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務人民委員部

鎖定
內務人民委員部(俄文: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Narodnyy Komissariat Vnutrennikh Del,縮寫為NKVD)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在斯大林時代的警察機構,1946年改稱內務部,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大清洗的主要執行機關,首腦為內務人民委員(People's Commissar for Internal Affairs,1946年改稱內務部長),先後由雅戈達、葉若夫、貝利亞擔任。內務人民委員部下屬的國家安全總局(GUGB)是克格勃的前身,前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組織架構還有古拉格等。內務人民委員部(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Internal Affairs)組織除擔任常規警察的角色外,其屬下部門也負責其他事務,如交通管制、消防、國境警備和國家檔案管理等。更廣為人們所知的是其在大清洗期間執行過大量的處決,以及負責運作的古拉格勞動懲戒營、將本國個別少數民族和“原富農”的平民流放到人煙稀少的邊境、在國外進行間諜活動、政治暗殺和操縱顛覆外國政府的行為。 [1] 
中文名
內務人民委員部
外文名
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Internal Affairs(NKVD)
機構職能
警察機構
隸    屬
蘇聯人民委員會
時    期
蘇聯斯大林時期

內務人民委員部成立

內務人民委員部作為秘密警察機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917年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成立的“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分子特別委員會”,俄語簡稱為“契卡”(Cheka),當時負責人為捷爾任斯基。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建立了蘇俄政權,出於當時國內形勢下對安全保衞工作的需要,根據捷爾任斯基的建議,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於1917年12月4日通過了《關於建立肅反委員會的決議》,賦予其極大權力,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1922年2月6日,經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契卡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衞局(GBW)”,次年稱為“國家政治保衞總局(OGPU)”,即“格別烏”。1934年,由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統一所有安保警衞工作,OGPU也更名為“國家安全總局(GUGB)”併入內務人民委員之中,至此NKVD統攬國內安全、警務和獄政工作。在契卡改組為內務人民委員部後,它的權力依然很大。它與MI6CIA不同的是,它凌駕於蘇聯黨、政、軍之上,有權逮捕任何階級敵人。它不僅與外國間諜作鬥爭,而且對國內民眾採取管制政策——它們滲透在蘇聯社會的各個階層,隨時發現並逮捕企圖顛覆蘇維埃政權的反革命分子。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大清洗運動中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維護國內政治秩序的一把利劍。
盧比揚卡廣場11號原內務人民委員部總部 盧比揚卡廣場11號原內務人民委員部總部

