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紫菜薹

(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

鎖定
紫菜薹(學名:Brassica campestris L. var. purpuraria L. H. Bailey)是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二年生草本,高30-90釐米;莖短縮,其上着生數片基葉。葉卵形或橢圓形,葉色綠或紫綠,波狀葉緣,葉基部深裂或有少數裂片。總狀花序,完全花,花冠黃色。果實為長角果,內含多粒種子。種子近圓形,紫褐至黑褐色,千粒重1.5-1.9克。 [1-2] 
分佈於美國、日本、荷蘭、非洲和中國;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湖北、四川、南京、北京和台灣等地。 [1]  紫菜薹的生長髮育對温度要求稍嚴,種子發芽温度以25-30℃為宜;幼苗生長適宜温度範圍較寬,在20℃左右生長迅速,在25-30℃的較高温度下也能生長,在15℃以下時生長緩慢。對光照要求不嚴格。要求選擇較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生長。 [3] 
紫菜薹的食用器官為嫩花莖,其味道甜,品質柔嫩,可炒食、做湯或燙後涼拌。紫菜薹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每100克鮮花苔含蛋白質1.3-2.1克、碳水化合物1.4-4.2克,胡蘿蔔素約0.88毫克、尼克酸約0.8毫克、抗壞血酸約79毫克、鈣約15毫克、鐵1.3毫克。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4] 
中文名
紫菜薹
別    名
紅菜薹
紅油菜薹
洪山菜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罌粟目
亞    目
白花菜亞目
十字花科
蕓薹族
蕓薹屬
蕓薹
變    種
紫菜薹
命名者及年代
L. H. Bailey,1930 [2] 

紫菜薹植物學史

紫菜薹由蕓薹演化而來,起源於中國湖北武昌洪山一帶,所以又稱洪山菜薹。洪山菜薹和武昌魚被稱為“楚天”的兩大名菜。在東漢和三國時就有關於紅菜薹的記載,《齊民要術》和《本草綱目》中也均有記載。紅菜薹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初僅有幾千畝,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20世紀80年代起紫菜薹在中國各地均有引種,北京和台灣等地也已開始栽培。美國、日本、荷蘭和非洲一些國家也開始引種 [1] 

紫菜薹形態特徵

紫菜薹
紫菜薹(5張)
二年生草本,高30-90釐米;莖短縮,其上着生數片基葉。卵形或橢圓形,葉色綠或紫綠,波狀葉緣,葉基部深裂或有少數裂片。葉脈和葉柄為紫紅色,葉柄較長,葉脈明顯。
花苔近圓形,紫紅色,苔高30-40釐米,腋芽萌發力強,每株可產側苔7-8條或多達20-30條。苔葉細小,倒卵形或近披針形,基部抱莖成為耳狀。總狀花序,完全花,花冠黃色。果實為長角果,內含多粒種子。種子近圓形,紫褐至黑褐色,千粒重1.5-1.9克。 [1]  [2] 

紫菜薹生長環境

紫菜薹的生長髮育對温度要求稍嚴,種子發芽温度以25-30℃為宜;幼苗生長適宜温度範圍較寬,在20℃左右生長迅速,在25-30℃的較高温度下也能生長,在15℃以下時生長緩慢;紫菜薹發育適宜較低温度,在10℃左右時紫菜薹發育良好,在20℃以上較高温度時發育不良。對光照要求不嚴格。要求選擇較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生長。 [3] 
紫菜薹 紫菜薹

紫菜薹分佈範圍

分佈於美國、日本、荷蘭、非洲和中國;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湖北、四川、南京、北京和台灣等地。 [1] 
紫菜薹 紫菜薹

紫菜薹繁殖方法

中國長江流域及蘇州地區一般早熟品種於8-9月播種育苗,中熟品種在9月左右播種,晚熟品種於9-10月播種。播種過早,易發生病毒病和軟腐病;播種過晚,葉片少,生長量不足,菜薹產量低。育苗牀宜採用砂壤土或壤土,每畝苗牀播種0.5-0.75千克,可供1-1.2公頃大田定植。育苗期自真葉開展後可分批間苗1-2次。結合間苗進行追肥。每畝追施尿素2-3千克,以促進幼苗生長。苗齡一般以25-30天為宜,但不宜過長。 [3] 

紫菜薹栽培技術

紫菜薹定植

定植株行距為20釐米×35(-50)釐米。具體要求是早熟品種定植密度大些,晚熟品種定植密度小些。定植前要覆蓋地膜,並按株行距要求打孔定植秧苗。 [3] 

紫菜薹肥水管理

紫菜薹生長期長,持續採收期也較長,且菜薹採收要求鮮嫩,因此,在施肥上要求基肥與追肥並重。一般基肥畝施人糞尿1500-2000千克,也可用腐熟的廄肥、垃圾等代替,在翻地作畦前施入土中。同時,紫菜薹受旱容易發生病毒病,水多則易感染軟腐病,所以在大田整地時必須認真做好排灌設施工作。追肥要適時充足。即定植後、葉片旺盛生長和菜薹不斷形成的3個時期要確保肥水充足。一般每畝每次追施尿素5-7.5千克。在嚴冬來臨前,要控制肥水,以免生長過旺、遭受寒害。 [3] 

紫菜薹採收留種

適時採收:採收標準是當菜薹長到30-40釐米至初花時採收,過早、過遲採收都不利於菜薹的質量和產量。採收時切口要略斜,以免積存肥水,引發軟腐病。為提高側薹質量,主蔓採收位置要適當,一般應在菜薹基部採收,並保留少量腋芽,這樣萌發的側薹較粗壯。 [3] 
抓好留種工作:需留種的紫菜薹田,必須與十字花科的其他作物隔離種植,以免串花雜交,從而影響留種純度。留種田宜選用抽薹早、抗病力強的植株。少量留種可採用株選方法,大量留種可採用片選方法。留種田開花期間應認真做好去雜去劣,並追肥1-2次,最好是噴施葉面肥,如噴施寶、硼肥等。當種莢開始轉黃時即可收割採種,曬乾後脱粒倉貯。 [3] 

紫菜薹病蟲防治

紫菜薹主要病窖有病毒病霜黴病軟腐病,主要蟲害有蚜蟲、小菜蛾等。蚜蟲是傳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夏季和初秋危害嚴重,要及時預防,可通過適時播種、防止漬水和乾旱、避免連作等措施進行防治,同時可有效防止三大病害發生。霜黴病發生時.可用代森鋅800倍液或代林銨1000倍液及其他殺菌劑噴霧1-2次防治。小菜蛾可用25%功夫乳油5000倍液噴霧防治。 [3] 

紫菜薹主要價值

紫菜薹的食用器官為嫩花莖,其味道甜,品質柔嫩,可炒食、做湯或燙後涼拌。紫菜薹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每100克鮮花苔含蛋白質1.3-2.1克、碳水化合物1.4-4.2克,胡蘿蔔素約0.88毫克、尼克酸約0.8毫克、抗壞血酸約79毫克、約15毫克、鐵1.3毫克。 [1] 
參考資料
  • 1.    張志.紫菜薹及其栽培技術[J].中國土特產,1998,(第6期):5-6
  • 2.    紫菜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蔣文元.特優蔬菜—紫菜薹的主要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5,(第6期):89,91
  • 4.    紫菜薹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