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康松針

鎖定
保康松針(bao kang song zhen)是條形綠茶的一種,產於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保南店埡鎮和保北黃堡一帶。
中文名
保康松針
拼    音
bǎo kāng sōng zhēn
隸    屬
綠茶
產    於
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

保康松針綠茶概述

保康松針 保康松針
在唐代就有記載,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其品質特徵:外形緊直,圓潤光滑,呈翠綠色,內質香氣清高,湯色嫩綠,滋味醇厚,葉底肥嫩飽滿。保康松針鮮葉一般在清明節前後五六天開園採摘,要求原料為一芽一葉。搶晴天採,不採蟲傷、凍傷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採隨制,其加工方法分殺青、鍋揉、拍汗及烘乾四道工序。 保康松針,以湖北採花茶業集團公司投資打造,在保康縣店埡鎮興建加工園,用中國馳名商標“採花”命名,茶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遠離工業污染,終年雲霧繚繞,如輕紗薄霧散於茶園上空,形成了保康松針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保康松針歷史記載

保康松針 保康松針
保康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其所產保康松針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保康就是其中之一。相傳,王昭君當年出嫁西域,曾帶去保康茶。“保康”二字雖屬頌美吉祥之詞,可是保康之域系襄陽的邊遠山區,又稱“川陝楚老林地帶。土地空曠,煙村稀疏,是省內外流民逃荒避難之所。移民來自四川、陝西、河南、江西、山東、山西等地,他們索取荒山老林中的處女地,挽草為記,搭棚而居,採掘以食,墾荒度日。這些五方雜寓和當地土著不時結夥同心,抗捐抗糧,甚至揭竿起義,官府為防其“聚眾謀反”,四處張貼禁令,不準流民進山,對違令者予以大肆捕殺。謀生無路的流民去而復來,被害者血案如山。如此惡性循環,官民矛盾愈演愈烈。朝廷見禁山的措施未能擋住流民湧人山區的洪流,鎮壓也不濟於事,憲宗帝才於成化十二年(1476年)五月,遣左都御史原傑來荊襄巡視,以便另施良策。原傑視察後認為,對山區眾多流民不能繼續鎮壓,應編户撫治。使其“附藉耕種,納糧當差”。鑑於保康縣轄境遼闊,縣令鞭長莫及難以施治,原傑具本上奏朝廷,提議分置田地,坡地種桑養蠶,窪地植茶種糧。朝廷採納其建議,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北宋範致明《襄陽風土記》載;“保康諸山舊出茶,謂之保康松針茶,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店埡歇馬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渭之臘梅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保康出的松針茶,店埡出的臘梅茶屬古制造茶名。唐釋齊以松針茶詩一首雲:“松針為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梅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保康松針發源於店埡,因位於五道峽以南而得名。這裏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山中雲霧冉冉上升,低空繚繞,經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盡散於茶園上空。茶園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酸度適宜。