內務人民委員部發展歷史

1917年12月20日,蘇聯政府的第一個安全機構,肅反委員會(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員會)誕生。該組織更常被稱為“契卡”(Cheka)。
1918年,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被組建以執掌民兵(警察)、犯罪審訊部、消防隊、內務部隊和監獄警衞。
由於內戰的結束導致了一段時期的穩定,1922年2月8日契卡轉型為國家政治保衞局(GPU),該組織附屬於內務人民委員部。
1923年伴隨蘇聯的誕生,國家政治保衞總局(OGPU)變成了蘇聯人民委員會的一個獨立分部(也就是説從內務人民委員部中脱離)。
1934年聯盟政治保衞總局變為從屬於新的全聯盟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國家安全總局(GUGB)。這標誌着蘇聯國安部門權力最大的時代的到來。一切有關內務和國家安全的主要部門都隸屬於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的領袖首先是G·G·雅戈達,1936年9月27日起是N·I·葉若夫,最終,從1938年11月25日起是拉夫連季·P·貝利亞
1934年內務人民委員部組織結構如下:
-國家安全總局(GUGB)
-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總局(GUPVO)
-強制勞動營總局(GULAG)
-民兵總局(GUM)
-其他負責消防、人防、高速路建設、檔案等等的單位。
1939年2月2日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總局被分為6個總局:
-邊防軍總局(GUPV)
-交通兵總局(GUKV)
-工業、國家設施保衞部隊總局(GUVOVPGO)
-內務人民委員部鐵道兵總局(GUZhV)
-內務人民委員部工程兵總局(GUInzhV)
-內務人民委員部監察總局(GUIntV)
-軍事行動部隊總局(GUIV)(1940年起)
1941年2月3日,蘇共第149號決議將國家安全總局分離出內務人民委員部併成立受蘇聯人民委員會直接管轄的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NKGB)。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由貝利亞的前副手V·N·梅爾庫洛夫領導,此人一直是前者的忠誠下屬。新的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負責——
-對外間諜活動,
-蘇聯境內反間諜活動,
-在蘇聯境內搜索並清算反蘇政黨和反革命組織活動,
保衞黨和國家領導人。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在各個層次都進行組織(從全蘇到州、邊疆區、分區)。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被分為:
-情報局(UR)
-反情報局(UK)
-秘密政工局(USP)
-克里姆林宮指揮局(UKMK)
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獨立時間很短。1941年6月德國入侵之後,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作為國家安全總局重新隸屬於內務人民委員部,以便在混亂中更加牢固地穩固國家安全形勢。
1943年4月,在軍事形勢變得對蘇聯有利之後,國家安全總局又一次被分離出內務人民委員部併成為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這次改革一直保持到1946年國家安全部(MGB)成立為止。
1946年3月蘇聯政府將所有的人民委員部(NK)全都重定名為部(M)。因此內務人民委員部變成了內務部(MVD),而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變成了國家安全部(MGB)。梅爾庫洛夫國家安全部頭目的職位被V·S·阿巴庫莫夫接替,而S·N·克魯格洛夫則接替貝利亞成為內務部的領導,而貝利亞則成為蘇共政治局的正式委員、中央主席團代表並全面掌控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
1953年3月6日,斯大林去世次日,貝利亞成功地將內務部和國家安全部合二為一,成為內務部。
1954年3月13日,在貝利亞的倒台、“秘密審訊”和處決之後,統一的內務部再次被分離。改革後的內務部仍擁有其傳統的警察和內務安全權力,而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則接管了內務部的國家安全工作。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隸屬於蘇聯部長會議。
內務人民委員部軍銜

內務人民委員部蘇德戰爭

蘇德戰爭時期,內務人民委員部與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再次合併為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的主要任務為戰線後方的安全保衞工作,但不負責任何軍事執法行動。根據斯大林簽署的國防人民委員部第270號和第227號令,成立了專門的督戰隊,對於臨陣脱逃的政委可以就地槍決,普通的基層官兵則會被派往懲戒營被迫執行危險任務。根據227號命令,督戰隊不僅無權射殺任何逃兵(對膽小的士兵進行阻攔,並喝令其返回部隊),而且完全由各部隊內部抽調部隊組成。阻攔部隊的命令到了1942年10月就悄悄地停止了,因為在執行中反而對士氣造成了壞影響,而且指揮官們也對此三心二意。不過在內務人民委員部和施密爾舒部隊中仍有實行。1944年正式命令停止建立阻攔部隊。
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斯大林格勒行動報告稱:從1942年8月1日至1942年10月15日,督戰隊一共攔截了140775名從前線撤退的士兵,其中:3890人被捕,其中1189人被執行槍決,2961人被送往蘇聯紅軍懲戒營;其餘131094人全部被遣返回原部隊或中轉營地。

內務人民委員部二戰後

1946年,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再次分割為由貝利亞任部長的蘇聯內務部(MVD)和先後由阿巴庫莫夫伊格納季耶夫任部長的蘇聯國家安全部(MGB)。隨着1953年赫魯曉夫上台國家安全部不復存在。次年“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即“克格勃”成立,接過了國家安全情報工作的職責。國際警察術語中,內務部這個詞一般是被用來指一些國家負責國內執法行動的部門,因為這些國家的“公安部”就叫做“內務部”(theInterior Ministry)。在內務部系統內,再往下的建制裏還有內務總局,內務局等機構。這類內務機關還往往管轄着大量的準軍事部隊,一般叫做內務部內衞部隊(Interior Troop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