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保(拼音:bǎ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6]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個人揹負着一個小孩的樣子,本義為養育、撫養,引申為保護、守衞。“保”由保護又引申指保持,即維持原狀,使不喪失或減弱。又引申指保證,有把握。 [16] 
中文名
拼    音
bǎo
部    首
五    筆
WKSY [1] 
倉    頡
ORD [1] 
鄭    碼
NJF [1] 
筆    順
撇、豎、豎、橫折、橫、橫、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562)
平水韻
上聲十九皓 [2] 
異體字
𠈃、𠊻、𠌀、𠤏、𣎼、𤔍、𠦀、𡥀、𤞥
注音字母
ㄅㄠˇ
筆畫數
9(部首2,部首外7)
統一碼
4FDD
國標碼
B1A3
四角碼
2629₄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會意字。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總伴隨着生養問題,孩子生出來之後,需要養育。商代甲骨文及金文中的這個“保”字就對此進行了一個記錄。在圖1的商代金文中,字形像一個大人將手臂伸到背後挽着一個小孩,以防孩子掉下去。甲骨文中也有相似的寫法(圖A)。父母外出,常常將幼兒背在背上,既安全又省力。直到當代,父母們仍然常常把孩子背在自己背上,就像“保”的古字形所描繪的那樣。
圖1、圖A這類字形雖然形象,但是書寫較為困難,所以後來就有字形寫成圖2、3一類,背子的大人已不反手回臂;西周文字扶子的手與人體相離,演變而為右下角的一撇(圖4、5)。就字論字,這一撇雖非多餘,卻使整個字失去了平衡。於是又在子的左下側補上一筆(圖6),以求勻稱,小篆(圖12)的保即由此而來。隸變之後,橫直拉平,右半成了書呆子的“呆”,和人旁湊在一起,一般人很難猜度它到底“保”什麼了。 [14-15] 
“保”的動作因為與手有關,戰國時期,又出現在“子”旁上部附加義符“爪”的寫法(圖8),成為《説文解字》古文(圖9)的形體來源。受形聲化風氣的影響,“保”也曾一度出現追加“缶”字標識其讀音的寫法(圖7),不過這種寫法增加了書寫上的繁瑣,使用得並不廣泛。 [3] 
“保”的古字形以大人揹負小孩的形象來表達“養育、撫養”的意思,“養育、撫養”是“保”的本義。如《國語·周語中》中所説的:“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其中的“保民”即撫養、養育百姓的意思。被養育的對象實際上是處於一種被保護的安全狀態中,因此“保”又可引申表示保護、保衞的意思,這是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的最常用的意義。“保”用於這一意義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它們的詞義往往可以通過語素意義的結合得到解釋,例如保衞治安為“保安”,保衞皇帝為“保駕”,保護健康為“保健”。
保護是為了佔有、維護,再作引申就有保持住、維持住的意思,例如“保温”“保留”“保密”。對佔有、維護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責任,因此又引申出“保證”“擔保人”“保證人”的説法。 [15]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ǎo
動詞
撫育;養育
bring up;
care
《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國語·周語中》:“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
保育;保姆
衞護;使不受損害
protect;
defend;
guard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乃先保南里以待之。”
《後漢書·孔融傳》:“融逆擊,為饒所敗,乃收散兵保朱虛縣。”
保護;保健;保家衞國
維護,使不消失
keep;
preserve;
maintain
唐·韓愈《寒食日出遊》詩:“自然憂氣損天和,安得康強保天性。”
保持;保潔;保暖;保值;保鮮
切實負責做到
ensure
《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只見眾吏典多跪下來,稟道:‘委是顧某主人,別無情弊,眾吏典敢百口代保。’”
保證;保修;保質保量;旱澇保收
安撫;安定
《尚書·胤徵》:“胤後承王命徂徵,告於眾曰:‘嗟予有眾,聖有謨訓,明徵定保。’”
《孟子·梁惠王上》:“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擔保(不犯罪、不逃走等)
guarantee
茅盾《林家鋪子》六:“先把人保出來,行麼?人不出來,哪裏去弄錢來呢?”
保釋
佔有;擁有
possess
《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鄭玄箋:“保,居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知曉

《禮記·樂記》:“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鄭玄注:“保,知也。”

依靠;依附
depend on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於是乎得人。’”杜預注:“保,猶恃也。”
戰國·屈原《離騷》:“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遊。”
《漢書·劉賈傳》:“已而楚兵擊之,賈輒避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名詞
保育幼兒的人
《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保受,乃負之。”

