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

鎖定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系《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中的一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文名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
作    者
姚海
出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3年6月1日
頁    數
375 頁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52002430 [1] 
外文名
Russian Culture
語    種
簡體中文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內容簡介

俄羅斯文化尤其是近代以來的俄羅斯文化,羣星璀璨,絢麗多姿,顯示了其獨特而巨大的創造力。俄羅斯曾先後受到拜占庭文明、遊牧民族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影響,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在與外來文化不斷的碰撞、衝突和交融的過程中實現的。而在近代以來俄羅斯的歐化進程中,俄羅斯文化和傳統沒有被同化和淹沒,而是在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西方文化在經過一番改造之後被吸收成為俄羅斯文化中的新成分,從而推動了俄羅斯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俄羅斯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對俄羅斯文化的各個方面作了生動的敍述,而且探討了俄羅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及其各個階段的特點,尤其是俄羅斯文化獨特性的形成原因。 [1] 
《俄羅斯文化》脈絡清晰,行文流暢,條理清楚地論述了俄羅斯文化發展的源流,生動活潑地展現了近代以來俄羅斯文化發展的旺盛活力。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東斯拉夫人與瓦里亞基人
一、東斯拉夫人的生活
東斯拉夫人三大羣體
生存環境
多神教和祖先崇拜
經濟和社會發展
二、瓦里亞基人的影響
瓦里亞基人來到東斯拉夫人土地
早期羅斯國家的形成
巡行索貢制度
基輔羅斯的政治結構
第二章羅斯與拜占庭
一、羅斯接受基督教
羅斯與拜占庭的聯繫
羅斯受洗
基督教與多神教的融合
二、拜占庭基督教文化的浸潤
基督教的精神影響
宗教藝術的傳播
統一的文字與書面文化的發展
第三章蒙古征服與羅斯的東方化
一、蒙古征服的影響
蒙古的征服
東方因素的植入
經濟和社會的緩慢恢復
二、走上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道路
俄羅斯民族的產生
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建立
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形成
三、東方化背景下的文化生活
文學和書籍
承載傳統的諾夫哥羅德建築藝術
作為精神寄託的宗教繪畫
專制主義與文化方向
東正教會與宗教生活
第四章面向西方
一、歷史性的轉折
混亂時期的經驗
歐化的序幕
價值觀念的分化
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
二、改革與啓蒙
彼得一世的改革及其矛盾
啓蒙理想
開明專制
三、文學藝術與風俗習慣的進步
文學和舞台藝術
建築和繪畫
世俗教育、科學和印刷業
婚姻習俗的變化
婦女地位與家庭財產關係
第五章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發展道路選擇
一、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衝擊
貴族自由主義的發展
新潮與傳統的碰撞
俄國解放運動的開端
二、30—40年代的精神探索
“外在的奴役和內心的解放”
“高貴的失望的吶喊”
斯拉夫派與西方派的爭論
非凡的思想者
三、解放運動兩大流派的形成
革命民主主義與農民社會主義
資產階級自由主義
四、文化生活
文學和戲劇的新路
俄羅斯古典樂派的產生
繪畫和建築藝術的興盛
科學、教育和出版的發展
第六章改革年代的社會和文化
一、60—70年代的改革與社會運動
選擇改革
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動
革命流派:從虛無主義到民粹主義
自由主義流派:綱領和策略的演變
二、社會變遷與文化生活
村社傳統與農民意識
社會風氣和人民生活
婚姻與兩性道德
三、文學的繁榮
民主信念與藝術理想
諷刺與批判
對社會運動的理性思考
探索人生與道德倫理主題
社會問題與心理描寫
四、戲劇、音樂和繪畫
活躍的舞台
走向世界的音樂
巡迴展覽畫派
五、科學和教育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大眾書刊
業餘教育和學校教育
婦女文化啓蒙運動
第七章世紀之交的文化衝突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馬克思恩格斯與俄國革命運動
俄國馬克思主義流派
二、關於俄國資本主義命運的大爭論
自由主義民粹派
合法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的誕生
三、自由主義與專制主義
社會與政權的對立
對知識分子精神歷史的反思
斯托雷平改革及其文化意義
四、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文學
批判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
象徵派
阿克梅派
未來派
五、流派紛呈的美術
現實主義流派
印象派和象徵派
抽象派、射線主義和至上主義
六、舞台藝術和音樂
戲劇
芭蕾舞劇
歌劇
音樂
七、1917年:新的選擇
註釋 [1]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作者簡介

