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俄羅斯美術

(歐洲藝術史,國別藝術史)

鎖定
俄羅斯美術指俄羅斯造型藝術的現實及其歷史源流。俄羅斯美術是世界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歐洲藝術史中的國別史,又在文化、歷史和政治現實上有其特點。俄羅斯美術發展的歷史可分為10—17世紀、18世紀、19世紀、20世紀四個階段。
中文名
俄羅斯美術
外文名
俄:Рус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英:Russian art

俄羅斯美術概念簡介

俄羅斯美術指俄羅斯造型藝術的現實及其歷史源流。俄羅斯美術是世界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歐洲藝術史中的國別史,又在文化、歷史和政治現實上有其特點。俄羅斯美術發展的歷史可分為10—17世紀、18世紀、19世紀、20世紀四個階段。

俄羅斯美術歷史溯源

俄羅斯美術10-17世紀:古代和中世紀

10—17世紀,是從基輔公國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也就是從俄國封建社會形成、發展,直到衰落階段的美術,統稱古俄羅斯美術或羅斯美術。古俄羅斯美術的發展,隨着封建社會政治中心的變化而具有地區性的特點。10—12世紀基輔公國(亦稱基輔羅斯)時期,藝術中心在基輔及其附近的幾個城市。13—14世紀封建割據時代,文化中心又向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等地轉移。15世紀以後則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古俄羅斯美術,與教會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988年,基輔公國接受了拜占庭的基督教為俄羅斯國教,促進了俄羅斯國家與歐洲各國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接近。
13世紀時蒙古人入侵俄羅斯,位於西北部的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未遭戰爭的災禍,教堂壁畫和聖像畫在此得到了很大發展。這裏的繪畫色彩對比鮮明,形象選擇自由,構圖極為大膽,可以明顯地看到民間藝術的影響。14世紀時,拜占庭畫師費奧凡·格列科(Феофан Грек)受俄國貴族的邀請,到諾夫哥羅德作畫。14世紀末15世紀初,莫斯科公國興起。趕走蒙古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俄國,成為莫斯科公國擔負的重任。魯布寥夫(Андрей Рублев)的《聖三位一體像》,在技法上十分純熟,顯示了莫斯科聖像畫取得的進展,15世紀因此而被人們譽為聖像畫的黃金時代。魯布寥夫之後較有成就的畫家季奧尼西(Дионисий),畫風精細,色彩華美。16世紀,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形成,民族情緒高漲。莫斯科大興土木,外地的建築師、藝術家雲集莫斯科,促使全俄統一流派的形成,各公國的地方特色融合於整體之中。16世紀中期以後,繪畫的主要成就在袖珍畫和手稿的插圖方面。對世俗生活的描寫日益增多。17世紀時,在莫斯科成立了藝術創作中心。創作室設在克里姆林衞城內的兵器館,藝術家們按各人所長,從事建築繪圖、壁畫、聖像畫或實用美術的研究。匠師們之間有時為完成某項工程而進行集體創作。此外,還負有培養青年學員的任務。在藝術創作中心有較高威望、也是17世紀後期較為有名的宮廷藝術家烏沙科夫(Симон Ушаков),在聖像畫的技法上作了革新。他重視質感的表達,講究透視關係,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7世紀向18世紀過渡時期繪畫的特徵。與莫斯科繪畫發展的同時,17世紀後期在一些新興的商業城市中,壁畫又開始興盛起來,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的教堂壁畫以豐富的圖案裝飾和對世俗生活的描寫著稱,畫面色彩絢麗,內容富有敍事情趣,所有這些特點,是18世紀藝術發展的先聲。