保康松針工藝品質

保康松針 保康松針
保康松針鮮葉一般在清明前後五六天開園採摘,要求原料為一芽一葉。搶晴天採,不採蟲傷、凍傷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採隨蒸,快速焙制。“保康松針”屬針形蒸青綠茶類,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圓、光滑、挺直、顯毫,色澤蒼翠油潤,茶湯嫩綠清澈明亮,香氣清爽,滋味甘醇,葉底嫩綠明亮勻齊。其傳統加工工藝為:蒸青、扇幹水氣、鏟頭毛火、揉捻、鏟二毛火、整形上光(湖北茶葉網手法為:摟、搓、端、扎)、揀選七大步驟。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由湖北採花茶業集團公司保康採花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的保康松針,被評為湖北省優質名茶。
蒸青:是利用蒸汽高温破壞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的氧化,以形成松針外形、茶湯、葉底特有綠色。要求:高温、薄攤、短時、快速。
扇幹水氣:驟降葉温是造成松針茶特有香味的重要措施。
鏟頭毛火(又叫抖水氣):是將扇幹水氣的茶葉放在120℃左右的焙爐上進行,要求進一步蒸發水分,並達到葉色油綠,梗脈略黃且出現“雞皮皺紋”,芽梢顯白毫,手握不粘,亦不成團的程度,即“散子”。鏟時兩個相對站立密切配合,動作協調,兩掌微彎曲,掌心相對,將茶葉如捧球一樣,左右來回推揉翻動。
揉捻:與其他茶類一樣,目的在於卷緊條索,為形成松針茶緊、細、圓、直、光的外形奠定基礎,唯程度較其它茶類略輕,細胞破壞達45%左右,其手法分為“巡轉揉”和“對揉”。
鏟二毛火:目的在於繼續蒸發水分,初步整理茶葉形狀,為整形上光奠定基礎。用鏟的手法完成,手法與頭毛火相同,唯活動更為敏捷,掃葉更勤,以葉色澤油黑、滋潤光滑,梗呈黃綠色,手捏柔軟而不刺手為度。
整形上光(又稱搓條上光):它是形成松針緊細、圓整、挺直、光滑的關鍵。全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採用五大手法完成。兩個階段、五大手法是有機聯繫統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應注意兩個階段、五大手法的聯合運用。
第一階段:採用懸手搓的手法,把0.8-1千克的鏟二毛火葉放在70-80℃的焙爐上,具體操作是兩手手心相對,大拇指朝上翹起,四指併攏微彎,構成圓筒狀,捧起茶葉離爐面16.5-20釐米搓制,如此反覆,待搓到茶條呈圓柱狀,色澤油綠,約七分干時即進入下一階段。
第二階段:目的在於蒸乾水分、固定外形。採用摟、搓、端、抽(或扎)四大手法,更換交替,直到乾燥為止。
“摟”是緊接第一階段懸手搓的方法進行的,具體做法是兩手相對提起,手腕略向外彎曲,兩手如撈機制麪條一樣,把茶條摟攏,並稍用力
克箍茶條,使少量茶葉從虎口和小指邊角吐出,以理順茶條,做成“茶墩”。“茶墩”高約6.6釐米-10釐米,便於搓制。
“搓”是在摟的基礎上連貫使用的。四指第一節微彎曲,形成勾狀,壓在爐面少量茶葉上固定不動,與爐面形成70-80°角,右手順勢將理順的“茶墩”帶上左手手掌,大拇指翹起,四指併攏,向右前方搓出,使茶葉隨手滾動向前,約1/5的茶條從虎口和小指邊瀉湧而出,當搓至右掌心達彎曲的左指尖相對時,複用摟法做墩換手搓,如此反覆,左右交替。
“端”是整理茶墩,換手搓茶的手段,其操作時緊接搓法,順手合抱茶墩,借勢端轉茶墩,以使茶墩內部疏鬆,茶條理順後,換手繼續搓茶。
“抽”或稱扎。在茶葉較長或條子欠直的情況下,於摟、搓、端交替之間,兩手虎口相對,握住茶墩正中,以手臂為支點,向下用力抽扎茶墩,使茶條抽直,身骨較長的能扎短,以便做得更直、
第二階段四大手法連續採用,不可分割。兩手交替,一摟一搓一端,間或採用抽扎的手法,反覆搓制,直到茶葉條索緊細、圓整、挺直、光滑呈鮮綠豆色時,從茶墩中抽出少許茶條冷卻後,手摺即斷,乾燥適度即可,整個整形上光過程時間約70-80分鐘。
揀選:是按松針茶品級規格的要求,選出黃片、梗、果及非茶雜物等,然後分級包裝貯藏。

保康松針茶藝説明之器具組合

保康松針 保康松針
鐵製火爐一具,銅質燒壺一把,長方形紫檀木茶盤一個,長方形木製托盤一個,青瓷茶碗若干個(可用三才蓋碗杯),陶質茶罐一個,檀木茶道具一套,茶色茶巾一條,清花茶荷一個,彩瓷花瓶一個、梔子花一枝,香爐一個,香三支,保康松針茶若干克,《平湖秋月》曲碟或錄製的《水鄉天籟之音》磁帶一盒,醉茶圖一副。

