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車上書記

鎖定
《公車上書記》康有為撰。甲午戰爭慘敗後,李鴻章作為議和大臣赴日本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聯絡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子們,奮起抗爭,他們手無寸鐵,卻有喚起民眾和朝臣的筆,奮戰一晝兩夜,他們草擬了一份一萬數千餘言的條陳,即《公車上書》。
中文名
公車上書記
背    景
李鴻章簽定辱國的《馬關條約
作    者
康有為
發表時間
甲午戰爭慘敗後

公車上書記起因

甲午戰爭慘敗後,李鴻章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為了換取所謂的和平,李鴻章不惜以割讓台灣島,賠償鉅額金錢為代價,這換來的是一種屈辱的和平。當條約簽定的消息傳到北京城,猶如一個晴天霹靂,朝野皆驚,羣情激憤。而這時,康有為正和他的學生梁啓超一起在北京參加會試。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割地、賠款不僅是財產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一種民族氣節的丟失,是國家主權的喪失,這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會答應的。尤其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是一個民族的脊樑,為國運擔憂,為國家的前途而憤慨。

公車上書記上書

據《南海先生詩集》卷二《汗漫舫詩集》中有一首詩,題曰:“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索稿,為人傳抄,到遍天下,題曰〈公車上書記〉。是時主和者為軍機大臣孫毓漢,眾怒甚,孫畏不朝,遂辭位”,根據詩題,我們可知,《公車上書記》即為《公車上書》,也稱《上清帝第二書》。

公車上書記內容

《公車上書》是篇充滿愛國激情的條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公車上書記籌戰守

戰守是當務之急,康有為堅決反對統治階級投降派的割地棄民的主張。他明確地提出,棄台民之事雖小,而離散天下民心之事大;割地之事小,而亡國之事大。如果這樣下去,那麼人心背離,國家滅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所以,國家的安危,在此一舉,千萬馬虎不得。關於如何籌戰守,康有為提出了三條具體的建議。
首先是“詔鼓天下之氣。”康有為建議讓皇帝頒佈三道詔書。第一是明詔罪己,要深痛切至;第二是頒明罪之詔,嚴懲那些蔽惑聖聰,主和辱國的庸臣,喪師失地,戰陣不力的將領,還有那些擅自答應割地,賠款的議和大臣等,對這些人要明責重罰。第三應頒求才之詔。下令選拔天下賢士。即“苟三詔既下,賞罰待當,士氣威伸,天下必距躍鼓舞,奔走動容,以赴國家之家。”可見,這第一條建議也就是要發動民眾,掌握人心的向背,即古人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其次是遷都是天下之本。康有為作了嚴謹的分析、勸告清統治者不要留戀京師,因為目前北京的險要既然已經失去,沒有重要的關卡可以阻擋西洋人的船堅炮利,所以,為了保護人民,特別保護政府首腦,必須遷都,康有為認為,為防諸夷之聯鑣,拒日本之挾制,應該當天就“移駕奉皇太后巡於陝西”,“抱守函注,奠定本鎬”,然後激勵天下妙將選才,以二萬萬之賠款充軍餉,戰事必有一定的轉機。顯然,康有為的遷都實際上是一種權宜之計,姑且暫保眼前,長計以後再作打算。
再次是練兵強天下之勢。康有為認為,老將氣衰不能用,因為他們享受了人間的富貴榮華,而不能經受沙場的艱難困苦,況且他們年事已高,暮氣已深,“故選將之道,貴新不貴陳,用賤不用貴。”應該重新選將十人。各練十營,勵以忠義,激以國恥,然後再準備精利的器械,並聯絡西南的諸島的華僑,助攻日本,必有奇功。聽起來似乎可行,細一想,這只是一個天方夜潭的神話,如果諸事真有這麼順利,中國也不至於必走和談這一步。
康有為的三項建議,也都只是權宜之計,並非富國強民之策,而此書中康有為的重點則在於變法自強。

