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國寺

鎖定
保國寺位於浙江寧波市江北區洪塘鎮的靈山之麓,距市區15公里,始建於東漢世祖時期,初名靈山寺,此即保國寺的前身。會昌五年寺宇被毀,廣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賜“保國寺”匾額,此後改名為保國寺。
保國寺並不是以其宗教寺廟聞名於世,而是因為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寺內的大雄寶殿(又稱無樑殿),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存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唐代經幢、觀音殿、淨土池等殿宇古蹟。
保國寺古建築羣佔地面積1328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寺外28公頃自然山林。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 
中文名
保國寺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保國寺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12] 
開放時間
全年 8:00-16:30 [3]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景區
門票價格
20.00元
佔地面積
13280 m²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
淨土池
唐代經幢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文物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所屬時代
北宋 [13] 

保國寺歷史沿革

東漢世祖時驃騎將軍張意之子隱居於靈山,後舍宅為寺。據《寺志》載:東漢世祖時驃騎將軍張意之子中書郎張齊芳隱居於靈山,後舍宅為寺,初名靈山寺,此即保國寺的前身。
保國寺
保國寺(31張)
武宗時,靈山寺被廢。唐武宗會昌二年至五年(842年-845年),官府便下令拆毀寺宇,勒令僧尼還俗。據統計當時拆毀大寺四千六百餘所,小寺四萬餘所。靈山寺在這次滅法活動中被廢。
唐廣明元年復寺,並賜名保國寺。唐廣明元年(880年),寧波國寧寺僧可恭,應施主之要求,前往長安上書朝廷,請求復寺,獲得批准,唐僖宗李儇賜額保國寺。
保國寺在唐創建之時的建築至今未能存留。保國寺在唐創建之時,規模不大,再加上唐代晚期佛教發展緩慢,社會客觀條件不夠理想,寺院建築未能存留至今。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德賢“復過靈山,見(保國)寺已毀,撫手長嘆,結茅不忍去”。由此出任寺院住持,迎來了保國寺的第一次中興。
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年-1161年)僧仲卿建法堂。僧宗普開鑿淨土池、栽四色蓮花。當時仲卿與宗浩還曾建十六觀堂,在法堂西,後廢。南宋時期的這些建設項目保留至今的只有淨土池。法堂位置猶存,但建築已幾經重建了。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官方曾賜“精進院”額,表明它在當時的佛教寺院中已有一定地位。
弘治六年癸丑僧清隱重建祖堂,更名雲堂。
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建清隱堂,後廢。
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重修大殿。
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僧豫庵擴雲堂基,更名玄覽齋,旁設兩廡、前架照廳。乾隆元年廢。
明時建迎燻樓在大雄殿西。後廢。在大雄殿東北隅建關房,後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顯齋、景庵重修大殿,“前拔遊巡兩翼,增廣重檐,新裝羅漢諸天等相”,同時重修法堂、天王殿。於淨土池四周立石欄杆,清前明御史顏鯨為淨土池填“一碧涵空”四字。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顯齋“鳩工庀材,培偏補陷,未數年而奐侖備美”。
乾隆十年(1745年)僧唯庵、體齋對大殿“移梁換柱,立磉植楹”,並重修天王殿。嘉慶元年(1795年)重修大殿,改裝羅漢諸天等相。
嘉慶十三年(1808年)移建鐘樓於大殿東。嘉慶十五年(1810年)新建鼓樓在於大殿西。
宣統二年(1910年)天王殿、東客堂毀於火。宣統三年,僧一齋重建。
民國二十年(1913年)僧一齋建藏經樓五間(下層為法堂)及西側客房樓屋十間一弄。
保國寺
保國寺(9張)
1954年全國文物普查時南京工學院師生髮現此古建築,後經陳從周、劉敦楨教授核實為北宋建築。 [4] 

保國寺文物遺存

保國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它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建築特點鮮明:廳堂式構架體系,平面佈局呈正長方形,進深大於面闊;斗栱結構複雜,用材斷面高寬比為3:2,達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強受力效果;以小拼大的四段合瓜稜柱為中國最早的實例,柱身有明顯的側腳,既省材又牢固美觀,為現存古代木構建築中所少見;闌額兩肩有卷殺,額下采用了蟬肚綽幕構件,額枋上有七朱八白彩繪。這些獨特的設計使得大殿結構極為科學,除了通過保持空氣流通而讓殿內不結蛛網,不積灰塵,長年保持清潔之外,還使整個大殿沒使用一枚鐵釘,僅靠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就將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