姚海,江蘇蘇州人,198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俄國史專業,曾在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師範大學作訪問學者。蘇州科技學院歷史系教授,中國蘇聯東歐史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世界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俄羅斯文化、俄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運動、俄國發展道路與社會變遷、俄國革命等,著有《俄羅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台灣淑馨出版社1992年版)、《近代俄國立憲運動源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當代俄國》(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俄羅斯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等,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2、13卷(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參加編寫著作多種。學術成果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江蘇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1] 

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俄羅斯文化序言

自9世紀下半期基輔羅斯國家建立以來,俄羅斯文化歷程已逾千年。由於處在文明和文化交匯結合之地的獨特條件,俄羅斯曾先後受到來自北方的瓦里亞基人、南方的拜占庭、東方的遊牧民族和西方先進國家的不同影響,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在與外來文化不斷的碰撞、衝突和融合過程中實現的。
9世紀初,生活在東歐平原上的東斯拉夫人形成了西南部、北部、東部三個部落聯盟,處在早期國家形成時期。而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瓦里亞基人的參與,使東斯拉夫人的原始文化受到最初的重大影響和改造。實際上,那條促進了一連串古代羅斯城市的繁榮的著名商道“從瓦里亞基人到希臘人之路”,就是由那些準備前往富庶的拜占庭尋求財富的武裝的瓦里亞基人開闢的。瓦里亞基人把自己的組織和制度帶到羅斯,給基輔羅斯國家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對於9世紀中葉瓦里亞基人部落首領留裏克到諾夫哥羅德稱王與羅斯早期國家的建立之間究竟是何關係、奧列格征服基輔所標誌的究竟是誰的國家的建立等等問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如果説在東斯拉夫人從蠻荒向文明轉變的過程中有北歐瓦里亞基人的參與和影響,那應該是一個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事實。
9—10世紀,在基輔羅斯的南面,隔着黑海,拜占庭帝國正處於興盛時期。基輔羅斯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聯繫對於羅斯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本質上説,這是一個後起的發展中的野蠻國家同一個繼承了古典文明併成為這一文明中心的國家之間的關係。起初,拜占庭和羅斯之間的貿易和時有發生的戰爭,是基督教文明潛移默化滲入羅斯的主要形式,而在988年羅斯接受基督教為國教後,隨着大批希臘籍的拜占庭神父的到來,以教堂建築、聖像畫等宗教藝術為先導,拜占庭的神學思想、宗教文學、政治和法律觀念以及歷史、地理等專門知識源源不斷地傳入羅斯。基督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是一種文明的表現形式。通過基督教,拜占庭所繼承的古典文明的光輝開始照耀羅斯土地。988年的歷史文化意義在於,它開始了羅斯基督教化的過程,同時也開始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時期。
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精神和藝術方面,而沒有涉及羅斯的政治結構和財產關係。直到13世紀初期蒙古征服以前,基輔羅斯內部結構和制度的發展,基本上是以瓦里亞基人的軍事組織體制與羅斯土著的“韋徹”制度的結合為基礎的。
13世紀初期,蒙古的征服使羅斯發展的方向發生了逆轉,開始了羅斯社會和文化的東方化時期。征服者不僅以東方習俗影響了羅斯的表層生活,還以自己的一套制度改變了羅斯的內部秩序。東方因素被植入了羅斯社會和文化之中。蒙古人征服羅斯各公國之後沒有長期佔領,而是“從遠方統治着羅斯”。羅斯各公國王公的廢立取決於金帳汗,一般情況下,金帳汗以羅斯王公向他稱臣納貢為條件,承認他們為各自公國的統治者;如某一公國發生反叛,則對其進行懲罰性的征討;平時則派遣代表(6aCKaK)駐在公國以保持控制。就這樣,羅斯政治生活的中心轉移到了羅斯境外——汗國的都城薩萊甚至蒙古帝國的都城和林。羅斯原有的政治結構徹底破壞,自治的公社和享有立法權、司法權的韋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凡是具有自由和居民權利的東西都被取消而不復存在。在被征服的羅斯,城鄉居民都被登記入冊,強迫其繳納全部財產的十分之一,違者即被賣身為奴。1328年起,莫斯科王公被金帳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成為汗的代理人,為汗徵收貢税。他們繼續按照蒙古人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政治、税收和軍事組織。
