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峽次巴東

鎖定
《入峽次巴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前兩聯寫遠貶雖苦,但能舉家同行亦為苦中之樂。後兩聯借景抒情,寫路途艱難。遷播遠郡,水路險阻,風雨奔波,而無悽苦之詞,筆調疏快宜人,足見詩人坦蕩的襟懷。語言通俗曉暢,曲調明快而感情深沉。
作品名稱
入峽次巴東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入峽次巴東作品原文

入峽次巴東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1] 

入峽次巴東註釋譯文

入峽次巴東詞句註釋

①巴東:巴東郡。唐歸州屬縣,今湖北巴東縣。次:停泊。
②遠郡:指忠州。
③同:共同,陪同。
④王程:為王事而作的行程。即赴職任命。三峽:峽名。四川奉節至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重巖疊嶂,無地非峽,就其最險者稱為三峽。
⑤百年生計:指全家人的前途、命運,都載在這隻船上。
⑥巫山:山名,在四川巫山縣東。足:下透。沾花雨,沾濕花枝的細雨。
⑦隴(lǒng)水:指長江上游。古人以為長江源出隴外。逆浪風:指東風。江水自西而下,故稱東來之風為逆浪風。
⑧兩片紅旌:雙旌為刺史儀仗。紅旌:紅旗。數聲鼓:因江道狹窄,行船多擊鼓為號。
⑨使君:即刺史。艛艓(lóu dié):有樓的小船。 [2]  [3] 

入峽次巴東白話譯文

行程已久,不知遠郡(忠州)何日到達,可喜的是全家同行並不感到孤單。
受王命差遣遠赴萬里之外的三峽,把全家人的生計都載在一葉扁舟之中。
巫山的夜晚下着沾濕了花枝的細雨,逆水行舟,沐浴春風春雨。
眼看巴東兩岸紅旗招展,鼓點數聲,催船前行。 [4] 

入峽次巴東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案,上書言事,得罪執政,被貶為江州司馬,不久又移官忠州(今重慶市忠縣)。詩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經三峽宿於巴東時作。 [2] 

入峽次巴東作品鑑賞

入峽次巴東文學賞析

忠州在當時是偏僻的山區,生產落後,賦役繁重,人民生活相當困難。這次改受,表面看來是升遷,但忠州偏在遠郡,實際上和流放沒有多大差別。天涯淪落之感,苦悶憂傷之情並未完全消除。所以詩一開頭就滿腹惆悵,憂心忡忡地低吟出“不知遠郡何時到”。這象口語一樣的淡淡一句,不知包含了詩人多少憂傷的感情,細玩之,大有長路漫漫,命運何託,是禍是福,前途未卜的味道。這平平的起句,給後面開拓了廣闊的意境。
但刺史的上任,和貶為司馬的出行畢竟不同。從年底接詔,到次年三月啓程,經過三個來月的準備,能夠攜同全家,特別是又有既是愛弟,又是文友的白行簡與之同行,不乏天倫之樂趣,又可會文於舟中,這不能不説是一種莫大的慰籍。所以接下去,一掃一切憂傷的情調,提出“猶喜全家此同去”,快慰之情,溢於言表。異峯突起,波瀾頓生,如長風之出谷,似大海之揚波,淚淚滔滔,一瀉千里,感情的大門一經打開,再也無法收攏。
“萬里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萬里”極言其遠,並非實指,萬里迢迢的行程,現在已經到了三峽附近,全家的生命財產盡在舟中,這説明作者這次上任是充滿喜悦心情的,是下決心要到忠州作出一番事業的,從“百年生計一舟中”可以看出大有“破釜沉舟”的氣勢,想在忠州大幹一場,為忠州人民作一些力所能力的好事。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此句直用杜甫“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風。”只改動了其中的兩個字,意思並未改變。三峽幽美的景色,宜人的氣候,已使人明顯地有所領略,江風習習,春雨沙沙,一葉扁舟,出入江上,如置身縹緲的仙境,似盪漾迷茫的天際,悵惘憂傷的感情早已拋之九霄雲外,輕鬆喜悦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兩片紅旗數聲鼓,使君髏牒上已東”。船上紅旗飄揚,鼓聲陣陣,一派山搖地動的氣勢,立刻使人想到,這決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辦得到的,也決不是被貶為江州司馬時能夠享受的待遇。“使君艛艓上巴東”既交代了太守出行的浩大場面,又表達了剛剛擺脱遭貶時屈辱無聊處境的快慰之情,同時也點明瞭“入峽次巴東”的題意,水到渠成,情景交融,天衣無縫。
全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敍事,交代全家攜行是奉王命出任忠州刺史,現已行程過半,到了三峽之外;後四句寫景兼抒情,寫出三峽幽美的風光和對太守出行那種浩大場面的喜悦。三峽向來是騷人墨客不斷歌頌的地方,詩人路過此地是不會輕易放過的。但這首詩並沒有着意去寫三峽的險和美,只選取了“沾花雨”和“逆浪風”,這些並非三峽的典型景色,作者之所以選取“雨”和“風”,特別是“逆浪”,看來是有所寓意的,他知道忠州是偏遠貧庸的地方,是準備迎着風浪去大幹一番事業的。 [5] 

入峽次巴東名家點評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杜子美詩“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風”,樂天“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全用之。 [1] 
清代·譚宗《近體秋陽》:晐而愴,下句淺語至境(“萬里王程”聯下)。 [1] 
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量移涉險,非樂境也。中兩聯寫舟行之苦,落句偏結得有氣色。 [1] 

入峽次巴東作者簡介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畫像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6] 
參考資料
  • 1.    陳伯海.唐詩匯評 增訂本 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226
  • 2.    袁湘生.經濟日報出版社:白居易詩詞新釋,2014:第74頁
  • 3.    陳增傑.唐人律詩箋註集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第707頁
  • 4.    柏世友,柳定祥,李健等.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第691頁
  • 5.    田軍 馬奕 綠冰.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第710頁
  • 6.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