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全(拼音:quán )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全的本義當與玉有關,指完好的、純粹的玉,引申指完整,全體,整個的。又引申為完好無缺、完備、齊全、保全和純一、純粹。由完好義引申為病癒,後來寫作“痊”。由純粹義引申,特指純色玉。由完備、齊全義引申為副詞義完全、都。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quán
部    首
人(入)
五    筆
WGF(86、98)
倉    頡
MOG
鄭    碼
ODC
筆    順
撇、捺、橫、橫、豎、橫
字    級
一級(0485) [1] 
平水韻
下平聲·一先 [5] 
注音字母
ㄑㄩㄢˊ
總筆畫
2+4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筆順編號
341121
統一碼
5168
四角碼
8010₄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全”字戰國時代寫作“全(圖3、4)”或“㒰(圖1、2)”,在許慎的《説文解字》中“全”字有兩種寫法:一寫作“㒰(圖5)”,許慎釋為:“完也,從人,從工。”段玉裁注:從工者,如巧者之製造必完好也。”二寫作“全(圖6)”,許慎釋為:“篆文仝,從玉,純玉曰全。”段玉裁注:“篆當是籀之誤,仝全皆從人,不必先古後篆也。今字皆從籀,而以仝為同字。”籀即籀文,是漢字的一種字體,一名大篆。段玉裁用歷史的觀點去審察漢字的形體變化,指出“篆”是“籀”之誤,這就説明戰國時代的“全”是從玉,不是從工。與高明《古文字類編》中所列的戰國時代的“全”都是從玉相合。
“全”字,按六書分析是個從人從玉的會意字,其結構含義,有人認為,“全”字從入從玉,表示內府所珍藏之良玉。在上古漢語裏,“入”和“內”是同義詞,二字可以互訓。《説文》:“入,內也”“內,入也。”段玉裁對“內”字的註釋引《周禮》注云:“職內主入也,內府主良貨賄藏在內者。”“玉”被視為珍藏之寶,結交的信符,佩帶的裝飾物,在上古文獻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例如《禮記·曲禮》:“君無故,玉不去身。”孔穎達正義:“玉,謂佩玉也。”天子是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所用之玉,理所當然是最精緻、最完美的良玉,所以《周禮·考工記·玉人》記載説“天子用全”。這個“全”是經過工匠精心雕琢出來的完美無瑕的玉,所以“全”又引申為“純”“純悴”之義。純玉是完美無瑕的,所以《説文》釋:“全,完也。”這是“全”的引申義,“完整”“齊備”等義都是由“純玉”這一本義引申出來的。
戰國中期,楚國文字常把上部“人”形右筆向下拉長,並多向內裏迴轉(圖4),秦兼併天下前後,在楚地的秦簡及漢初帛書都承襲這種形式(圖7、9)。秦簡字又把中豎上端向右折(圖7),接通或接近向內裏迴轉的右側長畫,與秦簡“金”字形近,也許這就是受了“金”字同化。漢隸(圖8-12)主流寫法是延伸《説文》小篆從王的形式。楷書舊字形上部據《説文》寫作“入”,新字形從俗,從便,改作“人”形。 [2]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純色玉。

《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

(Quán)古州名。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



(Quán) 姓氏用字,參看“全姓”。



形容詞
完備;齊備;完整;不缺少
complete;perfect
《周禮·考工記·弓人》:“得此六材之全,然後可以為良。”
《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全稱;全面;齊全;周全;求全責備
整個的;完整的。與“部分”相對。
whole;entire
《戰國策·燕策一》:“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後。”
全程;全國;全體;全民;全部;
全班;全校;全年;全天;全神貫注
動詞
滿。

晉·左思《吳都賦》:“窮性極形,盈虛自然,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漢·枚乘《上書重諫吳王》:“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

保全;使完整不殘缺。
preserve
《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銀解救,全了三命。”
成全;兩全其美
成全;幫助別人達到目的。

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願陛下全之。”

病癒。後作“”。
recover
《周禮·天官·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

通“”。蜷伏。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使盛慶獻書於燕王章》:“不功(攻)齊,全於介(界)。”

副詞
都,全都。總括全部。表示所指範圍內無一例外。
wholly
巴金《探索集·世界語》:“書不多,買得到的全讀了。”

都,全都。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相當於“完全”。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在作孩子的時代,原本也不是個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全新
很,非常。

唐·杜甫《南鄰》詩:“錦裏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下】【入部】疾緣切(quán)
(㒰)完也。從入從工。
全,篆文㒰從玉,純玉曰全。
𠓳,古文㒰。
【註釋】①從入從工:譚焯《〈説文〉仝從入從工、重文全從玉説》:“入,內也;工即玉也。”“取玉在石內而本質獨全之意。” [9] 

説文解字注

“(㒰)完也”注:《宀部》曰:“完,全也。”是為轉註。
“從入,從工”注:從工者,如巧者之製造,必完好也。疾緣切,十四部。
“(全)篆文㒰,從王”注:按,篆當是籀之誤。仝、全皆從入,不必先古後篆也。今字皆從籀,而以仝為同字。
“純玉曰全”注:《考工記·玉人》雲:“天子用全。”大鄭雲:“全,純色也。”許《玉部》雲:“全,純玉也。”後鄭《周禮注》同許。按,雲“純玉曰全”者,引經説此字從玉之意。
“(𠓳)古文㒰”注:按,下體未宷其所從。《汗簡》作□,《古文四聲韻》載《王庶子碑》亦作□,疑近是。 [10] 

廣韻

疾緣切,平仙從 ‖全聲元3部(quán)
全,完也。具也。又姓,吳有大司馬全琮。疾緣切。七。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入部】 全;部外筆畫:4
古文:𠓴
《唐韻》疾緣切。《集韻》《韻會》從緣切。《正韻》才緣切。並音泉。《説文》:完也。《玉篇》:具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天子用全。注:純用玉也。
又姓。《韻會》:吳有大司馬全琮。
又《韻會》:州名。漢零陵郡,晉置全州。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全”字書寫演示 “全”字書寫演示
“人”寬“王”窄。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撇尖過橫中線,捺從撇上端起筆,捺腳落在橫中線,撇、捺罩住“王”。“王”,三橫長短不一,間距相等,首筆橫在橫中線下側,豎筆在豎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zʰ
i̯wan
王力系統
d
ǐwan
董同龢系統
dzʰ
juæn
周法高系統
dz
jiwan
李方桂系統
dz
jua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dzʰ
i̯wɛn
擬音/王力系統

dz
ǐwɛn
擬音/董同龢系統

dzʰ
juæn
擬音/周法高系統

dz
iuæn
擬音/李方桂系統

dz
jwän
擬音/陳新雄系統

dzʰ
ǐuɛ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韻部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仙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疾緣切
dzʰjuæn
集韻
仝(全)
平聲
下平二𠑗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從緣切
dziuæn
禮部韻略


平聲





才緣切

增韻


平聲





才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次清

tsʼiu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才宣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全濁
才緣切
dz‘y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ya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y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ʰu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yɛn
213
陽平
文讀
tɕʰiɛn
213
陽平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yɛ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y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y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ɕʰy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ziɪ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y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tɕi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zu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ʰyɔ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a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ʃʰy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ʃʰ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uan
24
陽平
文讀
tsŋ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ueŋ
55
陽平
文讀
tsɯŋ
55
陽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uɔ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yɪŋ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2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6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5.    平水韻 一先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05-30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7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1[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48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06.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上[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396.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40.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3.
  • 13.    “全”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25]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