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僑鄉村

鎖定
僑鄉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地處鹿湖山下,有500多年的建村史,是著名的華僑之鄉,還是影視拍攝基地。其中有著名的南華又廬。被譽為“客家圍屋博物館”,擁有500多年厚重的歷史,是保存客家古民居座數最多、最完整的村莊之一,也是梅縣“文化之鄉”“華僑之鄉”的歷史縮影。在2019年12月25日,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3] 
中文名
僑鄉村
位    置
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麓湖山旁
總面積
約為1.5平方公里
地    位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

僑鄉村簡介

僑鄉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距梅城12 公里,是一個有5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僑鄉村生態風景秀麗,民風純樸,除了那遍地的油菜花,還有31座美輪美奐、建築風格多樣、各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圍屋。其中,有100多年曆史的“南華又廬”是目前客家梅州地區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早在2002年便被列入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僑鄉村被確定為自駕車旅遊專業村。2012年5月3日僑鄉村被命名為“中國古村落(傳統客家民居)” ,並享有“中國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古村落”的美譽。同時,僑鄉村已引起影視界的關注,曾拍過《紅色娘子軍》、《孝女彩金》等電影 [1] 
僑鄉村位於梅縣區南口鎮西南部,由寺前、高田、塘肚三個自然村組成,因華僑眾多而得名,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有3100多人,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有4000多人,村中潘姓人口最多。僑鄉村現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同胞多達4000多人,幾乎是家家有華僑,造就了僑鄉特有的客僑文化。同時,僑鄉村還被譽為客家古民居建築的天然博物館,全村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有116座,其中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圍龍屋38座,以南華又廬、德馨堂、承德堂、毅成公家塾最為典型。南華又廬被列入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德馨堂、蘭馨堂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是電視劇《紅色娘子軍》和電影《孝女彩金》的拍攝地。同時,僑鄉村具備社區老人活動中心、社區衞生醫療室、社區圖書室(農家書屋)和僑鄉文藝活動廣場等設施,極大方便了僑界人士和社區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歸僑僑眷組織聯誼活動的場所。 [5] 
這個有着5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是客家古民居建築的天然博物館,有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116座,其中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圍龍屋38座,以南華又廬(俗稱“十廳九井”)、承德堂(俗稱“五槓樓”)、毅成公家塾、德馨堂、東華廬和蔭華廬最為典型。僑鄉村傳統民居建築形式多元,屋面多以懸山式和硬山式為主,建築形制有圍龍屋、橫堂屋、槓屋、走馬樓等,屋名有堂、廬、屋、圍、第等,並設有“毅成公家塾”,承擔起宗族祭祀、生活、生產、教育等多種功能。僑鄉村是“中國古村落”,且享有“中國最典型的客家圍屋古村落”的美譽。 [4] 
全村總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由寺前、高田、塘肚三個自然村組成,有潘姓、樸姓、温姓等共6500多户。橋鄉村保存有大量完好的圍龍屋,被廣東省旅遊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組認為是“中國最典型的圍屋古村落”。