公車上書記圖自強

康有為建議清政府“當以開創之勢治天下。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當以列國並立之勢治天下,不當一統垂裳之勢治天下。”所謂的開創,就是要實行新的法度,而不能‘循規蹈矩,率由舊章’;就是要放開眼界,向西方國家看齊,看到制國的可取之處,而不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
“窮則變,變則通”,這是康有為主張變法的根本指導思想,他所構想的變法方案包括了富國、養民、教民和革新庶政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富國之法,指國家發行鈔票,民間籌款,修築鐵路,開辦機械廠,設立輪船公司大力開發礦山,各省設立局廠,自造銀元,官辦郵政等,有為認為,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增加國家的收入,達到“國不患金”的目的。
(二)養民之法,康有為是遵循中國傳統的農本思想的,他認為天下百物出於農,應該把農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中國的農業太落後,應該多向西方多學習,建議成立農學會、茶學會等,推擴新技術;同時還應該鼓勵工商選派學童,分門學習,然後推廣。國家還應該設置通商院,各直省設商學,商會,比較廠,在短時間內使商務振興。窮困的百姓,應該設院收養,做到務農、勸工、惠商、恤窮,這樣,才能“民心團結,國勢繫於苞桑矣。”
(三)教民之法,重點是要普及文化教育。康有為認為,世界各國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西方國家之所以富強,就在於“窮理勸學”。所以康有為建議改變專考弓刀步石的武科為藝科,令各州縣遍開藝術書院,凡天文、地礦、醫律、光重、化電等分立學堂,選十五歲以上學童學習,然後再改變考試方法。這樣一來,天下之士,才智大開。另外,康有為還建議設立報館,介紹西學,開拓心思,擴展見聞,並建議將各地淫祠悉改為孔廟,扶孔教而塞

公車上書記重要意義

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全面地反映維新派變法革新的主張,在其中提出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設想,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維新派的綱領性的文獻。《公車上書》的重要意義有如下幾點:
首先維新派人從此正式走上中國歷史舞台
《公車上書》草擬於甲午戰敗後,中華民族面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危機,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草擬完畢,在達智橋松筠庵請十八省舉人傳閲,同時又發動了一千二百多名舉人簽名。這是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以其羣體力量來向統治階級請願,並對現實政治進行干預的第一次。我們知道,無論哪朝統治階級,他們都不許士民干涉政治,而康有為利用廣大民眾,別特是廣大有知識的文人舉子的一腔強烈的愛國熱情,形成了一次具有很大規模的請願運動。這在清朝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對以後的變法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公車上書,不僅僅是書的內容的價值很大,同時,這事情本身就反映了知識分子不滿當局政治,希望用自己的激情和熱血,來恢復中華民族獨立和尊嚴的一種民族氣節,維新派人從此正式走上中國歷史舞台。
其次資產階級發展民族工商業的要求
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勾勒了變法在經濟上要達到的目標的大致輪廓,他主張發展經濟。尤其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推廣西法、發展中國近代工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想出“以商立國”的口號,認為“凡一統之世,必以農立國,可清民心;並爭之世,必以商立國,可侔敵利,易之剛困敝矣。”“古之滅國用兵,人皆知之,今知滅國以商,人皆忽之。以兵滅人,國亡而民猶存,以商滅人,民亡而國亦隨之。”康有為的這些觀點反映了甲午戰後資產階級發展民族工商業的要求,要變封建主義的經濟為資本主義的經濟。
再次提出了進步的民主思想
康有為提出的改革政治目標在於在中央政府設“議郎”,這種議郎,未有“已仕未仕”的限制,也不單純起顧問作用,而有權“上駁詔書,下達民詞”,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採取集體討論,“三佔從二”的方法,然後將討論結果交給各部施行。這種政治思想,類似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會,是一種很大的進步。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公車上書記》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影響而言,在中國近代史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集中反映了康有為變法革新的思想。戊戌變法失敗後,清政府下令查封禁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