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假鶴蝨

鎖定
假鶴蝨(學名:Eritrichium thymifolium)是紫草科齒緣草屬的植物。一年生草本,高10-35釐米。莖多分枝,生伏毛。基生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長1-3釐米,寬3-4毫米。分佈於蒙古克什米爾俄羅斯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寧夏甘肅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1,800米的地區,見於向陽山坡和礫石地。
中文名
假鶴蝨
拉丁學名
Eritrichium thymifolium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菊亞綱
唇形目
紫草科
齒緣草屬
假鶴蝨
命名者
(DC.) Lian et J. Q. Wang

假鶴蝨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0-35釐米。莖多分枝,生伏毛。基生葉匙形或倒披針形,長1-3釐米,寬3-4毫米,後期常枯萎;莖生葉線形,長1-3釐米,寬2-3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兩面被伏毛,具短柄或無柄。花序生莖或分枝頂端,呈總狀,有花數至10數朵,常生腋外;花梗長2-5毫米,生微毛花期直立或斜伸,果期多彎垂;花萼裂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外面被伏毛,內面無毛或疏生伏毛,花期直立,果期平展或反折;花冠藍色或淡紫色,鍾狀筒形,筒長約1.3毫米,裂片長圓形,長約0.7毫米,附屬物小,乳突狀;花葯卵狀三角形,長0.3毫米。小堅果二面體型,無毛或被微毛,除稜緣的刺外,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背面微凸,腹面有龍骨狀突起,着生面卵形,位腹面中部或中部以下,稜緣的錨狀刺長約1毫米,下部三角形,分離或連合成翅。花果期6-8月。

假鶴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800米(新疆)向陽山坡及礫石地。

假鶴蝨分佈範圍

產自黑龍江、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克什米爾地區、蒙古、蘇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及日本有分佈。假鶴蝨屬:內蒙古有2種 [1] 

假鶴蝨反折假鶴蝨

學名:E. defleur( Wahlenb.) Lian et j.Q.Wang;
一年生草本。莖高20~60cm,密被彎曲長柔毛,常自中部以上分枝。基生葉匙形,倒卵狀披針形,長1.5~3.0cm,寬0.5~1.0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呈長柄,柄長1.6cm,兩面及柄均被細剛毛;莖上部葉條狀披針形、狹倒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5~6.0cm,寬0.5~1.0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無柄,葉兩面、苞片、花梗與花萼均密被細剛毛。花序頂生,長10~22cm,花偏一側,僅基部有幾個苞片,苞片披針形;花梗長約5mm;花萼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1mm,寬0.7mm,果期向外反折,花冠藍色,鍾狀輻形,裂片5,近圓形,徑約lmm,筒部長約2mm,喉部具5個凸起的附屬物;子房4裂,花柱短,柱頭扁球形。小堅果4,卵形長2mm(除緣齒外),寬1.2mm,邊緣的錨狀刺長0.9mm,基部分生,背面微凸,腹面龍骨狀凸起,兩面均具小瘤狀凸起及微硬毛,着生面卵形,位腹面中部以下。花果期6~8月。山地中旱生植物。生於林緣、礫石質陰坡地及砂地。產陳旗、新右旗、莫旗、鄂倫春旗 [2] 
參考資料
  • 1.    內蒙古植物誌編輯委員會,內蒙古植物誌 第五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第151頁
  • 2.    《中國呼倫貝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編委會(編),中國呼倫貝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