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駿

(上海戲劇家協會原理事)

鎖定
二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原名傅金堂,曾用筆名蕭虹、金虹、梅和老等。浙江省寧波人。1931年8月生於上海。2006年9月18日晚因病去世,享年75歲。
中文名
傅駿
別    名
傅金堂
蕭虹
金虹
梅和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1年8月
逝世日期
2006年9月18日
職    業
編劇
代表作品
玉堂春
血手印
紅色醫生
戚雅仙表演藝術

傅駿人物經歷

1931年8月生於上海。
1951年2月,考入上海市文化局主辦的第一屆戲曲編導學習班,結業後分配到高劍琳筱水招為主演的更新越藝社。
1984年至1986年,調任靜安區文化局副局長。
1986年春調往上海市文聯,任《上海戲劇》雜誌副主編,從事戲劇編輯和戲劇評論。其間,編寫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藝術》一書。
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6年9月18日晚因病去世。 [1] 

傅駿主要作品

傅駿越劇劇目

在更新越藝社時期,編寫新戲《英雄與才子》(又名《桃源夢》)。
在合作越劇團時期,初期創作《婚姻曲》(第一部作品,由戚雅仙演唱),風靡一時,灌成唱片後廣為流傳。此後又創作《卓文君》《玉堂春》《還我台灣》(《鄭成功》)、《血手印》。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開始創作現代戲,作品有《母與女》《火鳳凰》《女共產黨員》《一個平凡的母親》等。較有影響的有歷史劇《文姬歸漢》和現代劇《紅色醫生》,其中《紅色醫生》成了劇團的保留劇目。
文化大革命後,參加靜安越劇團,除修改加工了《血手印》《玉堂春》,又新編(或與他人合作)《玉蜻蜓》《賣油郎》《古宮冤》《教師日記》《白兔記》《杜秋娘》等戲。其中《玉蜻蜓》和《杜秋娘》(易名《金縷曲》)被攝製成越劇電視片。

傅駿評論文章

曾寫過不少有關越劇的評論文章,如《漫談越劇男女合演問題》、《歷史人物的缺點與侷限性》等,均在《文匯報》《上海戲劇》等報刊發表。並編寫《戚雅仙表演藝術》一書,199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
  • 1.    盧時俊,高義龍主編;《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上海越劇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越劇志,中國戲劇出版社,1997.12,第3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