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修道

(佛教修道)

鎖定
修道,是一個佛教詞彙,指佛教修行,可意為或你、或我、或ta根據(用文字示現的輕重緩急的規律)調整(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等)狀態,且躬身多重領域,且親力親為。
中文名
修道
所屬宗教
佛教
定    義
佛教修行

修道佛教修行

經典:金剛經、心經、華嚴經、涅盤經無量壽經、佛説阿彌陀經、《大藏經》等。
基本要理在於:戒,定,慧。戒,藉助對世俗物的外在放棄,最終內在放棄對它的慾望。定,心念絕對止息。慧,完全證悟真理。
1.佛教精華《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一切多樣、有限和可滅的現象形式世界實乃幻相,完全是虛幻和虛假的。
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宇宙中各種現象事物皆由各種條件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暫時的組合,不是永久不變,所以叫無常。我們的享受、慾望、作為、看、聽、聞、嘗、觸、感覺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妄思想造作的。所經歷的一切生死、善惡、苦樂體驗都只不過是影子的體驗。如此體驗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3.淨土宗:唸佛法門。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則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唸佛;唸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印光大師指歸淨土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誠然,的確)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1],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2]。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衡量)。(《無量壽經頌》序)
[1]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唸佛眾生,果能懇到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薰染自己業識妄心。燻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全眾生心,成如來藏。(印光大師《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2]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賅,包括,包含。徹,通。唸佛眾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唸佛眾生的因地之心源。
唸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1],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權宜,變通)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脱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致廣慧和尚書)
[1]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俾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唸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唸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興起[1]矣。《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但高豎慢幢,直是毀謗《華嚴》。欲張大乘之虛名,親造謗法之極禍。(《唸佛懇辭》序)
[1] 興起:因感動而奮起。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猶當遜(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更加)宜(應該)挹其高風[1]。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如時雨之潤物,如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不斷惑業,得預補處[2]。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羣萌[3]。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説《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唸佛。匯三乘五性[4],總(全部,皆)證真常[5]。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印施《極樂圖》序)
[1]挹其高風:挹,這裏同揖yī,作zuō揖。對它的高風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2]得預補處:預,參加,加入。補處,一生補處的簡稱,菩薩階位的最高位,即等覺位。因經此生的繫縛即可補佛位處,故稱一生補處。得預補處,即獲得加入到一生補處之位。
[3] 羣萌:這裏指眾生。萌,民。
[4]三乘五性: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性,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即一闡提,意譯為信不具、斷出世間善根之人)。
[5] 真常:真實常住,這裏指不生不滅的佛果。
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唸佛法門,以念止念,至於無念,即妄想離,而佛智現。即通過不斷地念記佛的實相、觀佛像、唸佛名等,達到對現象界的忘記,對真理(佛)的記得。
印光大師開示: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舍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唸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與徐福賢女士書)
然唸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是故唸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奉行)實行也。緬甸一後生,唸佛甚切,頗現淨妙境界,自以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則難免著魔。今年四月間來信,所有境界,極其險惡。光與彼書,當攝心靜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歡喜,惡勿怖畏,自可消滅。須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若到心佛相應之時,有境界無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應之時,妄欲即見勝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淨業社開示法語)
唸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此)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繼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至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羣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復崇明黃玉如書)
觀想本佛所開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徹底息滅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觀,則甚危險。古今來著魔者,多坐(因,由於)此故。故古德謂,境細心粗,觀難成就,或起魔事。非謂絕不許人修觀,亦非謂修觀通皆著魔也。今以馬君一人有效,遂並從上祖師真實為人之語而疑,可見汝與諸友,同皆在重今輕古之流派中。似此見解,必致見異思遷,以求所謂奇特玄妙者。異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餘法惑人,於少時間便成佛道之誑言,定當隨之而舍此修彼。(復慧昭居士書)
以上摘自印光大師《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修道靈教修行

本義
修行,非修行,是名修行。
修:亻,人羣(人羣、植物羣、動物羣的代表)。丨,目標(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的代表)。反文,化文;用文字示現(規則,又或判斷標準)。彡,變化、變化、再變化;根據(用文字示現的輕重緩急的規律)調整(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等)狀態。
行:雙人,人羣(人羣、植物羣、動物羣的代表)。一,領域;二,多重領域。豎溝,貫穿(領域)且見解獨道。故行可意為躬身多重領域,親力親為。
故,修行可意為或你、或我、或ta根據(用文字示現的輕重緩急的規律)調整(目標、起點、路線、行動、方法、傳承等)狀態,且躬身多重領域,且親力親為。

修道佛教術語

盤腿打坐
盤腿打坐(1張)
悟道是修道的基礎,見性是悟道的最基本證明。道只可以自修自證自見自明,不修的人是不可能明白的。也不可能相信的,即使是相信,也不過是迷信,唯有見性才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道的存在。
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唸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六祖開示: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一談到修道很多人就會想到道家,但事實上修道不是哪家哪派專有的,而是一切有自性的動物或非動物都可以有的,比如在我們華夏僧人得道叫得道高僧,而不是叫得佛高僧。
黃檗傳心法要曰: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