古代官名,即太保,三公之一,掌管宮廷教育

《尚書·君奭》:“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
《禮記·文王世子》:“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

擔保人;保證人
guarantor
宋·陳襄《州縣提綱三·帑吏擇人》:“帑吏必擇信實老成人,仍召有物力者委保。”
《紅樓夢》第九五回:“焙茗道:‘拿是拿不來的,還得託人做保去呢。’”
茅盾《手的故事》:“平齋兄,就請你作個保罷。”
作保;交保;鋪保
舊時稱傭工;僕役
owner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始梁王·彭越為家人時,嘗與布遊。窮困,賃傭於齊,為酒人保。”
酒保
舊時户籍的編制單位。若干户編為一甲,若干甲編為一保

保甲;保長
保險的簡稱
insurance
投保;保單
通“寶”。珍貴之物
treasure
《史記·周本紀》:“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裴駟集解引徐廣曰:“保,一作寶。”

襁褓;後作“褓”
《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在前,史佚在後,太公在左,召公在右。”
“堡”的古字。小城
《左傳·成公十三年》:“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 楊伯峻注:“保即堡,小城也。”
《莊子·盜蹠》:“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
《禮記·檀弓下》:“戰於郎,公叔禺人遇負杖入保者息。”
(Bǎo)姓氏用字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博袌切(bǎo)
保(𠈃),養養也。從人,從𤓽省。𤓽,古文孚。
𤓽,古文保。
𠊻,古文保不省。 [9] 

説文解字注

“養也”注:《宣帝紀》:“阿𠈃之功”,臣瓚曰:“阿,倚;𠈃,養也。”賈誼説大師、大傳、大𠈃曰:“𠈃者,𠈃其身體。”按,𠈃全、𠈃守皆其引伸之義。《南山有台》傳曰:“𠈃,安也。”
“從人,𤓽省聲” 注:博袌切,古音在三部。孚聲亦在三部也。
“𤓽,古文孚” 注:各本誤,今正,見爪部。
𠊻,古文。 注:按,此蓋古文以孚為𠈃也。 [8] 

廣韻

博抱切,上晧幫 ‖ 保聲幽1部(bǎo)
保,任也。安也。守也。《説文》作𠈃,養也。亦姓,《呂氏春秋》雲:“楚有𠈃申,為文王傅也。”
【校釋】傅:原作“傳”,據巾箱本、四庫全書重修本改。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保;部外筆畫:7
古文:𤔍、𡥀、𠊻
《廣韻》《集韻》《韻會》補抱切。《正韻》:補道切,並音寶。安也。《周禮·天官》: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註:保庸,安有功者。
又恃也,守也。
又《禮·月令》:四鄙入保。註:小城曰保。
又都邑之城曰保。
又任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註:保猶任也。
又全之也,佑也。《書·召誥》:天迪格保。註:格正夏命而保佑之。
又《詩·小雅》:天保定爾,亦孔之固。
又《説文》:養也。《增韻》:抱也。《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禮·文王世子》:入則有保,出則有師。《前漢·宣帝紀》:嘗有阿保之功。註:阿,倚也。保,養也。《賈誼傳》:保者,保其身體。
又《史記·欒布傳》:窮困賃傭於齊,為酒家保。註:酒家作保傭也。
又姓。《呂氏春秋》:楚保申,為文王傅。
又與褓緥並通。《禮·月令》:保介之御閒。註:猶衣也。保即襁褓。
又葉博古切,音補。《易林》:東南其户,風雨不處。燕婉仁人,父子相保。
又葉博效切,音報。《詩·大雅》:無射亦保。葉上廟。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1]

書寫提示

“亻”窄“呆”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大致齊平。“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呆”,“口”窄“木”寬;“口”,豎在豎中線;“木”,橫在橫中線,豎在豎中線右側,撇伸向“亻”下側,撤與捺收筆齊平,捺腳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全清
博抱切
pɑu
集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全清
補抱切
pɑu
禮部韻略

上聲





慱抱切

增韻

上聲





博浩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pɑu
中州音韻

上聲
蕭豪





邦卯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三巧


全清
博浩切
pdu/pa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先秦
王力系統
p
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ô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əgwx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ɑu
隋唐
王力系統

p
ɑ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ɑ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ɑ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â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
ɑu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au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au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au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au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pau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pau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pau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pau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pou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po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o
5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au
53
陰上
文讀
po
53
陰上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31
上聲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au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8]
  • 2.    十九皓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28]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98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5
  • 5.    “保”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28]
  • 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1-24]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96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226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65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10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6
  • 14.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196-198
  • 15.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12-13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62-6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