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兄(拼音:xiō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兄”意思是兄弟中的長者,也就是兄長。還指同輩親戚中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又用作對男子的尊稱。 [3] 
中文名
拼    音
xiōng
部    首
口、兒 [5] 
五    筆
KQB [1] 
倉    頡
RHU [1] 
鄭    碼
JRD [1] 
筆    順
豎、橫折、橫、撇、豎彎鈎 [5] 
字    級
一級(編號:0250) [2] 
平水韻
下平聲·八庚 [4] 
總筆畫
3+2、2+3
四角碼
6021₂ [1] 
統一碼
5144 [1] 
注音字母
ㄒㄩㄥ [1] 
筆順編號
25135 [1]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3]
兄字甲骨文作圖1、2,由人、口二字會意。金文作圖3。篆文作圖4。隸書作圖6、圖7。楷書將下部寫作“兒”。
兄字的構型和本義尚不明確。《説文解字》及段玉裁注(見“古籍釋義”)等古注皆將兄字之在西周文獻中的常見義(如增長)與兄字之字形牽合,根據這些詞義去解釋兄字字形結構,但是有牽強附會之感。 [3]  近現代有一些學者認為“兄”是“”的初文,祝即祈禱、祭祀,祝禱需要口,所以用突出口的人形表示祝禱。 [14]  不過,互為古今字的一組字,讀音應是相同或相近的,且字義有一定的聯繫。“兄”與“祝”不僅讀音差異大,而且字義也沒有關聯,因此只可備一説,不可當作確論。兄字之本義或構形之義只能存以待考。 [15] 
兄字在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西周文獻中多用為兄弟之兄,但《詩經》中兄字用為滋長之義者則不見於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最早見於《大雅》,《大雅》為西周中期文獻。《詩經·小雅·彤弓》中説:“我有嘉賓,中心貺之。”貺是賜給、賜給之義,當由兄之滋長義引申而來。總之,兄字之構形及其本義還不明確,仍須考證。 [3] 

詳細釋義

字詞理解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ōng
名詞
哥哥。
elder brother
《尚書·康誥》:“兄亦不念鞠子哀。”
《公羊傳·隱公七年》:“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兄嫂;兄妹;兄弟
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
brother
晉·傅鹹《贈何劭王濟》詩:“吾兄既鳳翔,王子亦龍飛。”
表兄
朋友相互間的尊稱。
friend
《南史·韋叡傳》:“此事大,非兄不可。”
兄台;仁兄;學兄;稱兄道弟
kuàng
動詞
通“況”。增加。

《詩經·大雅·桑柔》:“不殄心憂,倉兄填兮。”
《墨子·非攻下》:“王兄自縱也。”

形容詞
通“況”。曠遠,廣大。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立命》:“吾愛地而地不兄。”

連詞
通“況”。表示遞進,相當於“況且”。

《管子·大匡》:“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近義辨析

兄—哥
這兩個字的基本義相同,指同父母(或只同父或只同母)而年齡比自己大的男子。古代稱兄,傳承至現代,用於書面語。在上古,“哥”同“歌”,作兄講的“哥”來自鮮卑語。唐代的“哥”兼指父輩和兄,唐以後專指兄。 [1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兄部】許榮切(xiōng)
長也。從兒從口。凡兄之屬皆從兄。 [8] 