保國寺藏經樓

藏經樓 藏經樓
藏經樓是民國九年以後建造的建築,也是保國寺最後一次展拓基址的產物,藏經樓所在的位置較法堂高處7米多,該樓本身面寬為五開間,通面寬22.79米,進深為11架12檁,硬山頂。前部附加一前廊,結構與主體脱開,但山牆卻連成一體。該樓樑架採用抬梁式構架,作成3種形式,當心間為七架樑前帶雙步梁、後帶單、雙步梁用五柱,次間樑架為前後三步梁、雙步梁、後帶單步梁用六柱,梢間採用類似穿鬥式的樑架,整品樑架用了8根柱子,梁的長度不過兩架、一架。樓層樑架也隨之,只不過在兩品樑架間置以木方,上鋪樓板。前廊構架一層立石柱置橫樑與主體構架的檐柱相連,同時向前挑出小披檐。二層則只有一排細細的木柱,上部帶有獨立的前後坡小頂,在後坡置垂蓮柱、插方穿式短梁,與主體構架相連。
藏經樓在主體構架在梁端或入柱處皆有帶木雕的梁墊,前檐廊木雕裝飾增多,尤其是二層,作成船篷軒式天花,在軒梁及垂蓮柱等構件上皆有較多的木雕。另外一層前廊用石柱及石礎,在石礎上也做了雕刻。
藏經樓的門窗帶有濃厚的中國近代建築特點,如前檐的柱間通間所施多扇木框玻璃窗,山牆所施帶有弧形窗眉的雙扇木框玻璃窗等。

保國寺觀音殿

觀音殿 觀音殿
觀音殿原名法堂,始建於南宋紹興時期,清多次重修,乾隆五十二年重建了法堂,奠定了今日所見的樣子。民國九年也曾經進行過翻建,並易名觀音殿,供奉觀音。曾列歷代觀音造像。
法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通面寬24.8米,通進深12.57米。採用單檐歇山頂,帶前廊和附加後檐,從正面和背面看皆有兩重屋檐。當中三開間室內僅有一層空間,兩端的梢間、盡間內部為兩層,樓下闢出一間1.3米寬的一條窄廊,多立了一排柱子,這個建築的柱網布局極不規則。當中心間兩縫前後佈置了7根柱子,次間兩縫除與當心間對位的柱子之外,在柱間又增加了4 根,前後佈置了11根柱子,梢間兩縫樓下廊子前後有4根柱子,到了梢間與盡間之間的一縫則只有3根柱子了,前廊處利用兩廂樓房柱子,且與當心間、次間不對位,而與兩廂樓房柱網連通,山牆處的柱子也如此。樑架具有穿鬥式構架的特點,柱間距很近,梁的斷面瘦高,穿入柱身。從其不規則的柱網和樑架形式,可以看出經過多次修繕、不斷擴建的痕跡。前檐及梁墊處使用了斗栱。法堂斗栱採用江南清末民初江浙一帶建築中常見者,為出七參鳳頭昂式斗栱。

保國寺鼓樓

鼓樓的建造年代為嘉慶十三年至十五年間,處在寺院中軸線東側,與鐘樓對稱佈置,鼓樓與鐘樓朝向大殿的一面,立面處理基本相同,但在南北方向有所不同,鼓樓一層面寬3間,通面寬8.55米,進深僅兩間,通進深4.25米。在立面上,一層設有腰檐,南側翼角起翹,北側未做翼角,用坡頂直通相鄰建築。到了二層,鼓樓在平面上當中的一間放置寺鼓,具有抬梁式構架,上覆歇山頂。除此之外,左右還有兩個樓梯間,其中北側的樓梯間立面處理與鐘樓相同,南側的則隱藏在另一個坡屋頂下,而一層腰檐南側的翼角依然保留。
鼓樓與鐘樓兩者如此巧妙的求同存異,建造者是頗具匠心的。鐘鼓樓上揚的飛檐翼角輕盈優美,為大殿前的院落氛圍增加了幾分勃勃生機。

保國寺鐘樓

鐘樓的建造年代為嘉慶十三年至十五年間,處在寺院中軸線西側,與鼓樓對稱佈置,鐘樓和鼓樓朝向大殿的一面,立面處理基本相同,但在南北方向有所不同,鐘樓一層平面面寬、進深皆作3開間,通面寬8.65米,通進深8.65米。在立面上,一層設有腰檐,南側翼角起翹,北側未做翼角,用坡頂直通相鄰建築,到了二層,只有當中的一開間加北側的樓梯間,僅在一開間的部分作成木牆板,上部使用抬梁式構架,大鐘即懸於梁下覆以歇山頂,樓梯間則變成鐘樓北側的另一個房子,改用兩坡頂和白粉牆,鐘樓室內一層樓板中部挖掉,使空間上下連通,以便於鐘聲傳播,二層脊檁尚留有嘉慶重建題款“大清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春日穀旦本山主持方丈敏庵和尚監院永齋建”。

