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循環

(市場經濟主導下的經濟術語)

鎖定
內循環,是指國內的供給需求形成循環。從理念上講,內循環是通過國產替代,完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改變受制於人的局面;通過激發和做大內需,彌補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減輕外部需求波動對國內宏觀經濟的衝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費後顧之憂,釋放消費需求空間。 [1] 
中文名
內循環
定    義
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
所屬領域
經濟

目錄

內循環方法

涉及“四大環節”:生產環節補短板,分配環節重公平,流通環節提效率,消費環節擴內需。內循環促進要素與資源在四個流程中運轉通暢、減少摩擦、激發活力,最終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內循環”圍繞“五大要素”:
  • “勞動力內循環”平衡公平與效率;
  • “土地內循環”釋放消費市場活力;
  • “資本內循環”調優產業投資結構;
  • “技術內循環”構建新型發展增長極;
  • “數據內循環”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內循環主要影響

既然是內循環為主,那麼就意味着出口可能會減少。原來很多商品是出口到歐美髮達國家的,現在可能要開始出口轉內銷,未來整體的進出口額、外貿佔國家經濟的比重可能會進一步降低。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出口少了很大一塊,可能就會出現產能過剩,國內消化不掉最終產品的情況,這樣一些外貿型企業就會出現生存困難,甚至降低用工需求,影響普通人的就業。
當然這也有好的一方面,過去我們的企業,一般出口的商品質量,好於內銷的,現在轉為內銷,國內消費者就有了一批質優價好的商品供選擇,在同樣的名義消費金額的基礎上,生活變的更好了,選擇更多了。
此外,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經濟內循環,有利於國內經濟向精細化方向的轉型,過去我們以“粗放式”的經營為主,有膽量做企業,做出來了,上了正軌就發財了,產品也能銷售出去。以後可能就不行了,任何一個細分的行業和領域,都需要走精細化管理和經營的路子,未來才有可能在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發現需求,製造需求,滿足需求,注重細節和以人為本的產品,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這也要求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升上來。
在內循環為主的情況下,能力和素質就會被更多的提及,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能力,是必備條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