保康松針茶藝説明之基本程序

第一道:煮水——堯治河水煮松針
茶者在沏茶前,首先擇具備器、掛畫、插花、奏樂、焚香靜氣,神入茶徑,然後開始生火煮水。“水為茶之母,茶為水之魂”。烹茶鑑水,乃中國茶道之特色。古人把宜茶之水分為天水、地水,天水即雨、雪、霜、露、雹;地水乃泉、江、河、湖、井。更有趣者,如掃梅花雪、聚臘月霜,集荷葉露,解嚴冬冰,借清純之水,發茶人清幽之思。今天我們所烹之水乃保康堯治河上游泉水,有詩為證:輕紗薄霧鎖保康,滴滴水晶吻異香。採得堯治源頭水,松針共煮洗俗腸。
第二道:滌器——青瓷茶碗嶽州窯
嶽州乃岳陽之古稱:唐代不僅有邕湖含膏之名茶,嶽州茶具也享有盛名。嶽州窯乃全國六大名窯之一,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載:“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嶽州上,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還載有品茶用具二十四件,並提出:“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今天我們使用的泡茶之器,乃嶽州窯所產的青瓷茶碗,正是名茶用名器,相得益彰。
第三道:賞茶——昭君選茶自保康
唐代松針茶,不僅深受宮庭廷青睞,併為西域文化交流之媒介。當年王昭君出嫁匈奴,所帶物品中的茶葉,就有湖北名茶——保康松針。並把飲茶習俗傳到西域,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形成了西漢空前規模的茶之盛會。
第四道:投茶——燕飛尋常百姓家
保康松針,昔為皇宮貢品,今為百姓共享。投茶入杯時,茶芽紛紛飄落,恰似紫燕紛飛,正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五道:洗茶——橫空一鶴排雲上
洗茶時:眼觀流水,心注於茶,人茶合一,茶心共洗。茶塵滌盡,心煩同失。茶芽舒捲,心襟同闊。杯上白鶴,心與共翔。頃刻大有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一詩共感: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橫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第六道:泡茶——水潤綠色松針湯
茶以名山秀水為宅,五道峽光之靈秀,以清風明月為伴,得天地之精和,以人類為友,得人之靈性,天、地、人三才共同化育出茶之精華,可謂仙草瓊漿。保康松針,宜用90℃沸水沖泡。泡茶時,水入茶碗,芽葉舒捲,綠湯四溢,正是水潤綠色松針湯。
第七道:敬茶——保康松針惟上貢
茶湯泡好後,將茶一一敬奉給客人,各位將一覽名茶風雅,一飽皇家口福。有唐代詩僧齊已《謝人惠松針茶》一詩為證:松針惟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臘梅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
第八道:聞香——亦有店埡一派香
保康松針產地,茶園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酸度適宜,正是宜茶之地。其茶香氣清高,有宋代大儒朱熹《詠茶》 一詩為感:小小茶樹數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嘗。雖無山頂煙崗潤,亦有店埡一派香。
第九道:品茶——滌煩解渴心神悦
昭君出嫁西域想念家鄉,常要大唐使者帶去茶葉,並和匈奴呼韓邪單舉杯共飲。
《唐國史補》中載:“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解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保康者。”保康松針,滋味醇厚,品後神清氣爽,愁煩頓失。有朱熹《茶宴、論茗》一詩為感:茗飲淪甘寒,抖擻神氣增。頓生塵慮空,豁然悦心目。
第十道:醉茶——夜歸踏碎滿街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品茶之韻不在茶,在乎清雅之境。有道是:“有韻則雅,韻致清遠。”茶致數巡,身舒神悦,樂哉!悠哉!似醉非醉。至此,大有宋代詩人黃庭堅《一斛珠》一詞共感: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與天闊。夜闌似覺歸仙闕。走馬章台,踏碎滿街月。

保康松針解説詞

襄陽自古產香茶,馥郁嬋宮鬥桂花。
保康松針朝聖帝,臘梅花茶普侯家。
君妃飲後憂思解,王母嘗新樂意誇。
不信但看雲外客,車船滿載運天涯。
保康松針 保康松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