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俞同奎

鎖定
俞同奎(1876—1962)化學教育家,中國化學教育的開拓者,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多年致力於高等教育事業,為我國大學化學教育奠定了基礎,併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修整事業做出貢獻。
中文名
俞同奎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浙江德清
出生日期
1876年11月10日
逝世日期
1962年2月28日
畢業院校
利物浦大學
職    業
化學教育家
出生地
福建閩侯

俞同奎人物履歷

俞同奎早期經歷

俞同奎,字星樞,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人,1876年11月10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少年時考入美國教會辦的英華學校,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16歲畢業時,因父母雙亡,便赴蘇州投靠叔祖父——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俞曲園先生。 [1]  1902年,清政府恢復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任命張百熙為管學大臣,招生復學。京師大學堂最初只設仕學館和師範館,俞同奎考入師範館(頭班生)。翌年,沙俄侵佔我東北三省,全國爆發了抗俄運動。京師大學堂的學生集會抗議,聲討沙俄的侵略罪行,譴責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要學古代太學生“伏闕上書”,俞同奎也積極參加了這一活動。慈禧太后聞之大怒,下令鎮壓這班學生。

俞同奎出國留學

管學大臣張百熙盡力保護,獻策建議將“搗亂分子”趕出國去,獲取慈禧的批准,便選出47名優秀學生出國留學,其中俞同奎等16人被派赴西歐各國,張耀曾等31人被派赴日本,1904年啓程出國。這是北京大學歷史上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也是北京大學學生運動的開端。
俞同奎出國後,先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攻讀化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還到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瑞士深造。在留學期間,俞同奎經常思慮祖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原因,他認為是科學落後、工業不發達所致,於是萌發了“以科學之宏力,謀我國之富強”的信念。

俞同奎回國任教

1910年,俞同奎回國後到京師大學堂任教。任理科教授兼化學門研究所主任,主講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1914年,學校成立教科書編委會,俞同奎任化學教科書主編,還任北京大學教務長,負責學校各科的教學工作。他經常教育學生,要珍惜自己難得的學習科學的機會,瞭解所肩負的發展祖國科學、拯救中華民族的責任。俞同奎為培養人才,對教學工作十分認真,在授課前經常備課到深夜兩、三點鐘。他治學嚴謹,被邀到別的大學講化學課時,都是重新備課,以適合該校學生的需要,從不用過去的講義。上課時提前10多分鐘到教室板書,授課時黑板上已寫滿了化學公式。學生們説:“上俞先生的課,沒有人再好意思遲到。”
1920年,俞同奎到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北京工業大學前身)任校長,兼任有機化學教授,當時用英文課本。他講課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容易被學生接受。這期間,俞同奎除在北京工業專門學校擔任繁重的教學和行政工作外,還兼任北京大學教授,主講定量分析等課程。

俞同奎成立化學工業會

1922年,俞同奎與陳世璋等發起成立中華化學工業會中國化工學會前身),創辦了《中華化學工業會會志》,並任總編緝。
俞同奎多年致力於高等教育事業和學術團體的工作,他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不辭辛勞,後來雖患嚴重的胃病和神經衰弱,但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有一次竟暈倒在講台上。經醫生勸告,他離開學校,到南京任教育部大學生就業委員會主任,負責安排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問題。

俞同奎辦事處主任

“七七”事變後,他離開南京去昆明,任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昆明辦事處主任,負責後方液體燃料的技術研究和質量管理工作。當時,由於日軍封鎖,後方汽油缺乏,需用其他液體燃料代替,當時成立了許多私營燃料公司,生產汽油代用品,後方汽車全用這種代用品。俞同奎工作非常認真,嚴把產品質量關,決不讓運送抗日物資的汽車因液體燃料質量不合格而半路拋錨,對產品不合格的廠家從不姑息遷就。

俞同奎建國後任要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俞同奎任文化部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秘書。1956年改任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所長,從事文物古蹟的維修與保護工作,直到退休。

俞同奎人物成就

俞同奎化學教育開拓者

早在留學歐洲期間,俞同奎就深深感到欲振興中華,使化學在中國得到發展,必須培養化學人才,普及化學教育。當時,滿清政府腐敗,中國根本沒有中文的化學書籍,而當時懂外文的學生又太少,因此必須編寫中文的化學書籍和教材,而首先碰到的是化學名詞的命名和統一問題以及度量衡的譯名。當時他和陳傳瑚、李景鎬等留歐學生在完成異常繁重的學校功課後,還利用業餘時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根據化合物的性質、音譯等等,確定中文化學名詞的字形、讀音等,對化學名詞的命名和統一提出過許多方案和建議,編寫的化學名詞手稿達2000多頁。回國後,俞同奎負責中國化學名詞的審定工作,此後中文化學書籍陸續出版,為化學名詞的命名和開展化學教育奠定了基礎。

俞同奎北大任教貢獻

俞同奎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親自編寫和組織編寫了許多教科書,其中有《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應用化學》等,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大學化學教材。他主要講授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是中國最早講授化學課程的教授之一。當時在北京大學化學門任教的,除俞同奎最年長外,還有王兼善、郭世館、陳世璋和丁緒賢等老一輩化學家。他們為中國早期的化學教育做了開創性的工作。
191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對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學校設立了評議會,由各科的部分著名教授組成,作為全校立法機構和權力機構,俞同奎被選為評議員。1919年,廢“門”改“系”,各系成立了教授會,負責規劃本系的教學工作。俞同奎被聘任為化學系首任主任和教授會主任,對化學系的課程設置、學生成績考核等,親自做了規劃,並籌建化學實驗室,購置化學儀器、藥品等,為北京大學化學系早期的教學和實驗工作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其他大學化學系的創建和教學工作做出了示範。
俞同奎作為北京大學最早的學生和教授之一,在該校工作多年,對北京大學懷有深厚感情。1948年,北京大學50週年紀念時,他應邀為《紀念特刊》撰寫了一篇“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回顧了他在京師大學堂時的學習、生活和參加學生運動的情況。1958年,北京大學建校60週年校慶時,學校特地請他回校參加慶祝活動,並請他在大會上講話。俞同奎作為北京大學最老的一位校友,他親眼看到60年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學校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心裏特別高興。為參加這次大會,他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並寫好了一份講稿。但在開會那天,當這位82歲的老人興致勃勃地上台講話時,由於高度興奮而不幸當場中風,半身不遂,從此退休。

