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兒童學

鎖定
兒童學(Paedology或Child Studies)是研究兒童發展的綜合性學科。內容涉及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具體包括:(1)兒童個體的發生以及遺傳對兒童的制約作用;(2)兒童身體的發育過程;(3)兒童常見的疾病;(4)兒童的心理,如本能、感知覺、想象、思維、語言、情感、意志等;(5)異常兒童。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傳記法、談話法、問卷調查法、診斷法、智力測驗法等。該學科產生並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科學進步,對傳統兒童觀(即直至19世紀,兒童仍被認為是沒有個人身份的“小大人”,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也沒有任何權利)產生挑戰。 [1] 
“兒童學”概念,在19世紀末由美國學者奧斯卡·克利斯曼(Oscar Chrisman)率先提出。
中文名
兒童學
外文名
Paedology或Child Studies
流行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研究方法
日記法、談話法、問卷法等
研究範圍
兒童的本能、兒童的環境等
提出者
美國學者奧斯卡·克利斯曼

兒童學簡介

兒童學(Paedology或Child Studies)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已發展出新童年社會學、兒童史學、兒童經濟學等一系列新興的學術研究方向。 [5] 
機械地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的作用是兒童學家的思想基礎。他們認為遺傳的規律和環境的影響直接決定着心理發展。兒童學家把人的發展的質的特殊性歸結為生物學特徵,並且用環境的“社會學的”研究來代替兒童個性特徵的研究。
兒童學的研究方法有日記法、談話法、問卷法、診斷法和智力測驗法。智力測驗作為測定兒童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的一般手段是有價值的。但是,兒童學家把測驗的結果視為判定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決定性的依據。他們斷言不同階級出身和不同種族的兒童之間的智力差異是註定不變的,從而將列入“智力落後”的兒童排斥於學校大門之外。
30年代後期,蘇聯曾對兒童學的觀點(兒童學的對象問題、生物和社會發生學觀點、智力測驗等)進行了批判,聯共(布)中央並於1936年作出《關於教育人民委員部系統中的兒童學曲解的決定》,清除兒童學。原因是由於一些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不加批判地引進兒童學的觀點,並大量地採用測驗技術,在教育上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和混亂。但是,這種對學術問題採用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批判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結果在對兒童學的錯誤觀點進行批評的同時,也對年齡心理特點和年齡發展問題作了否定,同時還否定了心理學家的工作。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先後在美國、英國、波蘭、法國、德國、蘇聯等國成立了兒童學會(有的稱為兒童心理學會),進行兒童學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兒童學也傳入中國,出版了以《兒童學》為名的著作。
隨着兒童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及對學校教育體制的反思,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誕生了兒童哲學 [5] 

兒童學發展歷史

19 世紀末“兒童學”概念由美國學者奧斯卡·克利斯曼 [4]  (Oscar Chrisman)率先提出來,國內外一大批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者,紛紛加入建設兒童學學科體系的隊伍之中,為建立系統科學的兒童學知識體系,更好地服務於兒童相關的社會服務與實踐,推動兒童福利事業的整體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 [2] 

兒童學國際

兒童學作為一個學術領域,已經在歐美日數百所高等院校中,通過建立兒童學系/ 所/ 研究院、兒童學系列課程聯盟、兒童學專業期刊以及舉辦兒童學專題會議等多種方式得以確立,並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 [2] 

兒童學中國

在中國,自近代以來,兒童學已經獲得初步發展。但一方面各分支領域的建設仍參差不齊,缺乏內在的協調與配合,某些分支領域相比歐美日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兒童學學科的整體建設,尚未獲得更大範圍的關注與討論,兒童學相關的實踐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也未對此充分重視,導致與兒童相關的決策缺乏足夠的科學根據,無法對建設兒童友好的社會產生更多積極、實際的影響。 [2] 

兒童學研討論壇

2020年7月25至30日,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幼兒教育導讀》雜誌社、杭州師範大學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教席合作辦公室、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童蒙文化研究中心等聯合舉辦以“兒童學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為主題的2020全國兒童學研究暑期研討會。 [3] 

兒童學參考書目

朱智賢主編:《兒童心理學史論叢》,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1982。
凌冰編著:《兒童學概論》,商務印書館,上海,193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