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俄料

鎖定
俄料:產自俄羅斯的軟玉(不是新疆的和田玉),行內稱為俄料,產出形態有山料籽料山流水料。 軟玉在世界上有諸多產地,如中國、俄羅斯、加拿大新西蘭、美國等,但以中國新疆和田最為著名。軟玉主要產於接觸交代變質帶及淺變質岩帶的綠片岩相中,有時也可由基性岩漿岩蝕變或變質而成。
中文名
俄料
種    類
俄羅斯的軟玉
產出形態
山料 籽料 山流水料

俄料產地

主要是俄羅斯,極少數在哈薩克斯坦和外蒙古。

俄料基本介紹

俄羅斯玉石產地主要分佈在布里亞特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克拉斯克雅爾斯克邊區、烏拉爾山脈等地。
一級俄料碧玉 一級俄料碧玉
自1978年俄羅斯地質學家亞歷山大·謝金林首次在薩彥山脈東北部發現了第一個青白玉礦—“嘎沃赫達”產地以來,截至2003年共發現和開採了四個礦石產地,即嘎沃赫達、布羅姆、嘎留柏和海伊達產地。
這四個產地礦石的儲量、礦帶的品質相對有很大區別。其中,嘎沃赫達為最大的產地,預計理想開採時間為15年,其他均為10年、5年、3年不等。每個產地開採量也有很大區別,如嘎沃赫達產地1998年—2000年開採量為100噸左右/年,這裏開採的礦石指的是荒石,真正的玉石則很少。2001—2004年每年開採量為300—500噸。其他3個產地總量也不過200噸。但是,有些俄羅斯專家認為這種無序的、無計劃的開採,已經造成資源不足,或質量較差的趨勢。
軟玉山料夾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經長期風化剝解為大小不等的碎塊,崩落在山坡上,每年5到8月份,待山上的雪水融化以及下雨產生流水,將這些碎料沖刷入河水之中形成籽料。俄羅斯軟玉主要由3種產出形態,分類為山料山流水料籽料,未發現戈壁料
俄羅斯軟玉 俄羅斯軟玉
1、山料:產於原地的原生礦。這種料的特徵是外部帶一層石灰狀的表皮,很酥軟,靠近肉的皮容易染色可以被利用來做黃沁,但做出來的東西是不帶毛孔的,所以可從毛孔方面來做鑑別.裏面肉細,有高白,部分結構相對較粗
2、山流水料:搬運了一定距離,具有一定磨圓度,呈次稜角狀。面有氧化及自然界侵蝕的原生皮色,因為經過河流短途的搬運,表面不像籽料磨滾那麼光滑,稜角還比較明顯。
俄玉 俄玉
3、籽料:搬運到河牀中下游或衝洪積扇中,磨圓度較高,呈滾圓狀,表面光滑。皮色鮮豔是俄籽最大的特色,這樣鮮紅的皮色是和田籽所沒有的。大部分料子結構疏鬆,所以皮色侵蝕的明顯,顯得皮色雜亂不乾淨。俄籽一般是切十塊,垮九塊,看着白,切開不白,出活率底,所以俄羅斯料中的山料,白皮料或者黑皮料,甚至山流水料好出料,而不是俄籽。

俄料鑑別方法

俄料與新疆和田玉相比,其礦物成分大至相同、結構相似、成因類型相同。不同之處在於:
俄料 俄料
(1)俄料主要以山料為主,缺乏籽料與山流水,因此,俄羅斯玉缺乏新疆和田玉籽料、山流水這樣高質量的品種。
(2)新疆和田玉和貝加爾湖地區軟玉主要組成礦物是透閃石,但是透閃石的含量略有不同,其中新疆和田玉中的透閃石含量約為99%,俄羅斯貝加爾地區軟玉中透閃石含量約為95%;兩者的雜誌礦物含量均很少,種類大體相同,略有差異;新疆和田玉中可見榍石,貝加爾湖地區軟玉中可見有石英。
(3)俄料雖然同樣以纖維交織結構為主,但礦物顆粒稍粗,一般為0.02-0.005之間,比新疆和田玉粗,接近青海玉,因此,其外觀上質地細膩程度不夠,油脂光澤不足而略帶瓷性特徵。
(4)俄料的糖玉主要是氧化鐵沿構造裂隙浸染形成,與新疆和田玉籽料和山流水暴露地表受氧化鐵浸染形成的特徵具有明顯差別。
(5)由於俄羅斯玉結構較粗,加之多受後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因此,俄羅斯玉的韌性較新疆和田玉偏低。
總之,兩者在化學成分、主要礦物組成方面較為近似,但在主要礦物形態以及主要結構等方面的一定的差異,新疆和田玉由於毛氈狀顯微交織變晶結構較為發育,因而品質較優;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軟玉主要組成礦物———透閃石的粒度較粗,且存在着一定比例的片狀變晶結構、過渡結構、中粗粒變斑晶結構以及碎裂結構,從而影響了該地區大部分軟玉的品質。

俄料分辨

①由於地質環境等諸多因素,使得俄羅斯玉與和田玉呈現出不同的感官效果,把玩後俄羅斯玉所呈現的滋潤感與和田玉相差很多。和田玉把玩之後會越來越通透,而俄羅斯玉則不會。
俄羅斯白玉的特點是玉色“白”但“無神”,温潤感不足,油性較差,比和田玉略顯乾澀,玉質密度也不如和田玉“細膩”。據玉雕行家告之,俄羅斯玉在鉈下容易起“性”,細工時容易崩口,其韌性與和田玉不同遜色許多,同尺寸玉件比重略低於和田玉。
③若以硬物輕輕敲擊之下,和田玉發出的聲音正如古人所言“其聲清引,絕而復起,殘音遠沉,徐徐方盡”,而俄羅斯玉其音則顯得“沉悶”。
④和田玉與俄羅斯玉的價格有所區別。和田玉在我國很受歡迎,而且因年年少,價格呈年年漲的趨勢。什麼料即值什麼價,勿因價格上貪小失大,也勿在能力不足之前購買高價玉器,要用“眼”做評估,用“心”去體會,方能確實累積經驗,提高個人鑑別能力 [1] 
參考資料
  • 1.    趙茜編著.天下收藏系列 和田玉鑑賞與投資:印刷工業出版社,2011.08: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