俄羅斯美術18世紀:改革與歐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在俄國歐化的過程中,俄羅斯藝術在內容上脱離了宗教的束縛,開始與國家建設任務聯繫起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也為繪畫藝術帶來了繁榮。
肖像油畫在18世紀初也得到較大的發展,這與當時歌頌帝國的功勳人物有密切關係。受彼得大帝寵愛的畫家尼基京(Иван Никитин)曾被派往國外學習,他是俄羅斯早期有名的肖像畫家。《哥薩克統領像》《彼得大帝肖像》《靈牀上的彼得》是尼基京的代表作。與尼基京同時代的馬特維耶夫(Андрей Матвеев)有名作《跟妻子在一起的自畫像》留世。另一位維什尼亞科夫(Иван Вишняков)也以肖像畫家聞名,代表作有《薩拉·費爾瑪爾肖像》。繼尼基京之後在肖像畫領域較有成就的畫家還有安特羅波夫(Алексей Антропов)和阿爾古諾夫(Иван Аргунов)。安特羅波夫的代表作有《彼得三世的肖像》等,阿爾古諾夫的代表作有《托爾斯泰婭肖像》《雕刻家舒賓肖像》《穿着俄羅斯民間服裝的農婦》。
1757年伊麗莎白女皇下令在聖彼得堡建立美術學院,但它附屬於羅蒙諾索夫提議創辦的莫斯科大學。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批准了皇家美術學院的章程,並將它從大學中獨立出來,為學院修建了新的校舍。學院直接受宮廷領導,並聘請外國藝術家擔任教學б18世紀後期,學院大力提倡具有愛國主義主題的歷史畫,從事歷史畫創作的畫家得到特別重視。學院中雖然設有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等工作室,但都屬於次要門類。學院歷史畫的奠基人是洛先科(Антон Лосенко),他早年在巴黎和羅馬學習,曾受西歐巴洛克古典主義藝術的影響。他的代表作《弗拉基米爾和羅格涅達》,取材於俄國曆史,是當時歷史畫中有影響的作品。肖像畫在俄國的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羅科托夫(Федор Рокотов)、列維茨基(Дмитрий Левицкий)、博羅維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Боровиковкий)這3位畫家的創作,使俄國肖像藝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8世紀風俗畫以希巴諾夫(Михаил Шибанов)的《農民午餐》等為代表。風景畫也只在18世紀末期才告形成,從事風景畫創作的謝德林(Семен Щедрин)、阿列克謝耶夫(Федор Алексеев)等人在皇家美術學院長期擔任教學工作,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風景畫家。
在古俄羅斯很少得到重視的雕塑,至18世紀初隨着建築裝飾的需要的增加,得到一定發展。如緬希柯夫鐘樓的高浮雕裝飾,彼得保羅大教堂內的木雕裝飾等。目前仍留存的《彼得大帝胸像》《彼得大帝騎馬像》《緬什科夫肖像》《帶着小黑人的安娜女皇》等,是彼得大帝從法國請來的意大利雕刻家拉斯特雷裏(Bartolomeo Rastrеlli)作品。18世紀中期以後,皇家美術學院培養的雕塑家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出身貧寒的舒賓(Федот Шубин)代表作有《羅蒙諾索夫像》。1782年在彼得堡涅瓦河邊參政院廣場落成的《彼得大帝紀念碑》(又名《青銅騎士》)是18世紀末的傑作。作者是由狄德羅推薦給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法國藝術家法爾科內(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

