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自治學院

鎖定
1945年11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為了培養軍政幹部, 1946年3月15日,由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與中共冀熱遼分局商定在昭盟赤峯創辦的內蒙古自治學院正式開學。
中文名
內蒙古自治學院
簡    稱
自治學院
創辦時間
1946年3月15日
所屬地區
內蒙古
教學方式
全日制
頒發學歷
本科

內蒙古自治學院學院概況

烏蘭夫兼任院長、金起銑任副院長。學院"以培養忠實為內蒙古人民解放事業服務,建設新民主主義內蒙古的各種人才為宗旨"。招收了來自熱河省、昭盟和遼寧阜新的蒙古族青年和知識分子300多人。任課教師有從延安陝北公學來的汪士漢、李嘯風等,有蒙古族蒙漢語兼通的知識分子戈瓦、王松齡、清格爾泰、浩路等。師生全部享受供給制待遇。是年7月,烏蘭夫調內蒙古軍政學院教務處長齊永存來自治學院任教育長,調軍政學院工作的布赫、李明等八九位幹部充實自治學院的幹部隊伍。同時建立了由齊永存任書記的學院黨支部,在學員中發展黨員,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自治學院同樣設有行政部、中學部和軍事部。行政部學員有200多名,包括一部分在職進修的聯合會幹部。中學部有50多名學員,年齡在15至20歲以下,多數為中小學生,其中有20名是從赤峯市"常氏女中"(後改名"毓正女中")轉來的女生。軍事部於是年7月開學,60名學員大多數是從行政部挑選出的。以適應內蒙古人民自衞軍的需要,儘快培養一批蒙古族軍事幹部。
自治學院開設政治理論課(內容有社會發展史、社會常識、中國革命問題、民族政策、毛澤東著作等)、青年修養、國內外時事,蒙古語文等。理論課採用上大課、聽報告、分組討論、輔導教師釋疑解難的教學方式。
自治學院的工作由教務處(主任王松齡)和總務處(主任圖布)管理。此外還設有業餘文工隊,布赫任藝術指導。王焰、珠蘭等六七位文藝愛好者為骨幹隊員。1946年4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以文工隊為基礎,建立了內蒙古文工團。可以説內蒙古的第一個專業文藝團體是自治學院奠定的基礎。

內蒙古自治學院特殊經歷

1946年5月,烏蘭夫、劉春等在承德參加"四三"會議後來到赤峯,專程到自治學院看望師生,烏蘭夫作了關於內蒙古統一自治運動問題的專題報告。他介紹了"四三"會議實現了東西蒙統一自治,特別明確地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統一自治,而非"獨立自治",這是蒙古民族解放的唯一正確的道路。烏蘭夫的報告,給學員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年聽過報告的健在的老同志,至今仍然記憶猶新。7月由戈瓦帶領蒙語班的20多名學員下鄉,分兩個組分別到林東和大板,參加了一個月的減租反霸鬥爭。學員們經過鬥爭實踐,加深了對開展自治運動意義的理解。
同年10月,國民黨軍隊進逼赤峯,學院經過一個多月的前期籌備工作,於11月初北撤林東繼續辦學。開始抽調大部分學員組成"熱中專署徵糧工作隊",到各旗為卓昭縱隊進行徵糧工作,於12月底回院繼續學習。同時,內蒙古軍政學院由張家口遷至林東,兩校合併後,由左智任副教育長和黨支部副書記。取消了中學部,行政部編為5個班,有3個蒙語班、2個漢語班,重點進行革命的啓蒙教育,使學生認識國民黨反動派是蒙漢人民的共同敵人,跟着共產黨實現民族解放。軍事部擴大為3箇中隊。
1947年初,學院從林東、林西、喀喇沁和開魯等旗縣招收了500多名學員。2月,烏蘭夫、劉春來到林東看望師生,向大家作了解放戰爭的形 勢報告,宣佈內蒙古自治政府即將成立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五一"大會召開時學院派戈瓦等參加了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會。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喜訊傳到學院,全體師生倍受鼓舞,歡呼雀躍。6月,內蒙古共產黨工委調齊永存、李嘯風帶圖布新、李明、黃靜濤、丁鬱民、清格爾泰、金如海、圖布、浩路等20多名教職員工前往齊齊哈爾創辦內蒙古軍政大學。6月赤峯解放,學院重返赤峯,撤銷了軍事部,恢復中學部,增設高中班、蒙文班、普通班和師範班;共招收學生300多人。8月,中共冀熱遼分局決定將設在赤峯的建國學院(後改行政學院)、魯迅藝術學院與內蒙古自治學院合併,成立冀熱遼聯合大學。由分局宣傳部長趙毅敏任校長。
1947年9月至1948年5月,"聯大"學員參加了土地改革。原自治學院年齡較大的學員組成兩個土改工作團,參加昭盟一些旗縣的土改工作,貫徹中央《土地法大綱》,發動農民鬥地主、分土地、分浮財,組織羣眾支前,動員青年參軍,支援解放戰爭。在土改中學員們與貧苦農民同吃、同住 、同勞動,交"窮朋友",得到實踐鍛鍊,受到一次生動的政治鬥爭教育。有40多名年齡較小的學員參加了熱遼軍區後方醫院做護理傷員的工作。土改和護理工作完成後,回校繼續學習。
自治學院的辦學特點有四:一是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學員在艱苦條件下學習,發揚延安作風;三是開展生動活潑的文藝活動,宣傳羣眾;四是校辦工廠、農牧場。學員一邊學習,一邊勞動,還支援瞭解放戰爭。
學院開辦三年多,共發展中共黨員240名,青年團員146名,培養和培訓幹部2000多名,是三所院校培養人數最多的一所。學員成為自治區各級領導幹部、科技人員、藝術家、醫生、教師等,為內蒙古的革命和建設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