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共物品理論

鎖定
消費的競爭性使得純私人物品不能被兩個或更多的消費者同時佔有或使用,而消費的排他性使其從技術上或代價上很容易將其他消費者排除出去。典型的私人物品如衣服、食品等。
中文名
公共物品理論
性    質
現代經濟理論
狹    義
純公共物品
廣    義
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

目錄

公共物品理論定義

公共物品理論是研究公共事務的一種現代經濟理論
公共物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公共物品概念是指純公共物品,而現實中有大量的物品是基於兩者之間的,不能歸於純公共物品或純私人物品,經濟學上一般統稱為準公共物品。廣義的公共物品就包括了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理論由來

現代經濟對公共物品理論的研究始於Samuelson,他認為公共物品是指每個人對某種產品的消費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在此基礎上,經Musgrave等人的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共物品的兩大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消費的非競爭性意味着增加額外的消費者不會影響其他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或者説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消費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某物品的消費要排除其他人是不可能的。典型的純公共物品有國防、公共安全等,這些物品一旦被國家提供,該國的居民都能享用,同時增加居民一般也不會降低其他居民的國防或公共安全服務。與純公共物品相反的另一個極端是純私人物品,它是指一種物品同時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排他性
根據信息商品屬於公共物品的觀點,市場機制會造成信息商品的生產不足,即私人市場提供的信息商品數量將小於最優值。從資源配置的帕累託效率觀點來看,公共物品理論認為,信息商品的公共產權安排更為有效。由此,需要政府幹預。干預的形式一般有兩種:(1)政府自己充當信息生產者。(2)對私人信息生產者給予補貼和資助。在這種產權安排下,信息商品一般只能採取統一定價,或在統一定價的基礎上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