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華苗族彝族鄉

鎖定
舊民族鄉名,詳見保華鎮。原保華苗族彝族鄉系由“建並撤”前的保華苗族彝族鄉、雙營兩鄉合併建成,始建於1992年,位於貴州省水城縣北部,駐地距六盤水市中心區25公里,海拔平均高度1884米。全鄉總面積83.31平方公里,東接青林、董地兩鄉,南依發菁、月照兩鄉,西鄰木果鄉,北界南開鄉。截至2008年,保華苗族彝族鄉轄11個村,92個村民組,5876户,22784人,鄉內主要聚居着漢、苗、彝、回、穿青等民族,少數民族佔全鄉總人數的39%。
2013年2月22日,撤銷保華彝族苗族鄉,設置保華鎮,鎮政府駐加河村。
中文名
保華苗族彝族鄉
創建時間
1992年
地    址
貴州省水城縣北部
總面積
83.31平方公里

保華苗族彝族鄉名稱來歷

以前此地蓋瓦房,因不用手直接傳遞,只能拋擲(拋瓦)而得名“扒瓦",後用諧音為“保華"。 [3] 

保華苗族彝族鄉地理位置

地處水城縣北部,東鄰青林苗族彝族鄉,南抵發箐苗族彝族鄉,西接木果彝族苗族鄉,北界南開苗族彝族鄉。人民政府駐加河村三組,電話區號0858,郵政編碼553031,距縣政府18千米。 [3] 

保華苗族彝族鄉歷史沿革

1948年,建保華鄉。1958年8月,實行政社合一,保華鄉改保華管理區。1961年7月,改保華公社。1983年4月,改保華鄉。1992年5月4日,由雙營鄉和保華鄉合併為保華苗族彝族鄉。 [3] 
2013年2月22日,省政府(黔府函[2013]29號)批覆同意:撤銷保華彝族苗族鄉,設置保華鎮,鎮政府駐加河村。
2015年6月4日,省政府(黔府函[2015]129號)批覆同意水城縣撤銷保華鎮、發箐苗族彝族鄉,設置新保華鎮:保華鎮轄原保華鎮、發箐苗族彝族鄉地域,鎮政府駐阿勒河居委會。 [1] 

保華苗族彝族鄉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加河、民生、大陸、二道坪、阿勒、雙橋、雙營、岔河、黃屯、奢旮、大河Il個村民委員會,下設92個村民小組。 [3] 

保華苗族彝族鄉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61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21人,城鎮化率5.1%。總人口中,男性14681人,佔56.25%;女性11419人,佔43.7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0358人,佔78%;有苗、彝、回、水4個少數民族,共5742人,佔22%。超過100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彝2個民族;其中苗族1751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30.5%;彝族1456人,佔25.4%。2011年,人口出生率9.65‰,人口死亡率6.19‰,人口自然增長率3.46‰。轄區總面積83.3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13人。 [3] 

保華苗族彝族鄉地形地貌

保華苗族彝族鄉整體呈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多屬於中低山區河谷地貌,山高坡長,沖溝極為發育,境內最低海拔1558米,最高海拔2233米,位於烏江上游,三岔河流域,境內連山河阿勒河均為長年河流,連山河從木果鄉入境,流長5公里,在下扒瓦出境。阿勒河從南開包包村入境,流長16公里,在東南角的“出水洞電站”處匯入連山河。

保華苗族彝族鄉自然資源

保華苗族彝族鄉氣候屬温涼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温和,水資源豐富,年最高温度340℃,最低温度-20℃,年平均日照時數1600小時,年降雨量1239毫升,年平均氣温14.3℃,無霜期280天。截至2008年數據統計,鄉內耕地面積15030畝,主要產糧有玉米土豆小麥等農作物和白芸豆大蒜等經濟作物;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硫鐵礦等,煤具有煤質優良,種齊全,易於開採的特點,可開採量達4.3億噸。

保華苗族彝族鄉經濟發展

2007年,完成財政税收1694萬元(其中:國税完成553萬元,地税完成1111萬元,財政完成29.4萬元,社會撫養費收繳25萬元,耕地佔用税1.7萬元,罰沒收入3萬元),為年初任務988萬元的171%,超任務706萬元。完成鄉鎮企業營業收入9462萬元,總產值9268萬(其中完成工業產值5747萬元)。人均收入2031.2元。較2006年的1855.5元的基礎上增長9.5%。村內主要企業基本情況:7家有證礦井,2家矸磚廠,洗精煤廠1個,焦化廠1個,砂石廠三家。羣眾的主要生活來源:一是農業生產;二是在本地企業打工;三是靠外出務工。

保華苗族彝族鄉硬件設施

鄉內交通便利,水南線橫穿民生、加河、雙橋三個村,截至2008年,通村公路上百公里,東丫公路穿民生、大陸、二道坪三個村。實現組組通公路。截至2008年,有中學一所,小學10所,鄉衞生院一所,甲級村衞生室12所;廣播、電視、電話覆蓋率達100%。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