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來廷紹

鎖定
來廷紹,字繼先,號平山,原籍河南鄢陵縣,為蕭山長河來氏之祖。紹興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於江西袁州。”那時,南宋王朝苟安於江南,當權者終日沉湎於聲色,半壁江山淪於敵手,中原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廷紹……“幼負奇才,忠憤激烈”,常念祖宗之恥未雪,時時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號思洛子,但壯志未酬而身先死。
本    名
來廷紹
繼先
平山
所處時代
南宋王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南鄢陵縣
出生日期
1150年
主要作品
《祗園臨終詩》

來廷紹人物生平

來廷紹曾結識比自己年長8歲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陳亮,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多次促陳詣闕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軍事的方案,均未被採納,而“朝廷惡其切直”。自此以後,廷紹晦跡讀書,志益奮激。紹熙四年(1193年)和陳亮同中進士,當時的士大夫都説:“來、陳俱登第,恢復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陳亮末及上任而卒,使廷紹失去了親密戰友。欣慰的是,兩年後,廷紹又結識了大詞人辛棄疾。慶元五年(1200年),辛棄疾任浙東安撫使,來廷紹出任朝散郎直龍圖閣學士。翌年,來廷紹以宣奉大夫出知紹興府,辛棄疾非常高興,喜曰:“來君來,事濟矣,祖宗恥,可雪矣!”但還未出任,就在蕭山病倒,而且病情十分嚴重。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十五日病歿於蕭山祗園寺,享年53歲。

來廷紹個人成就

來廷紹曾在病中,仍未忘懷故國,作《祗園臨終詩》一首:
病卧僧房兩月多,英雄壯氣漸消磨。 
昨曾飲藥疑嘗膽,今天披衣似挽戈。 
吩咐家人扶旅櫬,莫教釋子念彌陀。 
此心不死誰如我,臨了連呼三渡河。 
來廷紹死後,葬於湘湖方家塢。由其子師安、師周延請辛棄疾為父作墓誌銘。辛棄疾懷着極為悲痛的心情撰寫了墓誌銘:“又卒矣!嗚呼,豈天下之不欲平治天下也哉!不然,胡為來、陳相繼而歿,已焉哉廠(注:陳指陳亮)。墓誌銘分為志和銘兩個部分,其銘曰:壯志憤憤兮扶社稷,忠誠烈烈兮貫金石。懷抱鬱郁兮未獲伸,友義思思兮同扶策。皇天不整兮奪其年,國步艱難兮誰共力。湘水蒼蒼兮蔭佳城,千秋迢迢兮知來宅。 
辛棄疾所作的墓誌銘概述了來廷紹一生的經歷。來廷紹病故,由他的長子師安守墓,佔籍蕭山,卜居冠山之陽。師安在蕭山長河,生下七個兒子,存三人:大德、大震、大圭。 
長河為蕭山西部古鎮,北濱錢塘江,東鄰鐵陵關,西連浦沿鎮聞堰鎮,南通湘湖水。冠山海拔161米,是長河的象徵。蕭山來氏的祖先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興旺發展。 
來師安之“佔籍蕭山,卜居冠山”,這是來氏在蕭山定居的奠基之始。這種説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按大宋王朝“限田定製”,紹興府事來廷紹可應得“限田”百畝之數。但是,到了他孫子一代,即來長河十二三歲時,這百畝“限田”僅有七畝。由於本地豪民孔德祖“陰萌嫉妒”、“妄意生事”、“擅行科率”,竟把來長河這僅有的“七畝”田,也勒令“出助役田”。這一惡劣行徑,致使來氏無法在蕭山立足。當時來長河雖然尚未成年,但為了不受孔德祖之辱,在他的內侄邱本高、眷弟任庸相和國子監助教曲江張經的支持下,“持祖父誥敕陳訴”,經都司、憲台判定,孔德祖已構成“科勒役田”之罪,並勒令其“不得再有妄意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