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博物院

鎖定
內蒙古博物院(lnner Mongolia Museum)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大街,前身為1957年自治區成立10週年大慶重點項目的內蒙古博物館,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
2008年,內蒙古博物館改稱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主體建築面積64000平方米,展覽面積15000平方米,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1]  [15] 
中文名
內蒙古博物院
外文名
lnner Mongolia Museum
地理位置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東街27號
開放時間
全年 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週一 不開放 [2]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64000 m²(主體建築面積)
成立時間
1957年5月1日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博物院院長
王世英

內蒙古博物院歷史沿革

舊址 舊址
1957年5月1日,內蒙古博物館成立。全館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5000平方米。 [18] 
2007年7月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決定在即將完工的內蒙古博物館新館的基礎上成立內蒙古博物院,並正式更名。 [18]  7月31日,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重點獻禮工程)落成典禮在呼和浩特舉行。 [17]  包括8個基本陳列展廳和6個專題陳列展廳。 [18] 
2008年3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財政廳在內蒙古博物院隆重舉行了“內蒙古全國首批博物館、紀念館開放儀式”,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館等場館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 [17] 
2008年,內蒙古博物館改稱內蒙古博物院,為國家一級博物院。 [15] 
2023年5月17日,聯合發起成立內蒙古黃河流域博物館館際聯盟 [21] 

內蒙古博物院建築佈局

第一展廳
第一展廳(13張)
內蒙古博物院二層的“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三層“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近代——現代的縱向發展線條;四層“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草原文化。 [3] 

內蒙古博物院基本陳列

二層
遠古世界:內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陳列,展示自三十億年前到一萬年前起落恢宏的內蒙古遠古生態環境巨大變遷,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龍和第三紀、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標本。
高原壯闊:內蒙古自然現生生物陳列,展出現今生存於內蒙古的動物與植物標本,以東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環境生物為點。
地下寶藏:內蒙古地質礦產標本陳列,展出內蒙古盛產的各類貴重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建築材料等標本。
飛天神舟:以內蒙古為基礎的大型中國航天科技陳列,展示共和國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內蒙古人民對
中國航天事業的貢獻。 [3] 
三層
草原烽火:內蒙古現代革命鬥爭史陳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內蒙古的社會狀況和革命文物。
草原風情:內蒙古近代民族風情陳列,展出近數百年來生活在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達斡爾、鄂温克、鄂倫春、滿、回、朝鮮、漢等八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風尚禮儀、宗教信仰等風俗。
草原天驕:古代蒙古族通史陳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為點,展示從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時代再到明清時期近千年的完整脈絡。
文明曙光
文明曙光(18張)
草原雄風:內蒙古古代民族史陳列,展出草原先民、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和遼文化的歷史。 [3] 

內蒙古博物院專題陳列

草原日出:內蒙古新石器時代文物專題陳列,展示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狩獵、製陶、琢玉、居住、飲食、服飾、婚育、喪葬、文化、宗教和社會組織等內容。
風雲騎士:內蒙古古代鞍馬文物專題陳列,展現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民族馴養的馬種、馬具、馬的牧放馴養、馬對中原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歷代騎兵兵器等內容。
草原服飾:內蒙古古代服飾文物專題陳列,用跳躍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
天驕蒙古
天驕蒙古(12張)
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飾風格。
蒼穹旋律:內蒙古古今歌舞藝術專題陳列,反映北方草原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傳統和獨具風采的民族藝術創造力,可與觀眾直接互動。
草原華章:內蒙古古代文化美術文物專題陳列,展現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數千年來北方草原民族的巖畫、碑石、石雕等文物。
古道遺珍:內蒙古古代草原絲綢之路文物專題陳列,展示自戰國時期至清代二千餘年間從中原傳入草原的文物、西方傳入草原的文物、受東西方影響產生的草原文物精品。 [3-4] 

內蒙古博物院場館特色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20張)
內蒙古博物院集合了現代元素、地域表徵與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奔馳的駿馬,象徵着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5] 