保國寺漢代驃騎井

漢代驃騎井尚存,位於大殿石階前,名驃騎井,以附會漢驃騎將軍舍宅為寺之説,井深10米,井口直徑0.44米,舊時曾為寺院僧眾生活用水主要來源,據傳當年水質清冽甘甜。

保國寺淨土池

淨土池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時期建築遺物,據寺志載池長四丈八尺,寬二丈二尺,深丈許。現存實物為長13米、寬6米,淨土池出現在大殿前的院落中,居於中軸線的重要位置。在南宋時期寺內還曾出現過“十六觀堂”建築,將兩者聯繫起來看這些本為淨土宗寺院的建築,為何出現在保國寺,據嘉慶十年寺志載,仲卿“立淨土觀堂、鑿池種蓮,欲招社客,繼東林遠公之風。”後來十六觀堂被廢棄,僅留下了淨土池,它成為信眾們所認同的佛國淨土概念的象徵,到了清初,前明御使顏鯨為它題名為“一碧涵空”,人們更加對它情有獨鍾,特別是池中種有四色蓮花,尤其受到人們的鐘愛。

保國寺天王殿

天王殿為宣統三年(1911年)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通面寬17.77米,通進深10.62米。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各間開間寬度不等,逐間遞減,當心間寬5.77米,東次間寬3.83米,西次間寬3.88米,梢間寬2.8米。當心間寬度與次間之比接近3:2,仍留有宋代建築佈局的遺痕。進深方向當心間採用七檁前後廊類型的抬梁式構架,用四柱。徹上露明。前後金柱間作七架樑。前後廊部作雙步梁。次間及梢間添加一中柱,將七架樑換成兩段三步梁。檐柱高4.4米,室內地平至脊檁下皮高10.09米。上檐椽架長度各架不等,但大都在1.2米左右。徹上露明。五架樑及下檐與上檐頂部蜀柱間的雙步梁、下檐穿插方皆用月梁,上下各層梁間施帶有雕刻成花籃形大斗式駝墩,富有裝飾性。七架樑與隨梁方之間施隔架科,隔架科的木雕尤為考究。另外在下檐柱外部還有向前挑出的牛腿,上承挑檐檁,以託屋檐,牛腿本身也作了浮雕人物故事加透雕花卉,這種做法常見於清代江南建築。
此殿前下檐和上檐四周皆施斗栱,明間作平身科四攢,次間和梢間皆三攢,平身科皆為一斗四升重栱造,柱頭科自大斗中挑出帶有雕刻的異形構件,直至挑檐檁下,與牛腿上的花籃形斗栱相交後繼續挑出,至檐椽頭。

保國寺唐代經幢

唐代經幢 唐代經幢
兩座唐代經幢保存完好,置於天王殿前,東側者建於開成四年,由幢座、幢身、幢頂組成,八邊形平面,幢座採用須彌座式,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壼門,內雕一佛像,座頂刻仰蓮及卧龍,幢身刻陀羅尼經,幢頂于飛檐上覆一帶雲紋的頂蓋,其上應有寶頂,已缺失。這座經幢,比例勻稱,造型古樸。此幢原藏寧波慈城普濟寺。西側的另一座經幢也為唐幢,建於大中八年(854年),也為八邊形幢,但比例造型不如前者。此幢原屬鄞縣永壽庵。據《鄞縣誌》載,“此幢本刻尊勝經”現字已漫漶不清。 [5] 

保國寺建築特點

保國寺 保國寺
保國寺最初由山門、天王殿等建築組成。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佛教建築,其結構獨特,氣勢恢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建重檐,成為歇山頂形成。大雄寶殿主要特點是:平面佈置進深(13.38米)大於面闊(11.83米),呈縱長方形;在前槽天花板上絕妙的安置了三個縷空藻井;複雜的斗拱結構;四段合作瓜稜柱,柱身有明顯的側腳;梁伏、闌額做成兩肩卷剎的月梁形式等。這些都接近或吻合於宋《營造法式》,承襲某些唐代建築遺風,為研究宋代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
其他多為清代建築。1983年遷入明代廳堂三間,1984年遷入唐代經幢兩座,現在保國寺已成為一個擁有唐、宋、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木構建築羣體。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五幢建築,東西軸線分別為鐘樓、鼓樓、客堂等附屬建設。 [6] 