説文解字注

長也。古長不分平上,其音義一也,長短,滋長,長幼,皆無二義。兄之為長,以疊韻為訓也。《小雅》:“兄也永歎。”傳曰:“兄,茲也。”《大雅》:“倉兄填兮。”傳曰:“兄,滋也。”“職兄斯引,職兄斯弘。”傳曰:“兄,茲也。”又《小雅》:“僕夫兄瘁。”箋雲:“兄,茲也。”又《大雅》:“亂兄斯削。”箋雲:“而亂茲甚。”茲與滋義同。茲者,草木多益也。滋者,益也。凡此等《毛詩》本皆作兄,俗人乃改作從水之況,又譌作況,陸氏《音義》不能諟正畫一,正偽錯出,且於《常棣》雲:“作兄者非。”由未知茲益乃兄之本義故耳。兄之本義訓益,許所謂長也。許不雲茲者,許意言長則可晐長幼之義也。矢部矤下曰:“兄詞也。”謂加益之詞,此滋長之義也。《無逸》:“無皇曰”,今文《尚書》作“毋兄曰”,王肅本皇作“況”,注曰:“況,滋。”韋昭注《國語》雲:“況,益也。”皆兄訓益之證。引伸之,則《爾雅》曰:“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先生之年自多於後生者,故以兄名之,猶弟本義為韋束之次弟,以之名男子後生者也。莫重於君父,故有正字。兄弟之字,則依聲託事。古兄長與兄益無二音也。淺人謂兄之本義為男子先生,則主從倒置,豈弟之本義為男子後生乎。世之言小學者,知此而後可與言《説文》,可與言經義,顧希馮《玉篇》不知此,則直雲:“男子先生為兄”,“男子後生為弟”而已,以兄弟二部次於男部、女部間,觀其列部之次第,可以知其不識字義。
從兒,從口。口之言無盡也,故以兒口為滋長之意。今音許榮切,古音在十部,讀如荒,轉為去聲,許訪切。今人𧦝兄為“況老”,乃古語也。用況者,於古為假借。貺、況皆俗字。貺以意製,《左》《國》多用之;況乃況之變,最為後出。 [9] 

廣韻

許榮切,平庚曉 ‖ 兄聲陽部(xiōng)
兄,《爾雅》:“男子先生曰兄。”《説文》:“長也。”許榮切。一。 [17]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部】 兄
(xiōng)《唐韻》許榮切。《集韻》《韻會》《正韻》呼榮切,並虩平聲。《説文》:長也。《通論》:口兒為兄。兒者,人在下,以兄教其下也。《精薀》:從人從口,以弟未有知而誨之。《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玉篇》:昆也。《詩·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管子·心衞篇》: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kuàng)又《集韻》《韻會》許放切。《正韻》虛放切。並音貺。《前漢·尹翁歸傳》:尹翁歸字子兄。注:師古曰:兄讀曰況。
又《詩·大雅》:不殄心憂,倉兄填兮。注:倉兄與愴怳同。又:職兄斯引。注:兄怳同。
又與況同。漢樊毅《華岳廟碑》:君善必書,兄乃盛德。注:兄與況同。《管子·大匡篇》:召忽語管仲曰: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又《説文》:況貺皆以兄得聲。《白虎通》:兄,況也。兄況於父。今江南北猶呼兄為況。
(huāng)又虛王切。音荒。《詩·魏風》:陟彼岡兮,瞻望兄兮。晉魯褒《錢神論》:親愛如兄,字曰孔方。《通雅》:謂兄為況,本於荒音。《釋名》:兄,荒也。荒,大也。青徐人稱兄曰荒。
又《正字通》:方音讀若燻。義同。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口”窄“兒”寬。“口”,上寬下窄,底部寫在橫中線上側。“兒”,居下居中;乚(豎彎鈎)的豎段緊貼豎中線下行,再右彎鈎出。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wăŋ
王力系統
h
iwaŋ
周法高系統
x
iwaŋ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w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i̯wɐŋ
擬音/王力系統

h
ǐwɐ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juɐ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ua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jwɐ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ǐu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2-13]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許榮切
xjuɐ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二庚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呼榮切
xiuaŋ
去聲
四十二漾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籲(許)放切
xiu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呼榮切



去聲





許放切

增韻


平聲





呼榮切



去聲





籲放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鍾

撮口呼

全清

xiuŋ

陰平
庚青

撮口呼

全清

xiu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希容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清
許容切
xyuŋ

平聲
十八庚


全清
呼榮切
xyəŋ

去聲
十七漾


全清
虛放切
xu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1]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u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u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yo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o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yo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ŋ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o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y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ɕi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ɕyo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ɕyɛn
55
陰平
文讀
湘語
雙峯
ɕiɒŋ
55
陰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ɕiuŋ
42
陰平
文讀
贛語
南昌
ɕiaŋ
42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hi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hɪ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hɪ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ɪŋ
55
陰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ĩã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hĩã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xiŋ
44
陰平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xia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xœyŋ
54
平聲
文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xiaŋ
54
平聲
白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7-25]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4-22]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58
  • 4.    平水韻 八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4-22]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89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62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69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36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0
  • 11.    兄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22]
  • 12.    兄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22]
  • 13.    兄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4-22]
  • 1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03:38
  • 15.    孫中運著.漢字雜談[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514-515
  • 16.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799
  • 17.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86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7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