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倭奴

鎖定
我國史書中對日本的古稱。 [4]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這是“倭”字第一次用於指代日本並出現在中國正史上。公元57年,日本首領“倭王”向漢朝遣使朝貢,而光武帝賜其為“倭奴王”,並受賜“漢倭奴國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釐米,高二釐米,蛇紐,陰刻篆體字)。
中文名
倭奴
釋    義
日本人
出現地區
中國
原    因
求漢皇賜封

倭奴正史記載

“倭”代指日本,最先系統記載於後漢書中: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台國。樂浪郡徼,去其國萬二千里,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餘里。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朱崖、儋耳相近,故其法俗多同。土宜禾稻、麻紵、蠶桑,知織績為縑布。出白珠、青玉。其山有丹土。氣温暖,冬夏生菜茹。無牛、馬、虎、豹、羊、 鵲。 其兵有矛、楯、木弓、竹矢,或以骨為鏃。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橫幅,結束相連。女人被髮屈紒,衣如單被,貫頭而着之;並以丹朱坌身,如中國之用粉也。有城柵屋室。父母兄弟異處,唯會同男女無別。飲食以手,而用籩豆。俗皆徒跣,以蹲踞為恭敬。人性嗜酒。多壽考,至百餘歲者甚眾。國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餘或兩或三。女人不淫不妒。又俗不盜竊,少爭訟。犯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族。其死停喪十餘日,家人哭泣,不進酒食,而等類就歌舞為樂。灼骨以卜,用決吉凶。行來度海,令一人不櫛沐,不食肉,不近婦人,名曰“持衰”。若在塗吉利,則僱以財物;如病疾遭害,以為持衰不謹,便共殺之。 [1] 
新唐書對日本的記載中提到“日本,古倭奴也。”,將日本和倭聯繫在了一起。又提到:“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體現了“倭”這一名字可能並不是由中國人所取,而可能是由日本島上林立小國中的某個國的名字音譯而來。 [2] 
明史對日本的記載中也提到“日本,古倭奴國。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東海日出而名也。”並且多次提到日本海盜勾結中國海民,成為“倭寇”,並侵略東部沿海。 [3] 

倭奴他處的倭

倭奴《詩經》中

首先從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沒有找到“倭”字。最早是從《詩經》(公元前11世紀到前476年)的“小雅”“四牡”的“周道倭遲”的詩句中出現。這個“倭遲”是作為無單獨意義的連綿詞,遠遠的迴繞,並沒有貶義。

倭奴人名

其次,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倭”也作為人名被使用。魯宣公的名字就是“倭”。魏晉南北朝時還有“倭墜髻”的髮型。“樂府詩集”的 “陌上桑”中就有“頭上倭墜髻,耳中明月珠”的詩句。還有用“倭妥”形容美的詞語。明湯顯祖的《牡丹亭》裏就有“娉婷倭妥”。就是在晚清大臣中,與洋務派作對的守舊大臣中的頭面人物也叫“倭仁”。

倭奴地物產名

地名和物產名用“倭”來注音。比如,倭肯河(吉林省寶清縣發源),倭西們河(經黑龍江省呼瑪縣流入黑龍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倭赤縣,還有倭瓜。
由上可見,“倭”這個字並沒有蔑視的含義在內。其實就這點而言,以前的中日雙方的辭典(比如諸橋轍次的『大漢和辭典』,白川靜的『字統』等)都明確記載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