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木刻版畫
- 外文名
- woodcut
- 材 質
- 木材
- 刀法分類
- 陰刻和陽刻兩種
- 類 型
- 繪畫種類之一
木刻版畫簡介
編輯木刻版畫是發祥於我國的一種印刷方法,由於其可複製的特性,在古代用來印製插圖、年畫、箋譜、畫譜等,對圖像傳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印刷的成品,能保持原作的風格達到亂真的效果,被譽為“再創造的藝術”。
[3]
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經歷了由複製到創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複製版畫;後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創作版畫。
中國複製木刻版畫已有上千年曆史,創作版畫則起自20世紀30年代,經魯迅提倡,後來取得了巨大發展。在西方,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版畫複製鋼筆畫,到17世紀,倫勃朗則把銅版畫從鏤刻法發展到腐蝕方法,並進入到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是在19世紀。
木刻版畫發展歷史
編輯製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時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和紋樣雕刻,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種材料上鐫刻而成。流傳已久的印章藝術更是與製版流程相差無幾。
印刷術的成型一般認為在於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下卷)便説:“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製作精美的木刻扉頁。
中國的雕板印刷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書籍及其插圖的印刷工藝已經相當嫺熟,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紙幣和紙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尤其是紙幣,因有防止偽造的要求,刻工更為細密繁複。這些深入民間、流傳範圍極廣的小版畫,正是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歐洲出現印刷術,較中國約晚700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西方印刷術直接得自東方,但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特徵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先前的印刷品蔚為相似,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各地最早出現的印刷品多是為了滿足宗教推廣的需要,歐洲也一樣。當時的印刷品多以圖像為主,最常見的內容為聖經故事,如基督受難、基督揹負十字架、聖母聖子像等。初期木版畫大多出現在德國南部和佛蘭德斯的萊因河畔,並多見於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蘋果、梨、櫻樹等常見果木。
興寧版畫(16張)
木刻版畫分類
編輯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 分水印木刻和油印木刻。
按顏色可分為: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
按製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等
木刻版畫應用範圍
編輯插畫,如中國明代陳洪綬為《西廂記》等戲曲小説所作插圖。
年畫,如中國天津的楊柳青水印年畫。本身也成為一種相當便捷的創作方式,今屬三大傳統繪畫種類(中國畫、油畫、版畫)之一。
木刻版畫製作工具
編輯木刻版畫木板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紙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用木砂紙打磨時,應將木砂紙包在長方形小木塊上,平貼在木板上順着木紋磨擦,直到平整為止。如用作副版,質地不一定十分光滑,稍粗糙有木紋痕跡的,易印出各種天然趣味,達到水印版畫的“木味”效果。
木刻版畫木刻刀
木刻刀 備好一套12件裝的高級木刻刀,一般適合新手。如能設法定做順手的木刻刀則更好。刻水印版畫尤以圓口刀、方口刀、三角刀、平口刀、斜口刀為宜。方口刀和平口刀可用來鏟大面積剔除部分。斜口刀可用來切斷木質纖維,斜口刀的刀頭要尖而鋭利,宜備斜角不同的刀各一把。三角刀用來刻出基本線條。
木刻版畫紙張
木刻版畫顏料
木刻版畫磨擦器
磨擦器 在拓印過程中,一般使用“馬連”。“馬連”一詞來自日本,即用大毛竹筍皮做的筍皮擦子。
“馬連”的製作方法:選好一塊較寬的筍皮浸泡在熱水中,到完全柔軟時取出,再根據小於筍皮的寬度,剪一塊圓形硬紙片,塗上一層膠,將細麻繩盤粘在這塊圓形硬紙片上,成為一個有硬紙墊着的繩餅,再將此繩餅貼在筍皮光的一面,將筍皮緊貼繩餅邊緣卷緊,兩頭在中間打結制成一個“馬連”。
木刻版畫刷筆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為版畫畫面的效果是和工具及材料的性能分不開的,只有熟悉和掌握這些工具的特性,才能發揮出工具及材料的表現力。
木刻版畫製作方法
編輯第三步:轉印圖像,起稿。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裏。現代凹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有如下刻制方法。
木刻版畫線刻法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木刻版畫幹刻法
木刻版畫腐蝕法
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颳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裏,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木刻版畫美柔丁
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有鋒鋭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覆刮光則成白色。
木刻版畫浮雕法
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木刻版畫飛塵法
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獲得所需的效果。
木刻版畫軟地法
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木刻版畫照相法
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取黑白分明的膠捲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膠捲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着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木刻版畫套色法
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蝕法制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準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版同。
木刻版畫相關藝術家
編輯德國 凱綏·珂勒惠支(en:Kathe Kollwitz)(1867年-1945年)
西班牙巴伯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
中國 陳洪綬(1588年-1652年)
改琦(1774年-1829年)
日本 東洲齋寫樂(生卒年不詳)
鈴木春信(1725年-1770年)
周東申(1938——)
木刻版畫傳承保護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河北在線-知識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 2.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 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户網站 .廣東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5-23]
- 3. 家門口暢享非遺盛宴!廣東省方誌館非遺系列活動3月18日開啓 .金羊網[引用日期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