俄羅斯美術19世紀:東西方之間

19世紀的俄國美術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1812年的衞國戰爭和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俄國藝術發展的道路。在19世紀最初的20年中俄羅斯雕刻以古典主義風格為主,代表人物馬爾託斯(Иван Мартос),其作品有《米寧和波熱爾斯基》。以1812年衞國戰爭為題材的裝飾雕刻家,還有托爾斯泰(Федор Толстой),他創作的由21個獎章組成的衞國戰爭歷史組雕,很有表現力。19世紀早期的繪畫,與1812年衞國戰爭相聯繫,出現描繪現實的傾向。皇家美術學院教授開始從俄國曆史中選擇愛國主義的題材,在表現手法和內容上都有所創新。在肖像畫家中,基普連斯基(Орест Кипренский)和特羅皮寧(Василий Тропинин)的作品,刻畫了同時代人物的形象,給人氣質善良和閒逸灑脱的印象。在這一時期,風俗畫也有所突破。第一位專門從事風俗畫創作的韋涅齊阿諾夫(Алексей Венецианов),作品題材幾乎都是農民及其生活。風景畫在技法上擺脱了18世紀的陳規,為後來風景畫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時較有名的風景畫家有謝德林(Сильвестр Щедрин)和沃羅比約夫(Максим Волобьев)。19世紀早期俄國學院派代表是布留洛夫(Карл Брюллов)和伊萬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布留洛夫的名作《龐培城的末日》,是畫家1826—1833年間在意大利所作。他的後期創作以肖像畫為主,對19世紀後期肖像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伊萬諾夫長期在意大利,試圖尋找能觸及社會根本問題的題材,他耗費畢生精力創作《基督向人民顯現》這幅鉅作。費多托夫(Павел Федотов)也是19世紀中期較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代表作有《初獲勳章的人》《貴族的早餐》《少校求婚》等,對19世紀6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 2月19日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19世紀50、60年代俄羅斯文化領域中開始了思想覺醒,美術家們在創作中反映了各種社會問題,形成了19世紀後期強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運動。佩羅夫(Василий Перов)是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復活節的宗教行列》《送葬》《三套車》《最後一家酒店》《女教師來到商人家》《投河的女人》等。1863年,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的部分學生要求自由選擇創作命題參加傳統由學院指定題目的大金質獎章競賽。學生的要求被學院拒絕後,14個學生離開了學院,這次事件被稱為“十四人起義”。隨後退學的學生組成了以克拉姆斯科伊(Иван Крамской)為首的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會。這個協會於1870年和莫斯科的畫家米亞索耶多夫(Григорий Мясоедов)、格(Николай Ге)、佩羅夫等人共同發起的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簡稱巡迴畫派),每年舉行定期的畫展,第一次展覽於1871年舉辦。 克拉姆斯科伊是巡迴展覽畫派的領袖,在青年藝術家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創作範圍很廣,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都有涉獵,代表作有《曠野中的基督》《無法慰藉的悲痛》等。列賓(Илья Репин)也是巡迴展覽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廣泛描繪了俄國人民的生活,刻畫人物心理特徵,代表作有《伏爾加河縴夫》《索菲亞公主》《伊凡雷帝殺子》《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以及大量的名人肖像畫。70—80年代,巡迴畫派中風俗畫創作達到高潮,湧現出一批較好的作品,如馬克西莫夫(Василий Максимов)的《魔法師闖入農民的婚禮》《分家》《沒落》,米亞索耶多夫的《地方自治局的午餐》《收割》《成熟的田野》,薩維茨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авицкий)的《修鐵路》《迎接聖像》《出征時的告別》,馬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Маковский)的《會見》《街心花園》等。巡迴展覽畫派後期的核心人物雅羅申科(Николай Ярошенко)也在這一階段創作了《司爐》《囚禁者》《到處是生活》等作品。巡迴展覽畫派中的歷史畫,在俄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 Суриков),以《射擊軍臨刑的早晨》《緬什科夫在貝留佐沃》《女貴族莫羅佐娃》等作品聞名於世。與蘇里科夫同時代的歷史畫家,還有自稱為“帶有幻想色彩的歷史畫家”的瓦斯涅佐夫(Виктор Васнецов)、專事軍事題材的歷史畫家韋列夏金(Василий Верещагин)以及波列諾夫(Василий Поленов)等。風景畫在19世紀後期得到了很大發展,在藝術技巧上也有新的進展,色彩也由單調而逐漸豐富。薩夫拉索夫(Алексей Саврасов)被稱為俄國現實主義風景畫派奠基者,艾瓦佐夫斯基(Иван Айвазовский)以描繪海景著稱。希什金(Иван Шишкин)被人稱為森林的歌手。瓦西里耶夫(Федор Васильев)的風景畫別具抒情意味;而庫因吉(Архип Куинджи)的作品則充滿浪漫主義情調。列維坦(Исаак Левитан)善於對自然界的形象作高度的概括,畫風抒情,富有詩意。19世紀末走向成熟的謝羅夫(Валентин Серов),在肖像、風景、歷史題材、插圖、舞台美術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創造。19世紀下半葉雕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安託科爾斯基(Марк Антокольский),他的創作與巡迴畫派有着密切的聯繫。他的作品《伊凡雷帝》以形象的生動和心理特徵揭示的深度見長。
1898年,在彼得堡還出現過一個名為藝術世界(Мир Искусства)的團體。這個團體的核心人物有伯努瓦(Александр Бенуа)、巴克斯特(Леон Бакст)、加吉列夫(Сергей Дягилев)等人,他們反對60-70年代民粹運動和巡迴畫派的文化傾向,主張重視藝術中審美因素,反對文化孤立主義,希望恢復彼得大帝以來的歐化道路。這個團體中的大部分人員在1904年之後都加入了俄羅斯藝術家同盟(Союз русских художников),但團體本身直到1924年才宣告結束。該團體從1893開始籌劃,並在1898年-1904年之間出版名為《藝術世界》的雜誌,向俄羅斯介紹歐洲藝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此外他們還策劃多次俄歐藝術家聯展,從1896年開始將俄國芭蕾舞和俄羅斯藝術家推介到歐洲展出,獲得極大成功。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19世紀俄羅斯藝術的繁榮與眾多商人階層藝術贊助人密不可分。例如:俄羅民族畫廊的創立人巴·米·特列季亞科夫(Павел Третьяков)從50年代開始長期訂製和收藏俄羅斯畫家的作品,推動了巡迴畫派的發展,他還在晚年將私人收藏捐獻給社會;薩瓦·馬蒙托夫(Савва Мамонтов)積極支持造型藝術、文學、音樂、戲劇等各種類型的創作,他在阿布拉姆採沃的私人莊園在19世紀70-90年代之間成為俄羅斯藝術生活的中心。被稱為“俄羅斯的塞尚”的弗魯別利(Михаил Врубель)和許多藝術家長期生活工作在馬蒙托夫家族周圍,推動了世紀之交新藝術風格的產生。