僑鄉村建築特色

僑鄉村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築有116座,其中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圍龍屋38座,以“南華又廬”“德馨堂”“承德堂”“毅成公家塾”最為典型。其中“南華又廬”“德馨堂”被列入廣東省文化保護單位,僑鄉村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最典型的圍屋古村落”和“客家民居建築博物館”的美譽。 [6] 
僑鄉村的圍龍屋大體可分為三個建造時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間的老祖屋為代表,如老祖屋、蘭馨堂、品一公祠等,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這些圍龍屋雖規模較大,但祖堂窄小,房屋低矮,顯得非常擁擠;過渡時期以清中葉的上新屋為代表;後期以清代末年的“南華廬”等華僑屋為代表,由於人多田少謀生艱難,當時僑鄉村許多人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謀生,在外事業有成的華僑都遵循落葉歸根的傳統,回到家鄉買田買地建大屋,大多稱為某某廬,當地人把它們叫做華僑屋。
本圖片見證了古村落裏面的歷史 本圖片見證了古村落裏面的歷史
僑鄉村的古圍屋建築風格各具特色,現存的圍龍屋主要有槓橫堂式、“九廳十八井”、槓式等98座,包括寺前排村30座、高田村28座、塘肚村40座,其中20世紀40年代前建造的有80多座。圍龍屋的結構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中央堂屋和橫屋構成的矩形四合院,在堂屋位於中軸線上,上堂屋高祖堂,宅祠合一,橫屋面向堂屋,在兩側對稱分佈;其次是後面半圓部分由院落和圍屋組成,圍屋兩頭與橫屋後端相接;門前是禾坪與水塘,方形的禾坪平時曬穀,年節慶典時是娛樂設宴場所,半圓形水塘養魚、洗滌、防火災,也具有風水意義。如“德馨堂”、“南華又廬”、“承德堂”、“”等都是這種典型的圍龍屋。“德馨堂”是印尼華僑潘立齋於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兩堂四橫兩圍龍建築,房間佈局為通廊結構。它利用斜坡,前低後高地建“花頭”圍龍。兩側附屬建築作雜物間,引山泉水作自來水用,前面有長方形禾坪,禾坪下有長方形綠化地,門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後有一座果園,栽種嶺南佳果。該屋的特點是兩層圍龍,內圍與外圍相通,外圍與內圍之間的距離較窒窄,地板用三合土夯實。全屋佔地面積為7500平方米,共有66間,8廳(道)。最令人稱讚的是屋內的“之”字形下水道設計,管道相互連接將水匯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在進入“德馨堂”正門,有幾個可揭開的水泥石塊,裏面各放置一個瓷盎,瓷盎不大不小,剛好能在底下旋轉,卻提不出地面,據僑鄉村潘倫啓書記介紹,這瓷盎起着過濾垃圾的作用,當水流衝擊瓷盎轉動時,水流通過,而垃圾則被阻攔下來,可有效防止下水道阻塞,同時也便於屋主清理。屋中水管雖不少已換上新的,但仍能看到建造時殘留的鐵製水管。“南華又廬”為著名僑胞潘祥初創建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梅縣區最大的客家民房之一。其建築造型獨特,亭台樓閣俱全。該房屋外觀宏偉,氣勢不凡,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屋內分為上、中、下三堂,二橫共八堂,左右兩側各四堂(左邊中、興、伊、始,右邊長、發、其、祥),各堂既獨立又可聯體,所以俗有“屋中屋”的稱號。上堂後面還有枕屋一排、廚房二座(左右各一座),屋背後有果園。全屋共有118間房,人稱“十廳九井”。因創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個兒子分居八堂內,擁有八廳八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廳和中央的天井,故有“十廳九井”的之稱。創建人潘祥初的兒孫後裔計有100多人,現已分佈海內外各地,有多名博士、學者和企業家,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博士就是其後人。
僑鄉村 僑鄉村
“毅成公家塾”(俗稱老校)是由潘立齋、潘祥初兩先生於光緒二十八年(1920年)捐資建造,是梅縣區南口鎮安仁學校的前身,該房屋為木棚瓦面,牆面三合土夯築,初時房前有小果園和圍牆,後有花園,按塾學形式而設計,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部分為回字形建築,三面單層瓦房圍住正面的二層樓,中間空地為花圃,便於採光美化,後部分又為單層建在山坡地上,與正面的二樓連為一體,故樓下樓上的廳房並非能一一對應。塾內共有教室8間,住房2間。建房之初為塾學,教授的內容以文言文為主,聘請秀才或資深的讀書人為教師,招收潘氏子弟入讀,民國以後改為全日制小學,鄰里姓氏的子弟亦可在此就讀。安仁學校建成後為“安仁第一分校”。房前屋內有兩株高聳挺拔的鴛鴦銀杏古樹,後花園有一株枝繁葉茂的白玉蘭,這三棵樹均為建校初期所種,距今有一百多年曆史,現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木。
僑鄉村的不少圍龍屋建築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和客家建築藝術的同時,對客家建築藝術起到了豐富和發展的作用,僑鄉村儼然是個客家古民居建築博物館。
僑鄉村人才輩出,近代的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潘植我等一批知名華僑企業家,現代世界著名化學量子專家潘毓剛博士、經濟學家潘汝瑤教授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潘奮南、潘嵩保、古國檀等三位將軍,以及潘鐸元、潘君勉等一批軍政要人、專家教授和富商巨賈都出自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

僑鄉村旅遊景色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是一個古老、美麗而純樸的村落。村子三面環山,滿眼蒼翠,小河淳淳,繞村而建的客家圍屋鱗次櫛比,依山而建。在這小小的村落裏,留下了不少百年老屋,百年私塾,百年銀杏等客家人百年的記憶和見證。
走入村口,一座“十廳九井”的方形圍屋屹立在眼前,屋頂升起嫋嫋的白煙,猶如一個手握煙斗、經歷滄桑的老人,正在向人們訴説着悠悠的客家歷史,眼裏飽含濃濃的客家鄉情。
推開古老而厚重的大門,走進梅縣區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南華又廬。方正的外形,四面圍牆相護,屋前一條小溪緩緩流過,1萬多平方米的屋子,共118間房,分為上、中、下三堂,左右兩側各四堂,牆上兩排懸掛的紅燈籠平添了幾分暖意。100多年前,年僅17歲的潘祥初為了生計,漂洋過海到印度尼西亞謀生,積累了一筆財富,回到香港和親戚合作開辦了“萬通安記”——當時香港有名的錢莊。從光緒三十年開始,從海外運回了水泥、石灰、玻璃、鐵花等上等建材建造此屋,歷時18年之久。潘祥初八個兒子分居“中、興、伊、始、長、其、發、祥”八堂內,各堂既可獨立又可相連,人稱“十廳九井”,又有“屋中屋”之稱。
在村子的右邊,一座百年曆史的毅成公家塾,木棚瓦面,莊嚴而靜穆,它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歷史見證。客家人由於舉族遷徙,故形成了其聚族而居,聚族而教,在每個古村落甚至大圍屋中都設有學堂、私塾。這家毅成公傢俬塾由潘氏僑胞潘立齋、潘祥初兩先生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出資建造,是梅縣區南口鎮安仁學校的前身。私塾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為“回”字形二層建築,中間空地為花圃,便於採光美化,後為單層建築,前後與大山融為一體,故樓下樓上的廳房並不一一對應,而圍牆西式漏窗上的梅花和銅錢,則寓意了客家人告誡子孫“梅花香自苦寒來”,“書中自有黃金屋”。
塾內兩株隨同建房而種的濃郁蒼翠,高聳挺拔的鴛鴦銀杏古樹,百年來的歷史在它們身上留下斑斑痕跡。這裏曾經桃李芬芳滿天下,近代的潘立齋、潘祥初等一批知名華僑企業家,與楊振寧齊名的世界量子化學專家潘毓剛教授、經濟學家潘汝瑤教授以及潘奮南、潘嵩保、潘鐸元、潘君勉等一批專家教授、軍政要人和富商巨賈都是從這家百年的私塾中走向世界。

僑鄉村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2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