周邊少數民族與唐的往來十分頻繁,“四夷酋長”多被任命為唐朝的地方官,同時在朝廷擔任十二衞大將軍等職。根據這種情況,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在埋葬武則天時,就仿照唐高宗埋葬太宗時的做法,把當年曾“侍軒禁者”即曾在朝廷中任職的蕃酋60餘人雕刻成像,置於乾陵,以反映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統治權力及各民族對唐王朝的臣屬關係。宋人趙楷在為遊師雄《乾陵圖》所寫的“記”中説:“乾陵之葬,諸蕃之來助者何其眾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餘威遺烈,乃欲張大誇示來世,於是錄其酋長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鐫之琬琰,庶使後人皆可得而知之。”[58]後人多據此發揮,認為這些蕃臣是營建乾陵時前來助役的人或者是前來祭奠唐高宗的人。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乾陵有些蕃臣像的銜名有“故”字,也就是説,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死亡之前,他們就己經死了,是不呆能來助役或參加祭奠活動的。核實而論,這些人都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歸附唐朝,並在唐朝擔任過高級職務的少數民族首領。
乾陵蕃臣像最初可能是64個,每個石像的背部都刻有像主人的斷銜和姓名。到北宋時,蕃臣像只存61尊,且“姓名漫滅”。陝西轉運使遊師雄“訪奉天縣舊家所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59]。可惜的是這四通石碑到元代僅餘其三,且有殘損。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只錄出39人的官銜和姓名。清初葉奕苞在《金石錄補》中錄出38人。到現在,乾陵蕃臣像上留有名銜者僅6人,其官銜姓名可考的也只有36人。這三十六人中,有吐谷渾吐蕃突厥首領各二人,其餘都是來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護府和少數民族首領。其中安北都護府屬下回紇諸部酋長有:“故左威衞大將軍兼金微都督僕固乞突”、“故左衞大將軍兼燕然大都督葛塞匐 [2]  ”、“左威衞大將軍兼堅昆都督結黌蠶匐膚莫賀咄”。北庭都護府屬下西突厥諸部酋長有:“故大可汗驃騎大將軍行左衞大將軍昆陵都護阿史那彌射”、“十姓可汗阿史那元慶”、“左威衞將軍鷹娑都督鼠尼施處半毒勤德”、“故右威衞將軍兼潔山都督突騎施傍靳”、“故左武衞將軍兼雙河都督攝舍提暾護斯”、“故左威衞大將軍兼匐延都督處木昆屈律啜阿史那盎路”、“吐火羅葉護咄伽十姓大首領鹽泊都督阿史那忠節”、“右金吾衞大將軍兼大漠都督三姓咽麪葉護昆職”、“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羅”、“右領軍將軍兼千泉都督泥孰斤阿悉進度悉波”、“故右金吾衞將軍兼俱蘭都督闕俟斤阿悉吉那靳”、“故右衞將軍兼頡利都督拔塞幹藍羨”、“碎葉州刺史安車鼻施”、“故左武衞大將軍突厥十姓衙官大首領吐屯社利”。安西都護府所屬諸族酋長有:“故右驍衞大將軍兼龜茲都督龜茲王白素稽”、“故右武衞將軍兼龜茲都督龜茲王白回地羅徽”、“龜茲大首領那利自阿力”、“疏勒王裴夷健密施”、“于闐王尉遲璥”、“朱俱半國王斯阤勒”、“播仙城主何伏帝延”、“康國王泥涅師師”、“石國王子石忽那”、“吐火羅王子特勤羯達健”、“右驍衞大將軍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領南昧”、“大首領可汗頡利發(殘)”。吐谷渾、吐蕃、突厥首領及使臣有:“吐渾青海王附馬都尉慕容諾曷缽”、“吐渾樂王徒耶缽”、“吐蕃大酋長贊婆”、“吐蕃使大論悉曩熱”、“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默啜使葛暹嗔達幹”。這36位蕃臣只是乾陵蕃臣的一部分。其數量己遠遠地超過了昭陵的蕃臣像。這些蕃臣的官階也很高,大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這説明,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周邊少數民族首領在朝中任職的情況更為普遍。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後期遭到很大的破壞,“僕豎相半”,多己無頭。到本世紀初,所有石像“頭部均己失去”。關天這些石像無頭的原因,現在還不明確。相傳石人成妖,踐踏莊稼,被當地百姓打掉了頭。這種説法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又有人説,蕃像頭可能是在近代被外國文物販子掠走。這種説法也沒有可靠的證據。從有關資料分析,這些蕃臣像的破壞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在明代以來關中地區所發生的大地震中,可能有一些蕃像仆倒,甚至摔壞。但大部分蕃像的頭可能是被人故意打掉弄走的。由於這些石像的頭部均失其所在,我們己無法弄清這些蕃臣的具體相貌。從現存石刻狀況來看,這些蕃臣的服飾和髮型是不盡相同的,大多穿窄袖闊裾服,裝,也有個別的袖胡較長,有圓領、大翻領或斜叉領,腰束帶,腳穿靴,雙足並立,兩手前拱,頭髮有捲髮,也有披髮。雕刻工藝都是相當高超的。站在這些蕃臣像前,我們還可能相見當年朝堂中蕃臣侍立的場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