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14年

鎖定
公元前14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2周零1天;其中公元前15年1月30日~公元前14年2月16日為農曆丙午年(馬年),公元前14年2月17日~公元前13年2月6日為農曆丁未年(羊年),全年無農曆閏月永始三年。
中文名
公元前一四年
外文名
Fourteen BC
公    曆
公元前14年
世    紀
公元前1世紀
年    代
10年代
春    節
2月17日
天    數
平年,共365天
中    歷
黃帝紀年2684年
丁未年時間
前14年02月17日~前13年02月06日
立    春
2月6日
生    肖
干    支
丁未
農曆立春
單春
上一年
公元前15年
下一年
公元前13年

公元前14年所處朝代

西漢:公元前202年2月28日至公元9年1月14日。

公元前14年歷史紀事

霸謂傳自其父,並即霸父弟子。並反,其書被黜。山陽(治今山東金張西北)鐵官徙蘇令等二百二十八人起義,令稱將軍,經歷十九個郡國(一説四十餘)而敗。故南昌尉九江梅福上書,力陳既不納言、又罪言者之弊,謂“愚民上書,多觸不急之法(以所言為不急之務,被認為有罪),或下廷尉而死者眾”;又言外戚專權,謂漢朝“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當引以為戒。
成帝遺使分循郡國
永始三年(前14)正月,成帝遣使循行郡國,問民疾苦,並與部刺吏推舉敦樸遜讓有行義者各一人。
樊並起義
永始三年(前14)十一月,尉氏(今河南開封附近)人樊並等十一人殺陳留太守起義。樊並自稱將軍。後為叛徒李譚等殺害,起義失敗。
山陽鐵官徒起義
永始三年(前14)十二月,山陽(今山東金鄉西北)鐵官徒蘇令等二百二十八人發動起義。蘇令自稱將軍,帶領起義隊伍攻殺官吏,奪取官府武庫兵器,先後轉戰十九郡國,殺死東郡太守、汝南都尉。後為汝南太守嚴欣鎮壓。

公元前14年文化紀事

揚雄作《甘泉賦》、《河東賦》
成帝永始三年(前14),客有薦揚雄文似司馬相如者,成帝召雄待詔未央宮承明殿。次年正月郊祀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泰畤,揚雄隨行。歸而奏獻《甘泉賦》,鋪張形容甘泉宮室的宏偉,皇帝儀仗的壯觀,祠祭儀式的隆重,並寓諷諫之意。三月,成帝又赴汾陽(今山西萬榮西南)祀后土以求嗣,雄又獻《河東賦》,描敍祭祀后土的盛況,強調與其追觀先代遺蹟,嚮往唐虞之風,不如自強 圖治,以成帝業。
谷永請禁祭祀方術事
成帝迷信鬼神,妄欲求仙,四方遊士多上書言祭祀方術事,以圖進用。永始三年(前14)光祿大夫谷永上疏請禁止方術之士的欺人之談,力陳稱奇鬼神,言世有不死之藥以及黃白變化之術者,無不都是奸人惑眾,人主不應信從這類捕風捉影的異端學説,而要尊五經之法言,行仁義之正道。成帝善其言,但不能完全採納。谷永字子寧,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精於《易》學及天文曆法,依附大將軍王鳳,後任北地太守,又入為大司農,卒於綏和元年(前8)。

公元前14年通鑑記載

孝成皇帝上之下永始三年(丁未,公元前一四年)
春,正月,己卯晦,日有食之。
初,帝用匡衡議,罷甘泉泰畤,其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餘。帝異之,以問劉向,對曰:“家人尚不欲絕種祠,況於國之神寶舊畤!且甘泉、汾陰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礻氐感應,然後營之,非苟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神光尤着。祖宗所立神祇舊位,誠未易動。前始納貢禹之議,後人相因,多所動搖。《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獨止禹等!”上意恨之,又以久無繼嗣,冬,十月,庚辰,上白太后,令詔有司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如故,及雍五畤、陳寶祠、長安及郡國祠著明者,皆復之。
是時,上以無繼嗣,頗好鬼神、方術之屬,上書言祭祀方術得待詔者甚眾,祠祭費用頗多。谷永説上曰:“臣聞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五經》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黃治變化之術者,皆奸人惑眾,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繫風捕景,終不可得。是以明王距而不聽,聖人絕而不語。昔秦始皇使徐福發男女入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漢興,新垣平、齊人少翁、公孫卿、欒大等皆以術窮詐得,誅夷伏辜。唯陛下距絕此類,毋令奸人有以窺朝者!”上善其言。
十一月,尉氏男子樊並等十三人謀反,殺陳留太守,劫略吏民,自稱將軍;徒李潭、稱忠、鍾祖、訾順共殺並,以聞,皆封為侯。
十二月,山陽鐵官徙蘇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將軍;經郡國十九,殺東郡太守及汝南都尉。汝南太守嚴?捕斬令等。遷?為大司農。故南昌尉九江梅福上書曰:“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諫如轉圜,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陳平起於亡命而為謀主,韓信拔於行陳而建上將;故天下之士雲合歸漢,爭進奇異,知者竭其策,愚者盡其慮,勇士極其節,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並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祖所以無敵於天下也。孝武皇帝好忠諫,説至言,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闕廷,自炫鬻者不可勝數,漢家得賢,於此為盛。使孝武皇帝聽用其計,昇平可致,於是積屍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緣間而起;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泄者,以眾賢聚於本朝,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見間而起者,蜀郡是也。及山陽亡徒蘇令之羣,蹈藉名都、大郡,求黨與,索隨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輕量大臣,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爭衡也。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廟堂之議,非草茅所言也。臣誠恐身塗野草,屍並卒伍,故數上書求見,輒報罷。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關自鬻;繆公行伯,由余歸德。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書求見者,輒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採取者,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懣,吐忠言,嘉謀日聞於上,天下條貫,國家表裏,爛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眾多也;然其俊桀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質之先聖而不繆,施之當世合時務,若此者亦無幾人。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故誠能勿失其柄,天下雖有不順,莫敢觸其鋒,此孝武皇帝所以闢地建功,為漢世宗也。
“今陛下既不納天下之言,又加戮焉。夫鳶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智士深退。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眾。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羣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書,陛下之所善,試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爭,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惡惡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室家,折直士之節,結諫臣之舌。羣臣皆知其非,然不敢爭,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願陛下循高祖之軌,杜亡秦之路,除不急之法,下無諱之詔,博覽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闢四門,明四目’也。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陛下不見其形,願察其景!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漢興以來,社稷三危:呂,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於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書》曰:‘毋若火,始庸庸。’勢陵於君,權隆於主,然後防之,亦無及已!”上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