俄羅斯美術20世紀:先鋒派和社會主義藝術的探索

20世紀的俄羅斯藝術包括三個主要部分:一、從本世紀初到30年代之間的俄羅斯先鋒派美術;二、盛行於30到80年代之間的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三、產生於50到80年代之間的蘇聯非官方藝術。
世紀之交繁榮而混亂的藝術局面是先鋒派藝術出現的土壤,“藝術世界”、“藍玫瑰”(Голубая Роза)、“紅方塊王子”(Бубновый Валет)等藝術團體、展覽會和刊物之間對藝術話題進行不休的爭論,反映出來自西歐現代主義運動和俄羅斯民間文化傳統資源的兩方面影響,但從整體上來看,總趨勢是從學習西歐轉向發掘民族傳統,強調俄羅斯藝術的民族特徵。
1909年,受意大利未來主義運動的影響,俄羅斯藝術家在“立體—未來主義”旗幟下開始自己的探索。1911年前後拉里奧諾夫(Михаил Ларионов)和貢恰羅娃(Наталья Гончарова)以“射光主義”為名進行了一系列抽象創作的探索。1912年“驢尾巴”展覽標誌着俄羅斯先鋒派徹底的民族化轉向。1913年立體—未來主義風格的歌劇《戰勝了太陽》在莫斯科上演。1915年馬列維奇(Казимир Малевич)的作品《黑方塊》標誌着至上主義風格的誕生,這種風格對此後近20年的俄羅斯和蘇聯造型藝術、實用藝術、工業設計和建築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塔特林(Владимир Татлин)從1916年開始後來被歸納為構成主義的風格探索,1918年的《第三國際紀念碑》代表他個人風格的成熟。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劇烈的社會變革為新藝術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機會和土壤,蘇維埃政權改組了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和斯特羅加諾夫學校,1920年在莫斯科建立了自由美術家工作室(ВХУТЕМАС),隨後又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成立國立高等美術技術研究所(ВХУТЕИН),有計劃地收購畫家的作品,並給予他們必要的物質幫助,而且還於192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藝術博物館國立美術文化研究所(ГИНХУК),幾乎所有藝術家都被吸納為這些機構和組織的成員,並獲得工作生活的基本條件。由於世界大戰和社會革命造成的嚴酷環境以及20年代中期之後文化政策逐漸轉變,先鋒派藝術運動逐漸衰落。有些藝術家放棄了先鋒派風格轉向現實主義,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夏加爾(Марк Шагал)等藝術家流亡國外。30年代之後,除了構成主義在蘇聯建築領域中由於得到官方認可而繼續存在之外,各種先鋒派風格都由於受到“形式主義”的指責而消失。俄羅斯先鋒派運動是世界現代主義運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在抽象藝術、設計和建築領域中有傑出的成就,馬列維奇、康定斯基、利西茨基、羅德琴科等人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曾通過德國包豪斯運動與歐美國各國的現代主義運動發生深刻而廣泛的交流,直接影響了後者的發展。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是蘇聯美術最重要的部分。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布爾什維克黨投身於新文化的建設事業。根據“藝術屬於人民”的方針,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將博物館、貴族行宮、別墅及其中收藏的美術珍品收歸國有。1918年4月,列寧簽署了《紀念碑宣傳法令》。根據這一法令,沙皇俄國在各大城市遺留下來的人物塑像均被拆除,隨後在莫斯科、彼得格勒建起38座宣傳新思想、新人物的紀念碑。《紀念碑宣傳法令》對推動蘇維埃美術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宣傳畫在蘇維埃政權初創階段起到重要作用。莫爾(Дмитрий Моор)的宣傳畫《你參加志願軍了嗎?》(1920)在國內戰爭時期曾產生廣泛影響。羅斯塔諷刺之窗是1919-1920年由多位在俄羅斯通訊社羅斯塔工作的蘇聯詩人、藝術家合作創辦的宣傳畫系列,以尖鋭的、易於為人接受的畫風,配合簡單的詩句,抨擊新興蘇維埃共和國的敵人。國內戰爭結束後,漫畫逐漸發展起來。1922年《鱷魚》雜誌創刊。它成了漫畫家們向帝國主義和新經濟政策時期國內的落後現象進行鬥爭的陣地。漫畫家小組庫克雷尼克塞(Куклыниксы)在畫壇上初露頭角,經常在《共青團》《接班人》和《探照燈》等雜誌上發表作品。
