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桂彥

鎖定
何桂彥,男,1976年生於四川射洪,美術學博士、批評家、策展人,現為四川美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四川美院美術館館長 [5]  ,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
中國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中國策展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理事、中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委員、重慶策展與理論委員會主任、重慶文聯批評家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雕塑學會副會長。
本    名
何桂彥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四川射洪
畢業院校
四川美術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
職    業
批評家、策展人、教師

何桂彥個人履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6] 

何桂彥研究方向

中國當代藝術思潮、藝術批評與藝術理論、展覽策劃與藝術管理、公共雕塑與公共藝術等。四川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學科帶頭人,四川美院國家級一流學科美術學方向帶頭人。
曾在國內學術期刊《文藝研究》《美術研究》《美術觀察》《藝術當代》《當代美術家》《畫刊》等發表批評文章70餘篇,共50萬字。2008年以來,先後出版個人著作與編著18本,如《走向後抽象》(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年)、《形式主義批評的終結》(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建構之維:當代藝術家個案》(副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清晰的地平線——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敍事》(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年)、《前衞的沒落》(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社會劇場:參與與共享》(副主編、重慶美術出版社、2017年)等。個人國家級項目2項,重慶市教委科研項目1項。2012年,曾獲得重慶市“巴渝新秀”青年人才稱號。

何桂彥展覽策劃

主要展覽策劃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21年
“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 [1]  ,聯合策展,成都現代美術館
成都,中國
盛世修典——“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重慶,中國
“牆面——作為現代主義繪畫的邊界” 威獅國際藝術中心
福州,中國
“理想國——焦興濤個展” [2] 合美術館
武漢,中國
2020年
“與時代同行——四川美院建校80週年展”,聯合策展
重慶,中國
“傳統的復活” ,松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19年
“綿延——中德當代藝術邀請展” ,塔努斯施坦因現代藝術博物館
德國
“擴展的劇場——首屆廣州南海公共藝術展”
廣州、海南,中國
“共同的神話——第二屆安仁雙年展”,安仁古鎮
成都,中國
“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三十年”,成都博物館
2018年
“新繪畫的面向與趣味”,之空間
重慶,中國
2017年
“敍事中國——香港迴歸二十年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香港,中國
2016年
“入境——首屆成都東湖公共雕塑展”,錦江東湖公園
成都,中國
“蕭條與供給——第三屆南京國際美術展”聯合策展,百家湖美術館
南京,中國
2015年
“羅中立獎學金十週年回顧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中國
“形式烏托邦” ,藝·凱旋畫廊
“異質體:神話、敍事、想象”,e當代美術館
深圳,中國
2014年
“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敍事,成都國際文化中心
成都,中國
“日常之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日常敍事與觀念生成” [3] 藍頂美術館
2013年
“當代雕塑的方位”——2013年大同國際雕塑雙年展,大同市雕塑館
山西,中國
2012年
“再編碼——當代藝術邀請展”,中華世紀壇
北京,中國
“當代藝術意義範式的轉移”——2012當代藝術邀請展,藍頂美術館
成都,中國
“近觀與冥想”——當代藝術中的另一種敍事 ,巢一藝術中心
2011年
“清晰的地平線——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展”,寺上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10年
“建構之維——2010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4]  (執行策展人),中國美術館
2008年
“人民•歷史——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展”(第三專題:1978—2000年新時期美術)文化部藝術司中央美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走向後抽象”,偏鋒畫廊
2007年
“1976-2006鄉土現代性到都市烏托邦:四川畫派學術回顧展”,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辦、中外博藝畫廊承辦  
北京,中國
2006年
“無中生有·超越抽象”,四川美院坦克庫
重慶,中國

何桂彥展覽海報

主要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
展覽海報
展覽信息
超融體,成都雙年展,聯合策劃
超融體 超融體
2021年,
成都,成都天府藝術公園
理想國-焦興濤個展
理想國-焦興濤個展 理想國-焦興濤個展
2021年,
武漢,合美術館
盛世修典——歷代繪畫大系階段性成果展
盛世修典 盛世修典
2021年,
重慶,四川美院美術館
傳統的復活
傳統的復活 傳統的復活
2020年,
北京,松美術館
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
與歷史同行 與歷史同行
2019年,
社會劇場:參與與共享,第五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
社會劇場 社會劇場
2018年,
重慶,四川美院美術館
“水墨中國·敍事中國”——香港迴歸二十年
“水墨中國·敍事中國” “水墨中國·敍事中國”
2017年,
香港,香港國際會議中心
羅中立獎學金十年回顧展
羅中立獎學金十年回顧 羅中立獎學金十年回顧
2015年,
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敍事
社會風景 社會風景
2014年,
“日常之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日常話語與觀念生成
“日常之名” “日常之名”
2014年,

