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

鎖定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來源於加拿大美國
中文名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
外文名
IDENTIFICATION
大    小
120~300×60~100nm
敏感物質
乙醚、甘油、氯仿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鑑別

(IDENTIFICATION)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毒(IHNV),屬彈狀病毒屑(Rhabdovirus)。彈丸形,大小為120~300×60~100nm,單鏈RNA,對乙醚、甘油、氯仿敏感,有囊膜;浮密度(硫酸銫)1.59g/cm,沉降係數(5~25%蔗糖液)38~48 S。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傳入和分佈

(INT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l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l 定殖 病魚首先遊動緩慢,順流飄起,搖晃擺動,時而出現痙攣,繼而浮起橫轉,往往在劇烈遊動後不久即死。此時出現的狂遊為IHN特徵之一。病魚體色發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積水而膨大,鰭條基部充血,肛門處常拖着1條長而較粗的白色粘液便(圖6—16);貧血,鰓及內臟顏色變淡;口腔、骨骼肌、脂肪組織、腹膜、腦膜、鰾和心包膜常有出血斑點,腸出血,魚苗的卵黃囊也會出血、因充滿漿液而腫大。病後殘存的魚脊椎彎曲。
l 主要宿主範圍及傳播途徑 主要危害虹鱒,大鱗大馬哈魚紅大馬哈魚馬蘇大馬哈魚,河鱒等鮭科魚類的魚苗及當年魚種,尤其是剛孵出的魚苗到攝食4周齡的魚種(體重0.2~0.6g)為甚,死亡率高;1齡魚種也有患病的,但死亡率不高,2齡以上魚不發病。潛伏期的長短隨水温而不同,10℃時一般4~6天開始死亡,8—14天死亡率最高,可持續死數星期;10℃以下症狀發展緩慢,15℃時自然發病現象消失。在苗種期患過IHN殘存下來的帶病毒魚是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隨糞、尿、性腺產物而排入水中;病毒放到水中及拌在飼料中投餵均可引起發病,所以可能是通過鰓和消化道而侵入魚體。
l 來源 加拿大、美國
l分佈 最早在加拿大、美國流行,1971年傳人日本,1985年傳人中國東北地區,歐洲至今未見報道。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基本特徵

1、理化特性
其鹼基成分:胞嘧啶25.4%,腺嘧啶22.5%,尿嘧啶27.2%,鳥嘧啶24.2%;不耐熱,加熱15分鐘,31℃侵染率為20%,45℃時為0.01%~0.1%,60℃時為0%;不耐酸,在pH3,30分鐘後侵染率為0.01%,pH7.5時侵染率為100%,pH11時為50%;在50%甘油中保存1~2星期失去活力。病毒易在FHM、RTG-2、CHSE-214、PG、R、EPC、STE-137等細胞株上覆制生長,併發生CPE,核染色質趨向邊緣、顆粒狀,核膜肥厚,核變大,有時出現雙核現象,不久細胞變圓,脱落,在空斑邊緣可看到細胞互相牽連,堆積成葡萄狀,空斑的邊緣能部分或全部地看到這種現象,這也是IHNV細胞病變的特徵之一;空斑的中央通常是空的,有時也出現細胞碎片。生長温度4~20℃,最適温度15℃,18℃時,病毒在CHSE-214細胞株上生長,4小時內產生新病毒,以後16小時內出現指數生長期,隨後病毒生長趨於平穩。病毒最大滴度可達10空斑形成單位/mL。電解質或鹽可加速病毒失去感染力,15℃時病毒在淡水中可生存25天,為海水中生存時間的兩倍;在14℃蒸餾水中,24小時侵染率為10%~20%,72小時僅0.1%~1%;病毒在含血清的培養液中,-20℃可生存幾年;4℃時病毒在卵巢液和魚苗、卵、脾、腦的勻漿中可短期保存,感染力可維持幾星期;-20℃時病毒在腎臟和肝臟勻漿中可保存1個月,但1年後失去感染力。病毒在含10%血清或其它蛋白的液體中保存的最好方法是冷凍乾燥法,在冷凍和解凍處理過程中病毒不受損害。
2、病理變化
主要是腎臟及脾臟的造血組織嚴重壞死,病情嚴重時腎小管及肝臟也發生局部壞死,胃、腸固有膜的顆粒細胞、部分胰腺的腺末旁及胰島細胞也發生變性、壞死。胞漿內常可見到包涵體。病魚魚苗的白細胞減少,白細胞和血栓細胞變性、並出現相當數量的細胞—碎片。前腎中具有更多的細胞碎片,許多巨噬細胞的胞漿中,出現空泡;未成熟的紅細胞顯著增加,一些呈兩葉。垂死的患病魚苗的平均紅細胞數從健康魚苗的1.33×10個/μL降為0.97×106個/μL,紅細胞比容從健康魚的47%降為35%;血液凝固時間從健康魚的15~20秒,延長為3分鐘;血紅蛋白:從9.4g/dL降為7.1g/dL;白細胞血式,淋巴細胞從91%增加到96%;嗜中粒細胞從4%降為小於1%,單核細胞百分率無變化。血液的碳酸氫鹽、膽紅素、鈣、氯化物、滲透壓及磷均下降;α2.球蛋白從11.7%增加到18.9%α3球蛋白從27%減少到17.6%。血漿LDH 同工酶活力顯著增加。血漿的酸、鹼調節發生異常,腎功能障礙引起電解質和水的明顯不平衡,很可能是導致魚死亡的原因。
4、診斷
(1)根據流行情況及症狀作出初步診斷。與傳染性胰腺壞死病相比較,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魚肛門後面拖的一條粘液便比較粗長、結構粗糙。
(2)對病魚的腎臟和胃腸道進行石蠟切片觀察,如造血組織嚴重壞死,胃、腸固有膜的顆粒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可作出進一步診斷。
(3)在循環血液中出現許多不成熟紅細胞,有些紅細胞多形、胞漿中有空泡,巨噬細胞的胞漿中有細胞碎片及空泡;前腎的壓片中也可看到具有診斷價值的細胞碎片。雖然傳染性胰腺壞死病有時也有,但數量較少。
(4)進行病毒的分離培養,觀察在FHM及RTG-2細胞上的CPE特性,Wolf等在診斷鮭科魚類的病毒病和鑑定病毒時,很重視在RTG-2細胞株上的細胞病變和空斑的比較,採用15℃培養4天后染色觀察結果,作為鑑定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毒的基準。但當混合感染IHN和IPN時,根據CPE來診斷,就會出現誤診。
(5)最好進行血清中和試驗、熒光抗體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作出確診。

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生態影響

(ECOSYSTEM)
是魚類口岸第一類檢疫對象。
(1)加強綜合預防;措施,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2)魚的內臟必須煮熟後才可作為魚苗、魚種的飼料。
(3)發眼卵用伏碘水溶液消毒,濃度為有效碘50×10,(即10L水中加入50mLPVP-I液),藥浴15分鐘。如水的pH高,須用(60~100)×10濃度。
(4)魚卵孵化及苗種培育階段將水温提高到17~20℃,可預防此病發生(但體內病毒並未被消滅)。
(5)Fryer等(1976)報道,用減毒疫苗浸泡48小時或腹腔注射,均可使魚產生抗病力,至少可維持110天以上。羣體免疫可用真空高滲法。
(6)牛魯祺報道,IHN組織漿滅活疫苗浸泡免疫,保護率最高可達75%。
(7)2 500尾(0.4g仔魚)投餵6mg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分兩次喂,間隔半個月,據報道對預防IHN有一定效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