蘇聯早期期,還存在過各式各樣的藝術社團,各種風格同時並存。於是1932年4月23日,蘇共中央發佈了《關於改組文學藝術團體》的決議,明令解散各種文藝社團,組成統一的創作協會。決議號召所有“擁護蘇維埃政權的綱領、並樂於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藝術家們聯合起來。”
這一時期油畫得到迅速發展,湧現出一批着重表現革命鬥爭歷史和同時代人的生活,塑造列寧等許多革命領袖形象的作品。其中布羅茨基(Исаак Бродский)的《列寧在斯莫爾尼宮》(1930),約甘松(Борис Иогансон)的《審訊共產黨員》(1933)等,已經成為蘇聯美術的經典作品。格列科夫(Митрофан Греков)反映國內戰爭的軍事題材作品《到布瓊尼部隊去》(1923)、《第一騎兵隊的號手》(1934)等也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深刻的思想內容,歌頌了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肖像畫的成就,表現在具有了新的內容,畫家們將他們的創作對象,轉向了主要描寫勞動人民及其代表人物。馬柳京(Сергей Малютин)的《作家富爾曼諾夫肖像》(1922)、格拉西莫夫(Александр Герасимов)的《列寧在講台上》(1930)等都是這方面的重要作品。風俗畫家們在描寫農村勞動生活和工業題材方面,也作出了成績。其中尤以普拉斯托夫(Аркадий Пластов)的《集體農莊的節日》(1937)、皮緬諾夫(Юлий Пименов)的《新莫斯科》(1937)等最為顯著。
雕塑在《紀念碑宣傳法令》頒佈之後,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大型雕塑佔據了重要地位。1923年雕塑家們為全蘇農業展覽館作的裝飾雕塑就是例證。除此之外,Н.А.安德烈耶夫花費12年時間塑造了列寧組雕,從多方面反映出列寧堅韌的毅力、高度的工作熱情和與羣眾的親密關係。沙德爾(Иван Шадр)的《圓石塊──無產者的武器》(1927)、穆希娜(Вера Мухина)的《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1937)等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用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體現出蘇維埃時代工人、農民成為社會主人的時代特徵。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一場全民的衞國戰爭開始了。由於形勢的需要,政治宣傳畫首先以“藝術尖兵”的姿態出現在前線和後方。衞國戰爭爆發的第2天,庫克雷尼克塞就畫出《無情地打擊和消滅敵人!》。託伊澤(Ираклий Тоидзе)的《祖國母親在召喚!》(1941),激勵着千百萬人的心,在整個衞國戰爭年代影響極大。油畫創作在衞國戰爭年代,雖遇到物質方面的困難,但藝術家們並未因此而停止創作。普拉斯托夫的《德國飛機剛剛過去!》(1942)、格拉西莫夫的《游擊隊員的母親》(1943)等歷史題材繪畫,都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愛國熱情。
