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依備

鎖定
傅依備,男,漢族,1929年4月4日出生於湖南省岳陽市,中共黨員,核化學與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原子分子工程所所長。 [1] 
1953年,傅依備畢業於四川化工學院(現四川大學)化工系;1953年—1954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綜合研究所工作;1955年—1960年,在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副博士學位;1960年—1963年,擔任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120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1964年,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工作;1964年—1966年,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青海221廠科研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1966年—1971年,在二機部綿陽第九研究院工作;1971年—1975年,擔任二機部綿陽第九研究院放化研究室副連長;1975年—1983年,擔任二機部綿陽第九研究院二所副所長;1983年—1991年,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所長;1986年—1997年,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傅依備先後從事核燃料後處理、放射化學、輻射化學、核技術應用和材料科學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及相關的國防科學研究。 [4] 
中文名
傅依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岳陽市
出生日期
1929年4月4日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
主要成就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傅依備人物經歷

1929年4月4日,傅依備出生於湖南省岳陽縣(即岳陽市)新牆鄉嶺上傅村。 [5] 
1948年—1953年,在四川化工學院(現四川大學)化工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1953年9月—1954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長春綜合研究所工作。
1955年9月—1960年5月,在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副博士學位。 [2] 
1960年7月—1963年2月,擔任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120教研室副主任。
1963年2月—1964年11月,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工作。
傅依備院士
傅依備院士(7張)
1964年11月—1966年1月,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青海221廠科研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
1966年1月—1971年6月,在二機部綿陽第九研究院(原902工程)工作。
1971年6月—1975年7月,擔任二機部綿陽第九研究院放化研究室副連長。
1975年7月—1983年5月,擔任二機部綿陽第九研究院二所副所長。
1983年5月—1991年3月,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所長。
1986年11月—1997年5月,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員會副主任。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  [3] 

傅依備主要成就

傅依備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4年,傅依備作為特種中子源項目組負責人之一,領導建立了居里級釙的生產工藝,在中國國內首次利用所生產的釙研製成模擬裂變中子譜的中子源。
20世紀80年代初,傅依備領導研製成功加速器和中子管用氚靶,滿足了國防科研的需要;參加和領導了核試驗中放化分析診斷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多種直接測定裂變燃耗和聚變燃耗的方法,廣泛應用於歷次核試驗的放化診斷;發明了內活化指示劑法測量中子總數和能譜,利用不同指示核素的中子反應閾能值,診斷不同部位的不同能量中子和中子總數,從而揭示了體系中核反應的精細過程和圖像,研究成果已應用於複雜核反應體系的中子能譜和中子總數的測量,並進一步發展用於帶電粒子活化率的測量;自主研發了一種從地下獲取氣體樣品的新方法,併成功地應用於地下核試驗的取樣,該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快速的特點,從而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核爆放能診斷方法;傅依備在強激光慣性約束聚變實驗靶的設計與研製技術攻關中擔任組織領導工作,在中國國內首次研製出激光聚變用直徑為550的薄壁充氘氚玻璃微球,其幾何參數、耐壓強度、保氣壽命和抗腐蝕性能等主要指標達到和超過中國國外同類靶球的水平,並用於神光Ⅱ激光裝置的打靶實驗,為中國的慣性聚變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實驗條件,傅依備作為聚變—裂變混合堆氚工藝研究負責人,對氚增殖劑的合成及產氚、釋氚和物理力學性能進行了系統的在線和離線研究,取得了具有實際意義的新成果,傅依備主持和指導了放射性同位素和核輻射技術應用研究,研製出一批放射性顯像藥物和優良的骨腫瘤治療藥,首次採用輻射技術對聚硅碳烷纖維進行不熔化處理,研製出性能優異的硅碳纖維,還主持通訊和電力電纜接續聚合物材料套管的輻射改性研究,取得重大的實際應用成果,形成了具有工業規模的輻射加工產業,主持並參加了特種中子源的研製和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以及核裝置特種材料表面化學和材料輻射相容性的研究,並負責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激光驅動聚變微靶研製實驗室,在“863”計劃中,承擔了聚變裂變混合堆氚工藝技術的研究,建立了固體增殖劑裂變堆在線產氚演示迴路,在同位素及其標記化合物、材料的核輻射改性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 [4] 
  • 學術論文
據2020年6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傅依備在中國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 [1] 
  • 科研成果
據2020年6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傅依備獲得國家級發明、科技進步等獎4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4項,院預研基金科技成果獎12項。 [1] 
獲獎年份獲獎項目名稱獎項名稱
2010年金屬摻雜二氧化鈦可見光催化劑的研製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9年納米填充協同輻射硫化優化EPDM性能的新技術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6年基於單層包裹金團簇的ICF靶材料摻雜與製備技術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5年核輻射對核XX用典型高聚物材料性能和結構影響的研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液滴法研製激光聚變靶丸大形狀因子薄壁空心玻璃微球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電子束輻照聚碳硅烷陶瓷先驅體的化學結構及其熱解特性的研究省部級科學技術三等獎
1997年鈾金屬在CO氣氚中表面反應XPS研究省部級科學技術三等獎
1993年LF-12號裝置間接驅動內爆出中子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2年造氚——裂變關聯法診斷氫彈劇變威力省部級科學技術三等獎
1990年一種新型腎顯像劑99mTc-MAG的合成省部級科學技術三等獎
1987年內活化測量脈衝高能中子總數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6] 