俞同奎歐洲支會發起人

俞同奎在留學歐洲期間,與李景鎬、吳匡時,陳傳瑚等聯合發起,於1907年12月24日在法國巴黎成立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個化學學術團體,俞同奎歷任臨時書記、會長、評議員,對該會的創建、組織和開展學術活動做出了貢獻。
該會成立時,曾印刷章程3000份寄發四方。此舉的目的,一是拋磚引玉,使當時歐洲各處的留學生共創支會,二是希望祖國人士盡調查的義務。當時調查的課題有“衞生為文明事業之起點”,“玻璃為文物之美觀”,“糖、酒、火柴為人生日用所必需”等。因會員散處四方,因此,特定每年暑假舉行一次年會。俞同奎主持召開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夏第一次年會(1908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英國倫敦召開)並任會長,在會上做了上半年的工作報告。會議擬定按英華、法華、德華(分上、中、下)三編出版詞典、俞同奎提議先決定元素名、無機化合物名和有機化合物名。會議決定出版中國化學會留歐支會季報,俞同奎、陳味軒等8人為主筆人。另外,會議還討論了編譯教科書以及推廣支會、振興國內化學事業等問題。

俞同奎建築修整做貢獻

從1947年起,俞同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不久,文化部成立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他繼續任秘書。在此期間,他對北京的132個名勝古蹟作了考察和研究,並對首都的新城規劃、古建築和名勝古蹟的去留問題,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意見和看法。他提出要做到不讓一處“橫遭破壞”,也不讓一處“濫竽充數”,提出了5條必須保留的古建築標準:
①具有悠久歷史的宮殿、苑囿和名勝古蹟;
②與革命有關的建築;
③明代以前的原建築;
④建築式樣特殊,可供學術研究與參考者;
⑤建築內部附有不可分離的文物,具有高等藝術價值者。
1956年,北京文物管理委員會改為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俞同奎擔任所長。這時他已年逾八旬,但仍對維修和整理中國的文物古蹟辛勤籌劃,不遺餘力。尤其是對北京地區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蹟,認真組織普查、修復,無論是宮殿園林,還是壇宇寺廟,他都親自勘查、訪問,提出維修方案和保護措施。他認為從一個民族的建築藝術,可以看出它的民族文化水平。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可供研究的民族文化遺產,如不加以珍惜、保護,勢必逐漸毀滅。
俞同奎對古建築的壽命問題、損壞原因、現存古建築的破壞情況、古建築的保存原則、保存方法以及古建築工程等問題,曾做過較深入的調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做法和見解,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俞同奎品德高尚

抗日戰爭期間,俞同奎任液體燃料管理委員會昆明辦事處主任,別人都説這是發財的好機會,但俞同奎始終廉潔自守、大公無私,從未收過大小禮品。他在一個樞紐機關的重要崗位上工作了8年,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北京,依然兩袖清風,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俞同奎在多年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而且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俞同奎歡欣鼓舞,他多年來渴望的祖國繁榮昌盛、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終於到來。每次去天安門觀禮,他都感慨萬千,為祖國的今天而感到自豪。他常跟女兒説起,在中華民國時期他拒絕參加國民黨的事。當時他在大學任教授,有人動員他參加國民黨,並説若參加國民黨有了政治靠山,憑他在國外學習多年的資歷及名望,可以步步高昇,不然,一生只能當窮教書匠。但俞同奎表示,為了培養人才,他才由外國回來,當“窮教書匠”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樂事,因此他拒絕參加國民黨。為了讓在國外的大女兒也投身到建設祖國的事業中,他接連寫了幾封長信,動員在美國奧立根大學工作的女兒俞錫璇回國。當時,俞錫璇的導師對她的工作很滿意,曾多次挽留,但女兒在爸爸強烈愛國心的感召下,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返回祖國,她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營養衞生學教授。
俞同奎生活儉樸,待人誠懇、樂於助人。他不惜花自己的錢為祖國培養人才。著名的機械學家陳繼善從小聰明好學,12歲時就由故鄉福建來北京,住在俞同奎家,並在俞家培養了10多年,直到他清華大學畢業,考上公費留學為止。曾任北京公安醫院婦產科主任的沈規徵大夫,也是由俞同奎從中學培養到大學畢業,直到考取公費赴美留學。俞同奎的幾個遠房親戚,上學時遇到經濟困難,由於得到他的及時資助,才得以完成學業。
1962年2月28日,俞同奎病故於北京。文化部文物和古建築修整所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稱他早年為教育界耆宿,晚年領導古代建築修整事業,年高德劭,在治學、為人和處事態度上,堪為楷模。

俞同奎人物論著

1 俞同奎.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年報告(手寫本).1908.
2 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進母校的經驗.國立北京大學五十週年一覽,1948.
3 俞同奎.略談我國古代建築的保存問題.文物參考資料,1952,4.
4 俞同奎.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1956.
5 俞同奎.談萬里長城.文物參考資料,1956,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