戰後最突出的是軍事題材畫內容更加廣泛了,涅普林採夫(Юрий Непринцев)的《戰鬥後的休息》,1951;拉克吉奧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Лактионов)的《前線來信》,1947;而庫克雷尼克塞的《末日》(1947—1948),則形象地描繪出希特勒臨終前慌亂、恐懼的狼狽相,深刻揭示了法西斯滅亡的歷史必然性。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大多是衞國戰爭的直接參加者,他們從近距離觀察戰爭,藝術手法也已經以紀實和敍事為主。風俗畫在這一時期繼續得到畫家們的重視,亞布隆斯卡婭( Татьяна Яблонская)的《糧食》(1949)、普拉斯托夫的《拖拉機手的晚餐》(1951)和列舍特尼科夫(Федор Решетников)的《又是一個兩分》(1952)等都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戰爭結束後雕塑創作進入了新階段。戰爭中死難的2000萬同胞受到全民的懷念。紀念碑綜合體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曾為戰爭付出巨大物力、人力犧牲的白俄羅斯拉脱維亞等地。最有名的是雕塑家武切季奇(Евгений Вучетич)為柏林蘇軍烈士公墓設計的綜合體主雕《蘇軍戰士》(1949),開創了紀念碑綜合體藝術的先河。
1960年以後湧現的青年美術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親身經歷過戰火的考驗,戰後又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б被稱作“60年代人”的畫家。他們分別是強調以日常生活為其主旋律,主張表現普通羣眾的日常生活、習俗以及道德面貌,同時摒除任何形式的甜膩感和美化的嚴格的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有科爾熱夫(Гелий Коржев)、特卡喬夫兄弟(Сергей Ткачев和Алексей Ткачев)。此外還有以波普科夫(Виктор Попков)為代表的嚴肅風格,他們反對追求藝術的表面效果,反對矯飾風,注重創作的多樣化。進入70年代,嚴肅風格開始演化,為富有表現力的現實主義風格所代替,作品更加凝練、概括。如莫伊謝延科(Евсей Мойсеенко)的組畫《戰爭歲月》(1967—1972)、梅利尼科夫(Андрей Мельников)的三聯畫《馬德里的一場鬥牛》等。
雕塑數量在這一時期大幅度增加,室外大型雕塑成績最著。同時,小型的園林雕塑和裝飾雕塑也得到發展。雕塑從城市走向農村,甚至河畔、橋頭、海濱、烈士殉難地都樹起了雕塑。大型雕塑規模可觀,有的高達100米,如斯大林格勒戰役英雄紀念碑綜合體、莫斯科的《蘇聯人征服宇宙紀念碑》《佈列斯特要塞紀念碑》。這類作品多為歌頌衞國戰爭年代人民建樹的功勳和紀念人類征服宇宙的勝利。紀念碑綜合體中引進了音響(播放錄音)、火盃(又稱“永不熄滅的火焰”,象徵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等新因素。 [1] 
蘇聯非官方藝術(地下藝術)則顯示出蘇聯藝術的多樣性。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藝術中產生了與大眾藝術、主流藝術、官方藝術相對立的非官方藝術流派,這些流派採用非正式的、獨立的、甚至不被檢察制度允許的形式進行創作。蘇聯非官方藝術典型特徵是對意識形態的背離,擺脱體裁和語言限制,拒絕普遍接受的價值、規範,反對社會和藝術傳統,以震驚公眾,表達叛逆的情緒。由於蘇聯官方檢察制度的存在,幾乎所有的非官方藝術都處在地下狀態,不被當權者所承認,故又稱地下藝術。蘇聯的大多數地下藝術都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蘇聯非官方藝術發展的階段性事件包括:1962年被赫魯曉夫中止的藝術家協會莫斯科分會展、1974年推土機展覽以及同年在莫斯科的伊茲馬伊洛夫公園展覽等,許多非官方藝術的代表人物遭受蘇聯政府和克格勃的迫害,紛紛移民出國。有時候蘇聯地下藝術又被稱為“第二次俄羅斯先鋒運動”或“俄羅斯先鋒運動第二浪潮”。 蘇聯地下藝術從解凍時期開始,隨着蘇聯解體而獲得合法化地位。主要代表人物和團體有:活躍於50-80年代的米赫諾夫-沃伊堅科(Евгений Михнов-Войтенко)、60年代末興起的敖德薩非主流派(Одесский нонконформизм)、70年代初以卡巴科夫(Илья Кабаков)和皮沃瓦羅夫(Виктор Пивоваров)為代表的莫斯科觀念派(Московский 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м)、帶有政治波普特點的“蘇刺藝術”(Соц-арт意為“社會-藝術” )以及“20人莫斯科藝術家”(Двадцать московских художников )。

