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入塞

(明代于謙詩作)

鎖定
《入塞》是明代大臣、詩人于謙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于謙出任兵部尚書在北京保衞戰擊敗瓦剌軍隊凱旋後所作。此詩寫明朝班師回來的部隊,軍威雄壯,羣情歡躍,表明了堅決反對異族統治者發動的非正義鬥爭,希望邊防鞏固,保障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的主題,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民族矛盾狀況,概括了北方廣大軍民的愛國情緒。全詩善於描形摹態,渲染氣氛,語言形象生動,風格婉轉沉吟。
作品名稱
入塞
作    者
于謙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於忠肅公集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入塞作品原文

入塞
將軍歸來氣如虎,十萬貔貅爭鼓舞
凱歌馳入玉關門,邑屋參差認鄉土
弟兄親戚遠相迎,擁道攔街不得行
喜極成悲還墮淚,共言此會是更生。
將軍令嚴不得住,羽書催人京城去
朝廷受賞卻還家,父子夫妻保相聚。
人生從軍可奈何,歲歲防邊辛苦多。
不須更奏胡笳曲,請君聽我入塞歌。 [1] 

入塞註釋譯文

入塞詞句註釋

⑴貔貅(pí xiū):古代傳説中一種兇猛的瑞獸。《禮記·曲禮上》:“前有摯獸,則載貔貅。”漢鄭玄注:“貔貅亦摯獸也。”唐孔穎達疏:“貔貅是一獸,亦有威猛也。”
⑵邑屋:邑里的房舍,村舍。
⑶擁道:堵塞道路。
⑷羽書:即羽檄,古代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事文書。
⑸胡笳曲:指古琴曲《胡笳十八拍》。 [2]  [3] 

入塞白話譯文

將軍班師歸來氣勢雄壯,十萬勇士情緒高昂。
在勝利歌聲中進入玉門關,看見村舍參差認得是家鄉。
兄弟親戚們遠道相迎,導致道路堵塞難以行走。
相見時悲喜交集禁不住流淚,都説這次是再世相逢。
將軍下令部隊不得留駐,緊急軍事文書催人去京城。
接受朝廷賞賜後再回家,父子夫妻才能相聚。
人生從軍是無可奈何的事,年年要戍守邊關辛苦多多。
不須演奏哀傷悽婉的胡笳曲,請您聽我高唱入塞歌。

入塞創作背景

《入塞》是有關軍事題材的詩篇,是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于謙出任兵部尚書時,在北京保衞戰擊敗瓦剌軍凱旋後所作。于謙寫出師時的情況有一首《出塞》,和這首《入塞》合為上下篇,反映了出征和勝歸兩個階段的情形。 [1]  [4] 

入塞作品鑑賞

入塞整體賞析

這首《入塞》詩寫班師回來的部隊,軍威雄壯,羣情歡躍,作者善於描形摹態,渲染氣氛,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情隨詩意沸騰,心共軍民同樂。它不僅表明詩人堅決反對異族統治者發動的非正義鬥爭,希望邊防鞏固,保障黎民百姓安居樂業,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民族矛盾狀況,真實地概括了北方廣大軍民的愛國情緒。
詩人首先以廣角鏡攝下回師的總貌,聲勢赫赫,意氣洋洋。首節四句寫出徵的將士勝戰歸來,全無疲痹不堪之貌。起句寫將軍,接句述軍士。形容將軍歸來時的氣勢説“氣如虎”,其行動矯健如猛虎跳澗,其得意神情似虎嘯山岡,其形象威武猶虎踞巉崖。將軍帶領軍隊回來,和出征時的躊躇滿志不同了。那時是“紫髯將軍掛金印,意氣平吞瓦刺家”(《出塞》)。《入塞》已經擊敗了敵軍,班師回朝,也就顯得有大功告成的得意。描述兵士的興奮,以“十萬”顯其陣容壯大,以“貔貅”言其勇猛,以“爭鼓舞”寫其情緒亢奮。一個“爭”字,更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把將軍和士兵合寫,表現了官兵一致,上下一體,這也是這次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基礎。
第二節四句接着寫軍隊入城後的情況。一從兵士方面寫:高奏着凱歌飛馳入玉關門,看到家鄉的參差錯落的房舍,感到無比的親切。一從家人方面寫:父老鄉親掛念翹盼出生入死的勇士,他們夾道歡迎凱旋之師。弟兄親戚等人到很遠的地方來迎接,使街道擁塞住,人都難以行走。“遠相迎”,以“遠”顯示鄉人熱切的心理和眷念的情懷;形容人多,説“擁道攔街不得行”,填街塞巷,人們既歡慶勝利,又歡迎親人,市街沸騰場面可以想見。一從戰士和鄉人方面合寫。相見之後“喜極成悲還墮淚”,都説這次相會猶如“是更生”。詩人先各從一方寫,再合而寫之,或敍其心情,或描其狀態,或錄其語言,既層次井然,又形肖神沛。
第三節四句繼寫將軍下令入京受賞。士兵回到故鄉,父子夫妻已相見,可是“將軍嚴令不得住”,叫他們進京受賞,然後各家團聚。詩寫的回軍途中,而不是解甲回鄉,因而有此一番跌宕。將軍的“令嚴”還用“羽書催”,出於愛護士兵,也出於慮事周全。
最後四句是詩人就上述發的感慨,以議論和抒情結束全詩。詩人承認士兵的出征是出於無奈,邊防之上“辛苦多”,但不因此而厭戰,更不是簡單地叫人反戰,而是鼓勵人積極投入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因而説“不須更奏胡笳曲,請君聽我入塞歌”。這就較一般的反對戰爭者高出一籌。詩人説:“不願千金萬户侯,凱歌但願早回頭。”士兵浴血奮戰,不是為了個人升官發財,而是為了保衞家邦。
《入塞》這首詩既記錄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場面,也展露了于謙的愛國情操和進步的戰爭觀。和于謙其他作品樸實、遒勁的風格相一致,這首詩不以爭奇競異取勝,也不以華詞麗藻取媚,而以剛勁之氣爭雄,嚴密結構見長。于謙的詩就和他的人品一樣,不為風吹草偃,而是卓然獨立,以骨力勝,以深於理而使人信服。這使他的作品在當時寂寞的詩壇上放射出異彩。 [1]  [2]  [3]  [4] 

入塞名家點評

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呂立琢《從自作詩看于謙高風亮節》:這兩首詩(指《出塞》和《入塞》),于謙熱烈歌頌了反對侵略戰爭取得的巨大勝利,並且反映了作者追求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 [5] 

入塞作者簡介

于謙(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初任御史,歷官兵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為瓦剌俘去,于謙擁立明景帝,擊退瓦剌的侵擾,捍衞了北京,功炳史冊。後徐有貞、石亨等迎明英宗復位,將他殺害。明孝宗追諡肅愍,明神宗改諡忠肅。其詩多以憂國愛民和表達堅貞節操的內容為主。有《於忠肅公集》。 [6] 
參考資料
  • 1.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下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1085-1086
  • 2.    周淑萍.于謙《入塞》賞析.孫子研究,2018(06):125-126
  • 3.    同林 錦雲.一曲凱歌動地哀——于謙《出塞》《入塞》賞析.古典文學知識,1995(03):46-57
  • 4.    怡民.略論于謙詩作的現實主義精神.綏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01):21-24
  • 5.    呂立琢.從自作詩看于謙高風亮節.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5(04):22-26
  • 6.    葉君遠 鄧安生.元明清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