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榮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鎖定
傅榮,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 [1] 
中文名
傅榮
畢業院校
四川外語學院
主要成就
他考取了四川外語學院法語系,8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性    別
職    稱
教授

傅榮個人簡介

傅榮
傅榮 傅榮
職稱:
“傅榮老師不是一個有意思的人,因為在他身上,我們找到的永遠是謙虛、祥和的氣質,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大四的一位學長是這樣給傅榮老師下定義的。

傅榮人物生涯

“傳奇”的求學經歷
傅榮老師的求學經歷在系裏是被如同傳奇故事般傳誦的。
出生於那個動盪的年代,使傅榮老師不得不在76年高中畢業以後下農村勞動了半年,然後又作為一名機械工在油田工作了兩年。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求學理想。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後,他考取了四川外語學院法語系,8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選擇留在母校任教。88年,他作為一名優秀教師,被派往巴黎政治學院進修一年,主修當代政治。在法一年的學習生活工作經歷,讓他深深地認識到,缺乏對法國文化的瞭解與熟悉,是無法在外語教學工作上取得長足的進步的,只能停滯不前。於是在95年,他毅然放棄了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懷着堅定的目標,踏上了6年艱苦的自我完善、自強奮鬥的歷程。他首先來到了圖盧茲第一大學,對法律有着濃厚興趣的他選擇了學習歐盟法,並在一年後順利完成了碩士答辯;接着,他回到闊別了的巴黎,分別在巴黎第一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就讀歐盟法和外語教學研究,並同樣順利地取得了碩士及後來的博士學位。看似平坦的道路其實佈滿荊棘,沒有人知道光輝榮耀的背後那灑下的辛勤汗水。2000年,傅榮老師完成了所有在法國的學業,回到了中國。懷着對教學的一顆深愛的心,他來到了北京,並留在了法語系任教,至今已走過了三個春秋。
法國印象:
寬容、平等和對人性的尊重
“法國給我的印象是美。第一次或許感覺不出來,如同一杯香茗,開始時也許是平淡無奇的,但卻是越品越醇,越品越有味道。因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文化底藴是如此地深厚,它深入到每個人生活的每個角落。”傅榮老師如此描述着他對法國的感受。
6年的留學生活是以使他融入法國的日常生活中,深深浸潤在法蘭西民族獨特而充滿魅力的文化海洋裏。“傳統的基督教文化牢牢地根植於法國社會中,與人為善的精神深入到每個法國人的心中。人與人之間沒有戒備的感覺,有的只是寬容與和善。”他還特別提到了在法國的課堂中,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平等交流的,沒有權威,任何的觀點都可以反駁,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正是這樣寬容的態度、平等的思想使學術的發展有了更自由廣闊的天空。他又提到了艾菲爾鐵塔前的戰神廣場,青葱的綠草坪充滿着盎然生機,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賞,令人驚奇的是,草坪的周圍沒有刺人的圍欄,取而代之的是人性化的標誌。若有人偶爾不小心踏足於內,只聽到一聲清亮的哨音,轉身回頭,或許還能看到和善的微笑,沒有惡狠狠的罵聲,也沒有無情的罰款單。整個社會中洋溢着對人性的充分尊重,寬容、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隨着對法國文化理解的不斷深入,傅榮老師對法語語言的感受也更深了。他認為現今的文化可分為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兩個層次,前者是我們常説的藝術、歷史等高雅文化,而後者則是日常生活的文化,這才是活生生的,充滿朝氣的。“因此,不論是教授外語的老師,還是學習外語的學生,都應對這種外來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傅榮老師這樣提議道。他還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來描述中法文化的差異:法國人常常是直接説結果,然後再説原因的,所以parce que常置於主句之後,而這恰與中國人的習慣相反,於是中國學生總容易弄錯parce que的位置。
留學生涯:
充滿艱辛與誘惑
“自費留學的生活充滿的不是浪漫與異國情調,而是艱辛與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 傅榮老師特別強調。在法國讀大學,平時的學業是很重的,若沒有得到獎學金而靠打工來生活,那將會是異常地艱苦。平時只能打半日工,只有到了假日才能打全日工。第一次留學法國的時候,傅榮老師便在一家中國人開的餐館裏當了兩個半月的服務生,每天近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第一個月是新奇的,因為可以多接觸日常人的生活,也可以學學菜譜的翻譯,但第二個月開始便是枯燥和單調,每天重複着家─—地鐵─—餐館三點一線的生活。辛苦,而且學不到什麼東西。”傅榮老師是這樣總結他的這段打工生涯。隨着在法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他也從事過導遊、翻譯等較輕鬆、收入也較好的工作,但是他又一再強調説道:“當你面對這些工作機會的時候,無疑是面對着極大的物質誘惑,因為它會佔去你大部分的時間,那麼你的學業呢?因此,必須懷有明確的目標,堅強的意志,才能抵制這些物質上的誘惑,順利地完成學業。”
外語是一門工具,但不單純是工具
這句話從充分了解法國文化深厚底藴的傅榮老師口中説出,彷彿是更為可信的。他強調説,外語是提高人綜合素質的橋樑,它是一扇聯繫人們與外部世界的窗户。學習語言,不要僅僅侷限於語言本身,要學習語言背後的東西。學習整個民族最優秀的文化與精神,是對個人人生的一種充實。但是這必須是以學好語言為基礎的。關於專業對口的問題,傅榮老師是這樣理解的,只要從事的是語言文化、對外交流等工作,也算是比較對口的,不應狹義地去看待這個問題。再者,學外語的人是比較有優勢的,先學語言,再學別的專業,就少了語言理解的障礙了。
愛情觀:
理解信任,相知相守
當談到家庭生活時,傅榮老師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有着支持他、理解他的妻子,還有一個上高中的聰慧伶俐的女兒,這樣温馨的家庭生活,雖然平凡,卻是那樣的讓人羨慕。
不同於法國人愛情至上、沒有愛情決不勉強的濃烈如酒的愛情觀,傅榮老師則顯得更為傳統: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適應對方,不願因自己而改變對方。似乎平淡如水,卻是那樣的實實在在,一如他那認真嚴謹的性格。
一個小時的採訪快得彷彿只是一眨眼的工夫,短短的採訪手記不能展現傅榮老師的全部,但或許能給大家一個粗略的印象吧。淡淡的鉛筆素描,只能勾勒出傅榮老師的大致輪廓,剩下的色彩,就請大家在漫長細緻的觀察中,一筆一劃地去添加。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同的圖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