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教混合梵文

鎖定
佛教混合梵文簡介
這種語言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從最早的發源時期,乃至後來的演進,持續着以梵文為基礎的發展方向,卻也一直保留其中世紀印度語的本色。以我們所接觸過的經典(各種版本與手稿)而論,梵文的語言特色中世紀印度語有密切的關係。同樣的,混合梵文也和梵文有類似的地方,可是它既不是梵文也不是中世紀印度語。混合梵文中屬於梵文的特色和中世紀印度語向梵文借字的情況相當類似。
中文名
佛教混合梵文 [1] 
所    指
語言
宗    教
佛教
類    別
宗教語言

目錄

佛教混合梵文簡介

佛教混合梵文(英語:Buddhist Hybrid Sanskrit,縮寫為BHS),也被稱為佛教梵文、混合梵文。

佛教混合梵文研究

佛教混合梵文 佛教混合梵文
我國漢學家基本已可認定:某些混合梵文著作中譯本的年代是西元二世紀。至於最早的混合梵文著作則應早在西元前,也許是西元前一世紀。也就是説,在相當早的時候,某些北印度的佛教徒就已放棄使用方言的原則,部份地採用婆羅門古典而學術化的語言。但他們也並不是全然翻譯梵文。混合梵文的著作,尤其是最早期的,在各方面都清楚地保存着其曾為某種中世紀印度語的證明。梵文化的現象反而只是偶爾出現而已。

佛教混合梵文梵文起源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三十五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靜座沉思而悟道。從此以後,他稱為覺者,即佛陀,簡稱為佛。釋迦牟尼成佛以後,開始他的弘法活動,直到他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郊的沙羅樹下圓寂,其間共四十五年。
佛教以反印度的正統宗教 —— 婆羅門教而起家。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四種姓: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手工業者)、首陀羅(服務行業的勞動者)。前三種姓稱為再生族,他們可以參加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能給他們第二次生命,首陀羅稱為一生族,他們沒有資格參加婆羅門教,婆羅門不能給他們第二次生命。除此以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處於社會最底層,誰要是看見他們,就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所以他們出門時往往帶着梆子,邊走邊敲,讓人迴避。
針對這種情況,佛教提出“眾生平等” 的口號,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佛教僧團,這使佛教迅猛發展,很多低種姓人都加入佛教僧團,如釋迦牟尼的大弟子優婆離,原來是個理髮匠。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很多是文盲,沒有文化。面對這些人,釋迦牟尼弘法的時候,不能咬文嚼字,必須通俗化大眾化。
印度的語言很複雜,很不統一,釋迦牟尼弘法的時候,為了讓他們聽懂,只能用方言俗語來講。有人主張用文言文梵語,受到釋迦牟尼的嚴厲批評。釋迦牟尼認為使用梵語弘法,會嚴重脱離羣眾,使那些想參加佛教僧團的下層人民大眾不敢加入,勢必影響佛教僧團的發展,所以釋迦牟尼非常堅定地主張用方言俗語弘法。這種傳統延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紀部派佛教出現以後,仍然保留着這樣的傳統。部派佛教的各個部派分佈的地區為同,使用的方言也不同,如正量部使用阿巴勃朗姆濕語。説一切有部流行於古印度西北部,當時這裏已經普遍使用梵文,所以該部使用梵文。
釋迦牟尼最初弘法使用何種方言?學術界説法不一,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結論。釋迦牟尼的弘法活動,主要在摩揭陀國,所以他使用了摩揭陀方言,這就是巴利文(PāLi)。巴利文並不是純粹的摩揭陀方言,還受到其他方言的影響,所以有人把巴利文稱為半摩揭陀方言。“巴利”一詞來源於阿育王石刻銘文中的pāliyāyāni,因在其婆羅蜜文體中,a、ā可以互換,所以paliyāyāni,也可以寫成pāliyāyāni,原形是pāliyāya,來源於梵文的paryāya,其意為“必須重誦的經典”。由此可見,巴利文是佛教重要的經典語言,巴利文經典比梵文經典更接近原始佛教
釋迦牟尼逝後,弟子們回憶他説過的話也這樣做,也是用方言俗語,所以最初的佛典是方言。這樣做,侷限性很大,因為一個地區的方言,只能在這個地區使用,其他人不懂,不利於佛教的傳播,到公元四世紀,印度已經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為了擴大佛教影響,就想把原來佛典的方言俗語改寫成梵文。改寫的時候遇到一個很大的困難,佛典中分為偈頌和長行兩個部分。偈頌是佛經中的詩體,起提示、總結、綜合作用;長行是佛經中的散文體,往往是對偈頌進行解釋或者論述。偈頌必須押韻,不像長行那樣自由。有的字按方言俗語押韻,按梵文則不押韻。要改寫,難度很大,為了迴避這個問題,他們把長行部份改寫成梵文,偈頌仍然是方言俗語。如普遍流行的《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等梵文本至今還是這種形式。有的佛典雖然把偈頌、長行都改寫成梵文。但偈頌部分為了押韻,仍然保留着俗語成分。這種獨具特色的梵文、俗語共存形式,稱為混合梵文或佛教梵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