傅依備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據2020年6月四川大學物理學院官網顯示,傅依備培養研究生30餘人。 [7] 
  
  • 編寫講義&開設課程
20世紀60年代初,傅依備編寫了中國第一部《人工放射性物質工藝學》(即核燃料後處理工藝學)講義,並在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首次開設這門課。 [4] 
  • 教育理念
傅依備認為,大學生要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愛護國家的一草一木,學會多做奉獻,保護和發展國家已取得的光輝成就,還希望大學生能紮紮實實地學習,認真面對每一個學習階段。 [8] 

傅依備榮譽表彰

年份榮譽稱號
四川國防工業系統勞模
先進工作者
優秀共產黨員 [8] 
1985年—1989年院、四川省、核工業部勞動模範 [7] 
1986年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 
1989年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務院授予) [1]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7] 
200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 [1] 
2003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 

傅依備社會任職

傅依備擔任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國家工程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審定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西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四川省科技協會委員,中國核學會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分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名譽主任,四川省核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9] 

傅依備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1929年4月4日,傅依備出生於湖南省岳陽縣新鄉嶺上傅村的一個農民家,父親傅時賢,母親黃氏,家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由於逃避國民黨抓壯丁,傅依備的哥哥長期在外幫人駕船(木帆船),僅父親一人種田養活全家,家境十分貧寒,一家人除父親能識幾個字外,全是文盲。 [10] 

傅依備人物評價

傅依備在同位素及其標記化合物研製、核輻射在工業的應用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7] (四川大學物理學院評)
作為中國核燃料研究領域的傑出代表,傅依備曾為中國首顆原子彈、氫彈的自主研發做出了突出貢獻 [8] (四川大學校友總會評)
縱觀傅依備的人生經歷,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以為祖國做貢獻為榮,是傅依備幾十年近乎唯一的奮鬥目標,雖逾古稀,仍勤奮不輟 [11]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劉釗、彭忠傳、何佳恆評)
1963年跨入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行列,走上一條攻堅克難、科學報國的道路,刻苦學習,不怕困難,砥礪前行,伴隨着傅依備的一生,這種跌蕩起伏、艱難困苦的人生經歷,鑄就了他不屈不撓、愈挫愈堅、積極向上的意志和品格,體現一種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力量,這正是他們這一代老科學家的優秀品質和崇高風範,他不僅在學術技術上攻關克難,帶領科研團隊奮鬥在科學實驗、參加現場試驗、學科發展延拓、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各領域且碩果累累;在他任副所長、所長期間,思想解放、鋭意改革,科學管理、公道正派,作風民主、求真務實,深得班子成員、各級幹部和職工羣眾的充分信賴;同時,一段時間兼所黨委代理書記,黨務羣團各項工作有聲有色,全面推進 [12]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二所羅本祥評)

傅依備人物影響

  • 設立基金
2018年10月,傅依備院士捐贈的岳陽縣一中傅依備院士勵學教育基金成立,原始基金為100萬元,主要用於獎勵岳陽縣一中優秀學生和優秀教師。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