14—16世紀是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逐漸形成的時期。羅斯爭取獨立和統一的過程加強了它的東方化趨勢,為了生存而進行的鬥爭要求集中一切力量,於是形成了臣民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忠於東正教信仰的社會意識;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繼承了金帳汗的絕對權力,而且使全部土地成為他們的私產;作為莫斯科的君主控制軍事力量和鞏固政權基礎的手段,軍功領地制和勞役制開始興起。1480年,羅斯擺脱了金帳汗國的統治。然而,從外族統治下獲得解放並未改變羅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東方化進程。恰達耶夫曾經指出:羅斯經歷了殘暴的凌辱性的異族統治,而這一統治方式後來又被羅斯本民族的掌權者繼承了。“我們成為征服的犧牲品。在我們推翻了異族的統治之後,我們本應利用這一時期我們的西方兄弟那兒產生的思想,可是我們卻脱離了大家庭,我們陷入了更為殘酷的被奴役境地,而且這種奴役還被我們的解放這個事實神聖化了。而在當時似乎籠罩着歐洲的黑暗中,已經出現了多少亮光!”他認為,這正是俄羅斯民族青春時期的可悲歷史。
發展中的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成為對莫斯科公國社會和文化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統一國家的建立意味着一切都取決於莫斯科的意志,取決於沙皇的意志。沙皇政權不能容忍任何與它的利益不一致的東西存在,它嚴密控制全部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實行自我封閉的政策,從而使莫斯科公國與歐洲文明幾乎隔絕。
但是,還在16世紀的時候,一個對於俄國曆史和文化來説意義十分重大的新因素就已初見端倪。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了成為歐洲大國,俄國不斷同其周圍的歐洲國家發生衝突,由此產生的直接的軍事和經濟需要迫使它承認歐洲文化的優越並開始學習西方,力圖從那裏引進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而17世紀初期“混亂時期”俄國經濟衰敗,政局不穩,多次遭受西方鄰國的侵略,被動挨打,蒙受恥辱,這一慘痛的歷史經驗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以後的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17世紀俄羅斯開始面向西方的時候,構成俄羅斯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源於拜占庭的精神和藝術,以及源於蒙古征服者的結構和制度。
17世紀是俄羅斯文化史上非常關鍵的時期。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東方化發展之後,俄國終於迎來了它的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之後,尤其是在17世紀下半期沙皇阿列克謝朝代,從西方引進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及與西方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西方上流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政治思想也隨之進入俄羅斯。
如果説阿列克謝拉開了俄羅斯歐化的大幕,那麼彼得一世則上演了一出高潮迭起的歐化活劇。18世紀初期的改革為俄羅斯打開了面向歐洲的大門,西方文化全面地衝擊着傳統的俄羅斯生活。俄國開始按照西歐的方式組織工業、改革行政管理、建立科學院和大學;啓蒙思想在俄羅斯迅速傳播,並且發展為一場聲勢頗大的運動;教會壟斷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局面被打破,世俗化的趨勢日益加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以及風俗習慣、婚姻家庭關係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俄羅斯開始擺脱中世紀狀態。
從19世紀初期到1861年改革,是俄國農奴制關係開始瓦解、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增長的時期,也是新文化蓬勃興起的時期。19世紀初期,西方世俗文化的最高體現——自由主義——在俄國貴族中廣為流傳,由官方人士提出的限制農奴制和實行憲政的方案標誌着貴族自由主義的發展,而政權實際推行的改革意味着傳統的結構和制度已經出現了鬆動。1812—1814年的反拿破崙戰爭孕育了西方自由主義文化衝擊俄羅斯的高潮,十二月黨人運動則是歐化的貴族青年力圖用革命方式把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移植到俄羅斯土壤上來的一次嘗試。十二月黨人起義雖然失敗,但俄國社會的精神求索沒有停止,而西方文化的東漸勢頭也依然不減。繼自由主義之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浪漫主義思潮也在俄國青年中風行一時,它們極大地刺激了俄國思想界的理想主義傾向,並使之具有激進的色彩。30—40年代,圍繞俄國的歷史道路和發展方向問題,展開了著名的斯拉夫派與西方派的爭論。它孕育了俄國解放運動的兩大流派——革命民主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也給俄國社會思想以後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19世紀上半期,在俄國社會醖釀變革的背景下,在西歐文藝思潮的影響下,俄羅斯文學、藝術、教育、科學也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漸趨式微,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新風格相繼而起。戲劇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繼浪漫主義取代古典主義之後,現實主義很快登上了舞台。畫壇吹拂着陣陣新風,浪漫主義情調和現實生活氣息對學院派尊崇的古典主義提出了挑戰。在音樂方面,則形成了獨立的俄羅斯古典樂派。除此之外,歷史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成就,教育事業的發展導致了新一代平民知識分子的出現,顯著增長的書籍報刊的種類和發行量標誌着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
