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丘神碼

鎖定
內丘神碼是民間宗教信仰祭祀用品,屬於年畫中的一種,以其對自然神的崇拜、古樸獨特的藝術造型及製作工藝成為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原始性,被稱作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中文名
內丘神碼
適用領域
民間宗教、民間藝術
所屬學科
人類學
民俗學
所屬學科
宗教學
社會學
美學
用    途
用來祭祀宗教和祖先

目錄

內丘神碼起源

內丘年畫的神靈人物彙集儒教道教、佛教於一體,雲集了各路人物,如書房貼儒家的孔子像,家堂貼道家的八仙像,南牆貼佛教的南海觀音像等,把三教融在一起,形成特有的民間宗教,表達了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和對各類先祖人物的崇拜。正因人們有了這種對萬物崇拜的虔誠心理,也形成了內丘盛行的地方民俗。因紙馬是紙印神像,有很強的季節性,大都在春節前縣城的集市和廟會上出售。家家户户年年春節前都必購買,貼在所供位置,謂之“請神”。春節時為其上供燒香以圖吉祥,祈禱降福增壽保平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的心態。春節時當地居民把貼神靈馬看得比貼春聯還重要,許多農民特別是老太太,雖然一字不識,卻認識神靈馬,並講得頭頭是道,形成當地一整套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傳統民俗。

內丘神碼現狀

著名作家、學者、書畫家馮驥才於2003年1月21日看內丘年畫後感慨地説:“內丘年畫是非常獨特的,是無法取代的,它有它獨特的價值。”並強調指出,你們現搶救蒐集整理內丘年畫,“給內丘將整理下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為中華民族整理下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
神碼
神碼(8張)
內丘神碼,俗稱內丘神靈碼,以它對諸神的崇拜,獨特的民間民俗信仰,古樸原始的藝術造型,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它作為農耕社會遺存下來罕見的原生態文化藝術,而成為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內丘神碼不僅滲透着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史、美學史和印刷術的研究因素,同時它還藴藏着濃郁而純樸、文明而進步的藝術養料。內丘神碼最早是人們直接畫在石壁或牆壁上的一種藝術,畫像祭祀活動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為了使神像保存得更完好、持久,開始進行石雕和泥塑。隨着邢窯白瓷的興起,神像也開始進行燒製。隨着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作為中國最古老發達的陶瓷製造業中心——內丘,造紙術和雕刻印刷術也得到了更廣泛的發展,內丘神碼也得到空前發展。明清的造神活動,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同樣內丘的神碼也達到了空前繁榮。辛亥革命結束了千年帝制,西方文化的輸入使內丘神碼受到極大摧殘。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在文革時期,神碼作為迷信品被取締,無數珍藏的古版被焚燒,製造神碼的藝人被批鬥,神碼遭到滅頂之災。隨着改革開放,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搶救,使內丘神碼又重放異彩。內丘神碼不僅是邢台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功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丘神碼的主要特徵是:一是內丘神碼不同於紙馬,神碼是供奉信仰的,而紙馬是燒的。二是內丘神碼藝術是邢窯白瓷的姊妹藝術,邢窯白瓷是官方所用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而內丘神碼是百姓所用的信仰祭祀用品。三是內丘神碼是一種民俗信仰。表現為,祭祀活動由家庭主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張貼的地方和方向有嚴格的規定,有大神碼和小神碼之分,神碼是內丘縣年俗中最特殊的活動。
內丘神碼主要分佈在內丘鎮南雙流村和金店鎮魏家屯村及其它村鎮。主要的傳承人有魏進軍,45歲,農民,平時以農耕為主,冬閒時手工印刷神碼,批發零售,年印刷18萬張,以大神碼套版印刷為主,會刻版。耿全增,37歲,農民,以印刷小神碼為主,刻版技術已失傳,所用印刷版為祖輩留傳下來的。內丘縣已成立“內丘神碼”編纂委員會,對神碼進行搶救性記錄整理。
內丘神碼:木刻版畫“活化石”
年關將至,河北省內丘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丘神碼第十四代傳承人魏進軍又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張張普通的白紙在他手中,短短時間內就變成了或古樸、或粗獷、或率真的各種藝術造型的“神碼”。內丘神碼俗稱“神靈碼”,又稱內丘紙碼,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刻制印刷的一種木版年畫。主要使用於內丘縣及周邊數百里城鄉,年節時張貼在固有位置進行供奉祭祀,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當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和原始古樸的文化現象。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以它的獨特性和原始性被譽為“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為保護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內丘縣已收購清代及民國古版200餘塊(面),收集神碼古畫像80多個種類,400種版本。 [1] 
魏進軍展示神碼的家堂年畫 魏進軍展示神碼的家堂年畫
魏進軍將印製好的神碼年畫進行整理 魏進軍將印製好的神碼年畫進行整理
魏進軍在用古版手工印製神碼年畫 魏進軍在用古版手工印製神碼年畫
魏進軍在進行神碼刻版 魏進軍在進行神碼刻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