俄羅斯美術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俄羅斯美術繪畫

俄羅斯繪畫作品
藝術家
作品信息
作品
魯布寥夫
《聖三位一體像》,1411或者1425-1427,木板坦培拉,142x114釐米,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聖三位一體像》 《聖三位一體像》
祖博夫
《聖彼得堡夏宮和夏園》,銅版畫,1716年
《聖彼得堡夏宮和夏園》 《聖彼得堡夏宮和夏園》
列賓
《伊萬雷帝殺子》(本名《1581年11月16日伊萬雷帝和他的兒子伊萬》),1885年,布面油畫,199.5 × 254 釐米,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伊萬雷帝殺子》 《伊萬雷帝殺子》
庫斯托季耶夫
《“藝術世界”藝術家羣像》,1920年,布面油畫,52x89釐米,俄羅斯博物館。畫中人物從左向右依次是:格拉巴里、廖裏赫(Н.К. Рерих)蘭謝列(Е.Е. Лансере)庫斯托季耶夫(Б.М. Кустодиев)比利賓(И.Я. Билибин)奧斯特羅烏莫娃-列別傑娃(А.П. Остроумова-Лебедева)伯努瓦(А.Н. Бенуа)納爾布特(Г.И. Нарбут)彼特羅夫-沃德金(К.С. Петров-Водкин)米廖蒂(Н.Д. Милиоти)索莫夫(К.А. Сомов)多布任斯基(М.В. Добужинский)
《“藝術世界”藝術家羣像》 《“藝術世界”藝術家羣像》
莫爾
《你參加志願軍了嗎?》,1920,紙本石版彩印,160x71釐米
《你參加志願軍了嗎?》 《你參加志願軍了嗎?》
拉克吉奧諾夫
《前線來信》,1947年,布面油畫,225x155釐米,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前線來信》 《前線來信》

俄羅斯美術建築

俄羅斯建築作品
建築名
建築信息
建築
皇家美術學院大樓(今列賓美術學院主樓)
1764-1789年
皇家美術學院大樓 皇家美術學院大樓
總參謀部大樓
羅西設計,1819-1824
總參謀部大樓 總參謀部大樓
阿布拉姆採沃馬蒙托夫莊園天成救主像教堂
1881-1883年,薩馬林(П. М. Самарин)、瓦斯涅佐夫、波列諾夫等人設計
阿布拉姆採沃馬蒙托夫莊園天成救主像教堂 阿布拉姆採沃馬蒙托夫莊園天成救主像教堂

俄羅斯美術紀念碑雕塑

法爾科內,《彼得大帝紀念碑》,1782年
《彼得大帝紀念碑》 《彼得大帝紀念碑》
武切季奇,斯大林格勒戰役英雄紀念碑綜合體《祖國母親》,2013年拍攝。
斯大林格勒戰役英雄紀念碑綜合體《祖國母親》 斯大林格勒戰役英雄紀念碑綜合體《祖國母親》

俄羅斯美術其他

赫魯曉夫參觀1962年藝術家協會莫斯科分會展
赫魯曉夫參觀1962年藝術家協會莫斯科分會展 赫魯曉夫參觀1962年藝術家協會莫斯科分會展
參考資料
  • 1.    奚靜之,“俄國美術”條,《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美術卷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第192-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