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面威風

(漢語成語)

鎖定
八面威風是一個成語,出自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元·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 [1-2] 
八面威風的意思是指各個方面都很威風;形容聲勢逼人,氣派十足的樣子;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八面威風
外文名
make a magnificent appearance
拼    音
bā miàn wēi fēng
近義詞
威風凜凜、英姿颯爽、氣宇軒昂草木知威
反義詞
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卑躬屈膝威風掃地失魂落魄
注    音
ㄅㄚ ㄇㄧㄢˋ ㄨㄟ ㄈㄥ
出    處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元·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
用    法
作謂語、定語

八面威風成語出處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
(龐涓雲)哥哥,我説什麼來?(孫臏唱)可不道大將軍八面威風。(龐涓雲)兀的不羞殺我也。哥哥,想七國中惟您兄弟一人而已,六國都來進奉,則是怕兄弟。誰想哥哥神機妙策,出鬼入神。” [2] 
  • 元·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
托賴着真天子百靈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2] 
  • 元·尚仲賢《單鞭奪槊》第四折
聖天子百靈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1] 

八面威風成語典故

元朝末年的順帝時期,上下官員極端腐敗,統治手段殘暴無比,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裏,尤其是漢人,簡直牛馬不如,任由他們宰割。百姓求生無路,紛紛扯起造反的大旗。疾風驟雨般的起義風暴,使元朝的反動統治很快土崩瓦解了。 [2] 
在起義軍中勢力較強的朱元璋,於公元1356年攻克集慶(現在的南京),自號吳國公。當時其他兩路義軍首領張士誠和陳友諒將他視為競爭對手和最大威脅,無時不想除之而後快。朱元璋豈能任他們擺佈!通過連番征戰,他兼併了各方勢力。後來,鄱陽湖一戰,陳友諒的數十萬大軍被朱元璋燒得所剩無幾。混戰中,陳友諒中箭身亡。看到大勢已去,陳友諒的兒子率領殘兵敗將乖乖地歸順朱元璋。 [2] 
朱元璋大獲全勝,在九江口張燈結綵,犒勞三軍。將士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三軍氣勢酣暢淋漓。為了不讓將士們在酒宴上過於拘謹,朱元璋便與大將徐達走出大帳。他們換上便裝,邊走邊聊。此時,月上柳梢,清風送爽,二人精神為之一振,於是朱元璋提議過江一遊。 [2] 
江邊只有一隻小船,划船的是一對夫婦,徐達走上前去,客氣地請二位老人把他們送過江去。 [2] 
老夫婦相視一笑,他們早已看出來者是誰,欣然請朱元璋和徐達上船。船行至江心,老人突然放開嗓子喊起船工號子,他唱道:“聖天子身後,盤雲龍護駕;大將軍馬前,有八面威風(聖天子百靈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2] 
朱元璋和徐達二人聽了,會心一笑。後來朱元璋統一全國,定都南京,成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派人找到當年那對老夫婦,給予封賞,並將那條渡船塗成紅色,表示有功。 [2] 

八面威風成語寓意

八面威風所指代的是人的威懾力。如果一個人的風度、氣派足可以凌駕四方,震懾八面,自成一方氣候,足見此人是萬方儀態。佛家以行、住、坐、卧柬管信徒,號稱四威儀。威儀修得,才會妙心吉祥,道風初成。中國古代典籍《中庸》裏更是倡導:利益三百,威儀三千。只有注重威儀,才能有威可畏,有儀可像。不過,“威”是自己樹立起來的,也是別人擁戴出來的。自己“立威”,還要“揚威”,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威”。 [2] 
但是,如果只是頤指氣使,欺壓良善,強姦民意,耍威風,講排場,最終的結局往往是身敗名裂。 [2] 

八面威風成語運用

  •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人很有氣勢,威風十足。 [1] 
  • 運用示例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三回:“近看千鈞勢未休,遠觀八面威風斂。” [3] 
明·董谷《碧裏雜存.捲上.滿江紅》:“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 [4]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若揄揚果齋之一枝畫戟,鋪張荷生之八面威風,特其鱗爪耳。” [5]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齡不到五十許,體態雖十分端麗,神情卻八面威風。” [1] 
作家秦牧《説狼》:“那頭跑在前面的大雄狼的確八面威風,成羣狼都跟着它跑,十分順從。” [6] 
參考資料
  • 1.    八面威風  .漢典[引用日期2014-07-15]
  • 2.    文心,李廣主編.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2018.06:第18-19頁
  • 3.    侯會.從“山賊”到“水寇” 水滸傳的前世領今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11:第331頁
  • 4.    巴城主編.中華成語典故 1,線裝書局,2017.12:第56頁
  • 5.    (清)魏秀仁著,棲霞居士評.遲崇起校,花月痕 評點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08:第491頁
  • 6.    王朋,鐘鳴主編.通用成語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09: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