何桂彥學術著作與編著

學術著作與編著
年份
名稱
出版社
2020年
《視覺人文與藝術管理叢書》主編
2019年
《與時代同行》編著
重慶美術出版社
2017年
《社會劇場》主編
重慶美術出版社
2015年
《前衞的沒落》專著
2014年
《線索:譚平1984——2014》編著
《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敍事》編著
2013年
《真實的贗品:焦興濤的雕塑》主編
重慶美術出版社
2012年
《當代建築在中國70:裏應外合》合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1年
《修辭的消逝——王光樂》
《清晰的地平線: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 上·下》
2010年
《建構之維:藝術個案與批評文集》(副主編)
中國青年出版社
《與歷史同行——四川美院的藝術追求·80年代卷》
《當代藝術批評與藝術家個案:王易罡》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9年
《形式主義批評的終結》
2008年
《走向後抽象》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7年
《傳承與超越:1976-2006“四川畫派”三十年》
《1976-2006“四川畫派”批評文集》
吉林美術出版社

何桂彥文章發表

文章發表
年份
名稱
刊物
2019年
《抽象與“後抽象”》
《藝術評論》,2019年第2期
2018年
《社會劇場:一種藝術交往理性的構建》
《藝術當代》,2018年第2期
2017年
《可為與不可為:“大數據”對美術研究領域的介入》
《美術觀察》,2017年第11期
2016年
《情景與歷史:中國雕塑藝術中的“當代性”建構》
《雕塑》,2016年第6期
2014年
《日常之名——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日常話語與觀念生成》
《當代美術家》,2014年第5期
《迴歸傳統:文化自覺,還是將傳統媚俗化?》
《美術觀察》,2014年8月刊
《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策展與策展人的價值》
《美術觀察》,2014年3月刊
2013年
《城市雕塑如何體現自身的"公共性"?》
《美術觀察》,2013年4月刊
2012年
《中國當代藝術的"再編碼"--修辭與敍事的重建》
《藝術評論》,2012年11月刊
《"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敍事》
《文藝研究》,2012年11月刊
2011年
《顛覆與重建:當代水墨的發展與變遷》
《藝術評論》,2011年5月刊
《他者的視野--中國當代抽象藝術需要建構自身的批評話語》
《文藝研究》,2011年7月刊
2010年
《什麼是當代藝術批評?》
《美術觀察》,2010年5月刊
2009年
《為現代繪畫"立法"--格林伯格的形式主義批評與現代主義理論》
《美術研究》,2009年9月刊
《藝術史寫作中的差異》
《中國文化報》,2009年8月刊
《中國當代藝術史如何體現自身的價值訴求》
《畫刊》,2009年8月刊
《現代性的焦慮與想象的西方》
《美術觀察》,2009年3月刊
2008年
《後形式主義批評與現代主義神話的破滅》
《美術館》,2008年
《對符號化雕塑的批判》
《藝術評論》,2008年5月刊
《抽象表現主義之後》
《美術觀察》,2008年9月刊
《後抽象--抽象藝術的一種新的可能性》
《美苑》,2008年9月刊
2007年
《藝術最終是沒有性別的》
《中國文化報》,2007年6月刊
《對新媚俗主義的批判》
《美術學報》,2007年第4期
《中國前衞繪畫的死亡--以20世紀90年代的繪畫為例》
《東方藝術》 2007年11月刊

何桂彥科研立項與獎勵

科研立項與獎勵
年份
名稱
2017年
《當代藝術創作前沿與批評理論團隊研究》,中地共建項目
《西南地區藝術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國家藝術基金立項
《鄉土繪畫的緣起、變遷與新鄉土》,重慶社科立項
2014年
《與歷史同行》獲得重慶社科一等獎。(項目核心成員,負責叢書第四卷的撰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