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60—90年代,新文化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繼續發展。繼農民改革之後,在地方自治、司法、軍事、財政、國民教育、新聞出版等方面按照資產階級法治精神進行了初步改造。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滲入宗法制的農村。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歐化的範圍已不再侷限於貴族而擴大到了新的居民階層,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思想和運動探索着俄羅斯的未來:以平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虛無主義悄然興起,並逐漸形成了民粹主義理論和運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則提出了促使政府繼續改革的新綱領,以及向立憲政治過渡的系統主張。解放運動的這兩大流派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力量對於國家發展道路的訴求,他們的選擇影響着俄羅斯的命運。這一時期,文藝界人才輩出、羣星燦爛。科學界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和重大的研究成果。對知識的渴求成為時尚,社會團體和私人辦學十分盛行,民主派知識分子組織了業餘掃盲教育,俄國婦女為爭取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展開了廣泛的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但沙皇專制制度和中世紀的土地佔有方式仍然與之並存。這個時期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更加多元化和更多競爭性的特點。在文學藝術中,批判現實主義流派繼續發展,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的幼芽破土而出,象徵派、未來派、抽象派等源於西方的現代主義流派紛紛湧現。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領域,充滿着激烈的衝突和對抗。隨着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和西方無產階級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俄國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逐漸形成。繼俄國馬克思主義流派出現之後,90年代誕生了列寧主義。同時,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綱領和策略也趨於激進化,它與專制主義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傳統的宗法制文化由於本身基礎的削弱而走向衰落,社會運動的廣泛發展和革命情緒的增長表明,宗法觀念對社會的約束力日漸減弱,舊的國家制度和政治結構已陷於危機。俄羅斯面臨着新的選擇,因為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的積累使俄國的現代化進程陷入困境。1917年,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之後,布爾什維主義與傳統的俄國農民民主主義的結合,使俄國脱離了資本主義軌道而走上了社會主義之路。
俄羅斯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歷史造成了俄羅斯文化來源成分的多樣性,而這種多元構成的文化的逐漸形成,則是已經成為傳統的民族文化與外來的異質文化相互矛盾和相互滲透的過程。尤其是近代以來,文化間的衝突、競爭、妥協、融合是俄羅斯文化發展進程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內容。
俄羅斯的歐化表明了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試圖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追趕世界潮流的強烈願望,其實現方式就是學習西方、引進更為先進的異質文化。而西方文化的大規模進入導致了普遍的文化分裂,如現代化的都市和傳統的鄉村並存,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和傳統的宗法制農業同在等等表面的矛盾現象,以及在道德觀念、價值標準、社會思想等精神層面的不同見解。作為社會精英的俄國貴族和知識分子在價值取向上出現分裂,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異質文化採取不同的態度,並進而在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上發生分歧和衝突。早在17世紀,沙皇阿列克謝時期,對於西方的文化就存在着或追求崇拜、或抵制排斥的不同態度。隨着歐化範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對立也在加劇。 然而,儘管代表不同意見的精英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得勢或失勢,從而影響政策,但從根本上説,相對落後國家改變落後面貌的過程必然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在歐化進程中,俄羅斯傳統文化沒有被淹沒,而是在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西方文化不是被排除,而是在經過一番改造之後被吸收成為俄羅斯文化中的新成分。這是17世紀以來俄羅斯文化進程的基本模式。