保國寺歷史文化

敕賜“保國”的傳説
唐朝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下令:盡拆天下大小佛寺,僧尼悉數還俗。這是一次典型“滅法”事件,古靈山腰的靈山寺自然不能倖免。
古靈山腳下有位篤信佛教的殷實村民許標,看到靈山寺片瓦不剩,白場蕩然,極不是滋味,昔日香火鼎盛的情景一直縈迴腦際。不久,武宗皇帝死了,因而寧波城裏的國寧寺(今天寧寺)恢復了,全國各地的寺院陸續重建,靈山寺則因缺乏物力和主持人,遲遲恢復無望。稽延至廣明元年(公元880年)春天,許標似夢非夢的見一位女菩薩降臨,對他開示:從速恢復靈山寺,以救萬民!於是到處宣傳,眾鄉鄰推派幾個代表,同他一起去見國寧寺住持可恭和尚,要求他主持恢復靈山寺。可恭和尚帶了徒弟偕同許標北上長安。到長安臨潼便口誦蓮經三步一跪拜,引來眾人隨觀。如此三日,正進帝京城門,事有湊巧,天空烏雲四合,頃間閃電雷鳴,大雨傾盆。都傳説是明州和尚誠心感天求下霈霖。僖宗皇帝龍顏大悦,冀求借佛力以保寶座,即命詔見三人。僖宗親筆題了“保國寺”三個大字,製成匾額;又特賜可恭紫色袈裟一襲,並命他在宏福寺講五大部經、歷三月之久。披紅結綵的敕賜“保國寺”匾額和黃緞盒盛置的紫色袈裟,一路供奉,船到明州,剌史率領吏屬出城跪迎。很快寺院在原址再建竣工,雄麗莊嚴,規模逾昔。響噹噹的敕賜“保國寺”新名,就這樣地替代了自東漢肇始歷經七百年的靈山寺舊稱了。 [7] 
木饅頭的故事
吉祥師傅和靈峯師傅約定中秋佳節卯時保國寺和定林寺同時上樑,但吉祥由於經驗欠缺耽誤了工時,到中秋前一天還沒有完工,眼看就要在這場約定中敗下陣來。幸得魯班助力,大殿一夜而成,吉祥高興的不得了。
第二天卯時,諸方檀越紛紛上山觀禮,卻見保國寺寶殿大梁已上,昂首正欣賞寶殿結構宏偉、華麗、奇特、嘖嘖讚不絕口,忽然古靈山背後飛了四道白光,分別射落到寶殿屋山二梁頭上不動了。工匠爬上屋山二梁端詳,看清是北麓定林寺拋來的“上樑饅頭”,上面還蓋着紅方印呢!上樑饅頭是本地的習俗,表示定林寺的梁已安好。吉祥只顧高興,倒忘了這個傳統,他手邊沒有饅頭可以拋過去,於是就抄起一柄斧頭,裹了紅綢,朝山那廂奮力一掄,表示我這裏保國寺寶殿也上樑告成,木工結束了。説也奇怪,這柄裹紅綢的木工斧頭飛過古靈山山脊,沿拋物線落下,不偏不倚地恰好將刃口斜鍥進定林寺正樑當央!還可以在保國寺看到定林寺拋過來的上樑饅頭。 [8] 

保國寺文物價值

寧波保國寺大殿是一座罕見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它不僅較好地保留了其建造時代的建築形制和構件,不少作法能與《法式》的規定以及同時代建築做法相印證,而且能為進一步説明《法式》中的某些制度源自南方提供佐證。同時,寧波保國寺大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些做法保留並影響到元代建築,併成為江浙地區慣用的建築手法。從而為我們全面地研究古代建築史、深入探討《營造法式》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例證,這也正是保國寺大殿的價值之所在。 [9] 

保國寺文物保護

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75保國寺大修,國家文物局和省、市有關部門極為重視,專門成立了維修領導小組。古建築專家李卓君和王仕倫兩位先生長駐寺中,指導維修工作,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和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祁英濤多次到現場指導。這次維修徹底解除了歷代所加的“螞蟥攀”、“支撐柱”和各種名稱的附加構件,對全方位的部位構件位置進行校正;糟朽嚴重的構件在更新或局部更換時,儘可能地利用原有材料。
2007年,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啓動大殿科技保護監測項目,對大殿材質、沉降、變形、環境等要素實施高科技的動態監測。截至2010年底,共收集環境數據5萬餘組。 [10] 
2013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 

保國寺旅遊信息

保國寺開放時間

參觀入場時間8:30—16:30,閉館時間17:00。

保國寺交通路線

公交
寧波——慈城公交車,寧波空調332路,寧波空調338路直達。 [11] 
自駕
1.杭州至慈城:杭州——杭甬高速(寧波方向)——寧波繞城(跨海大橋方向)——瀋海高速(上海方向)——慈城出口——慈城古縣。
2.上海至慈城:上海——嘉興——杭州灣跨海大橋(寧波方向)——慈城出口——慈城古縣城。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