內蒙古博物院展出內容

歷史文物
圖片
匈奴王金冠 :戰國時期,鷹高6.7釐米,冠帶直徑16.5-16.8釐米,重1211.7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着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盤角羊和卧馬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是國內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匈奴王金冠 匈奴王金冠
印金團花圖案夾衫:元代,衣長59釐米,袖長43釐米,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寧路古城出土,錦地,在夾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團花,顯得富麗堂皇,為元代絲織佳品。
印金團花圖案夾衫 印金團花圖案夾衫
十八羅漢青玉串珠 :清代,珠徑2.5釐米,橢圓形珠,在十八顆珠中心有穿孔,可串成一串,玉質為和闐玉。
十八羅漢青玉串珠 十八羅漢青玉串珠
鳥形雙系彩繪陶壺 :新石器時代,高36釐米,腹徑32釐米、底徑11釐米,赤峯市翁牛特旗大南溝墓葬出土。夾砂灰陶,鳥仰頭張嘴,顯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
鳥形雙系彩繪陶壺 鳥形雙系彩繪陶壺
“安陽”石幣範 :戰國,長9.4-10.6釐米,寬4.5-9.4釐米,包頭市麻池窩爾吐壕出土。石質,為鑄幣的石範。內凹,上有注銅口,中間有兩個布幣的形狀。布幣上陰刻“安陽”兩字,字為篆體,石幣範現僅存一半。
“安陽”石幣範 “安陽”石幣範
民族文物
圖片
清白傘菩薩壇神咒板 :清代,木長66.5釐米,寬66.5釐米,厚3釐米,一級文物,內蒙古地區徵集。此為大藏經供奉咒輪圖。大藏經中咒經類佔據了很大分量。在喇嘛教各派瑜伽部中,特別是密教,十分重視密咒,它是達到“道果”的最高尚的內容。如果把此咒寫在紙上或葉上,長期佩帶於自己的身邊,便能免除災難。
清白傘菩薩壇神咒板 清白傘菩薩壇神咒板
清鳥羽式薩滿服:清代,布綢,衣長145釐米,兩袖寬177釐米,一級文物,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徵集。此對襟薩滿服集中展示以鳥類崇拜為突出特徵的蒙古薩滿信仰的基本特點。長袍前後及袖上綴飾彩布條,伸開雙臂直立時,布條展開呈倒扇面形。同時,其前胸、後背都佩帶銅鏡和小鈴鐺,以表示其“法力”非凡。
清鳥羽式薩滿服 清鳥羽式薩滿服
清明黃緞十二章繡龍袍:清代,緞 身長143釐米,通袖寬190釐米,底邊寬120釐米,一級文物,內蒙古地區徵集。袍面為明黃緞地,通身繡龍九條,並彩繡四合雲、十二章、八吉祥和八寶紋。十二章紋飾是中國古代帝王冕服和袞服上裝飾用的十二種紋樣,簡稱章服,即日、月、星辰、龍、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十二種紋樣都是以刺繡施於龍袍的一定部位。
清明黃緞十二章繡龍袍 清明黃緞十二章繡龍袍
清達理札雅浮雕龍紋鹿角扶手紅漆木寶座:清代,鹿角、木 通高114釐米,最寬114釐米,縱深100釐米,一級文物,阿拉善盟達理札雅捐贈。此寶座從樣式及用料均仿滿洲入關前王公使用的形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身居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的達理札雅先生,將這件祖輩傳世寶座捐獻給國家。
清達理札雅浮雕龍紋鹿角扶手紅漆木寶座 清達理札雅浮雕龍紋鹿角扶手紅漆木寶座
古生物化石
長形恐龍蛋化石一窩:晚白堊世,發現於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巴彥滿達呼。
長形恐龍蛋化石一窩 長形恐龍蛋化石一窩
有尾兩棲類化石:中生代,發現於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山頭鄉道虎溝村。
有尾兩棲類化石 有尾兩棲類化石
披毛犀全體骨架:體長3.5米,高1.7米,晚更新世。1964年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薩拉烏蘇發現。
披毛犀全體骨架 披毛犀全體骨架
同一化石坑埋藏的披毛犀骨骼化石:體長約3米,晚更新世(14C 測齡距今33760±1700年)。1980年發現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煤礦。
同一化石坑埋藏的披毛犀骨骼化石 同一化石坑埋藏的披毛犀骨骼化石
近現代文物
圖片
清鯊魚皮鞘多用蒙古餐具:通長34釐米,鞘寬5.7釐米,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徵集。以一根橢圓形實木,掏成十三孔餐具鞘,將15件餐具收納於飾鯊魚皮的外盒內,可隨身攜帶,野外就餐時講究且方便。
內蒙古近現代文物—鯊魚皮鞘蒙古餐具 內蒙古近現代文物—鯊魚皮鞘蒙古餐具
[6-7] 

內蒙古博物院展覽活動

2021年7月-2021年12月,內蒙古博物院將舉辦內蒙古革命歷史陳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精品展覽 [12] 

內蒙古博物院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
2008年3月
內蒙古博物院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11月16日
內蒙古博物院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9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8] 
2012年
內蒙古博物院“博苑”講壇被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命名為自治區“文化宣傳品牌”,成為第一批十大宣傳文化品牌之一。 [9] 
2021年8月
被評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13]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被命名為“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 [14] 
2022年4月29日
內蒙古博物院團委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直屬機關“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 [16] 
2023年1月
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19] 

內蒙古博物院作用價值

石破天驚
石破天驚(11張)
內蒙古博物院所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經歷三十年的革命鬥爭歷程。這些藏品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10] 

內蒙古博物院文化活動

“歡樂大課堂”智力競賽
以陳列講解內容為主、針對大中小學生的互動活動。活動以參與互動為主,知識問答為輔。競賽有化石鑑定,現場紡線,蒙古式摔跤比賽,民族服裝製作等一系列讓學生們親身參與的環節。
“學生綜合實踐課”
旨在依託博物院文物資源優勢,彌補傳統課堂教育不足,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而開闢的“第二課堂”,包括化石形成與發掘包裝,陶瓷製作,紡線織布,蒙古包搭建,奶製品製作等。
小講解員培訓班
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學生實踐活動。小講解員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展廳的參觀、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民族禮俗演示
敬獻哈達,演示蒙古族長調,表演馬頭琴等,使觀眾以更近距離更直觀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內蒙古博物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王世英 [22] 

內蒙古博物院交通信息

內蒙古博物院公交線路

乘坐呼和浩特公交K1路、S35路、2路、3路、5路、16路、27路、66路、75路、92路、97路、98路,博物院站下車,可到達內蒙古博物院。(截至2023年4月) [20] 

內蒙古博物院地鐵站點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