歐洲的事物、方式和思想,往往被融以某種俄羅斯傳統而被接受下來。彼得一世按照歐洲的方式、採用歐洲的技術大辦工廠,但卻以農奴來充作勞動力。俄國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發展起來,但與歐洲不同的是,沙皇政權在這一過程中起着決定作用,它還直接管理大部分重工業。1861年的改革把農奴從人身依附狀態中解放出來,但國家仍然通過村社這一組織控制着農民。西方的自由主義傳入俄國後,曾在一定程度上與專制主義結合而為貴族自由主義;即便後來的俄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也因其對於專制主義的妥協性和依賴性而不同於其西方的原型。歐洲的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在俄國傳播的結果,是它同俄國的村社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俄國農民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文化也是如此,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布爾什維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形式。當然,也有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是比較直接地被移植於俄國的,如科學知識和文學藝術的風格流派。
在近代俄羅斯文化進程中,沙皇政權政策的兩重性是應該加以關注的。沙皇政權既倡導俄羅斯的歐化,又竭力限制這一進程:為了加強軍事和經濟力量以鞏固現存制度和支撐對外政策,它需要引進西方的知識和技術,也需要按歐洲的標準來培養官吏和專門人才。在這方面,俄國是面向歐洲的。但它又擔心西方的社會學説——從自由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主義——將損害專制制度的基礎,因而試圖使俄國隔離於西方,在防範新思想傳播的同時,大力宣揚關於專制制度和東正教是俄國曆史發展的條件的觀點,提倡馴服順從、篤信宗教、忠於沙皇的民族性。
由於這種情況,西方文化在表層生活方面比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同,而在深層結構、意識觀念方面則受到限制。但是,歐化有其自身的邏輯。有限歐化的政策雖然不是為了革新社會,但它的實行從根本上來説必然導致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動搖,因為新的生產方式的發展終將引起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動,使新文化滲透到更深的層次。事實上,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的逐漸發展以及對這種經濟的依賴性逐漸增強,沙皇政權也曾一再地實行自由主義性質的改革。19世紀初的改革、19世紀60一70年代的改革和20世紀初的斯托雷平改革就是典型的例子。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俄羅斯政治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以來俄羅斯文化發展的又一特點是,在很長時間內,來自歐洲的新文化具有鮮明的上層色彩,而傳統的宗法制文化影響着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居民——首先是農民。歐化的過程造成了上下層在文化上的分離,擴大了他們之間的差距。因為歐化的主要受惠者是貴族,而這正是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前提的。彼得一世為俄羅斯的歐化做了許多事情,但他是以莫斯科公國時代形成的傳統方式來做這一切的。結果,雖然俄國的表面生活發生了劇變,但其內部結構卻繼續朝着原先的方向發展;貴族的經濟、政治地位、受教育情況和生活方式都歐化了,並且掌握了精神生產的手段,但農民的處境卻因此而進一步惡化。即便在1861年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之後,新文化雖然已不是由貴族獨享了,但作為俄羅斯民族主要部分的農民在總體上還是受到宗法制度及其觀念的束縛,歐化的城市與愚昧落後的廣大農村之間存在着巨大的文化上的差距。在城市中,上層與下層之間也有着同樣的鴻溝。
這種上層和下層在文化上的分離和對立給俄羅斯的進步增添了幾分戲劇性。正是在歐化的上層中,最先產生了在本質上與專制主義和農奴制度敵對的力量。從拉吉舍夫到十二月黨人和赫爾岑等等,這些反傳統的鬥士、新文化的代表,都是在歐洲文化的薰陶下或直接在歐洲受教育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另一方面,作為上層歐化的犧牲品的俄國農民卻一直是傳統的宗法制文化的主體,他們把任何來自西方的事物和思想都視為騙人的圈套,只相信“沙皇父親”是自己的保護人。正因如此,沙皇政權直到1905年時還把農民看作是專制主義的基礎。這種情況曾使接受了歐洲先進思想的進步貴族發出“高貴的失望的吶喊”,也曾使民粹派青年的純真理想被殘酷地粉碎,因為他們都不能被他們想要幫助的人民所理解和需要。但是,隨着俄國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的迅速發展,隨着新階級的成長和壯大,來源於歐洲的社會思想開始獲得日漸廣泛的基礎,從而使俄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希望之光。
近代以來俄羅斯文化進程的大背景是俄羅斯在歐化道路上的發展,是俄羅斯面向西方、追趕世界潮流、希望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的歷史性選擇。儘管有過多次曲折甚至反覆,但彼得一世確定的歐化方針主導着近代俄國曆史進程。俄羅斯與西方,這是近代以來俄國思想的核心問題。俄羅斯的歷史表明,只要它還落後於西方,它就需要向西方學習,從西方引進有助於增強自己力量的東西,而俄羅斯社會對於西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的價值判斷上的分歧也就不會消失,並且必然在社會思想和社會運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