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低等動物

(生物種類)

鎖定
低等動物是指身體結構簡單,組織及器官分化不顯著,沒有脊椎的無脊椎動物。地球上至少有90%以上的動物物種屬於低等動物。有些低等動物身體柔軟,有些生物具有保護作用的外殼。低等動物包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昆蟲等20個左右的動物門。其中除了昆蟲以外的動物門中,大多數種類生活在海洋中,例如海星,海膽等。在低等動物的進化過程中,其身體構造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歷了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
中文名
低等動物
數    量
至少90%
分    類
海綿動物、昆蟲等近20種
特    點
身體結構簡單,組織及器官分化不顯著
例    如
海星,海膽等

低等動物簡介

低等動物包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等20個左右的動物門。其中低等動物在演變過程中,身體構造生了很大變化,經歷了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演變討程。
腔腸動物有900多種,多以產卵方式繁殖。水母利用“鐘罩”(傘)四周垂在水中的口腕捕捉小魚,用帶褶邊的觸手將獵物麻醉後拉入口中。海月水母的毒刺雖不會使人喪命,卻能引起刺痛感。
棘皮動物有2000種,體外繁殖。海蔘通過粗糙的皮膚和具有白色棘突的骨骼來保護自己,如果敵人靠得太近,受威脅刺蔘的會釋放出一團黏糊糊的線團似的物質,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1] 
單殼腹足類軟體動物有35000種。大赤旋螺的螺塔高,體層大,殼頂常缺損,殼口大,螺軸光滑。螺層周緣和體層肩部有螺旋狀排列的大瘤 [1] 

低等動物海綿動物

低等動物基本介紹

為原始的多細胞動物,本動物門也稱做海綿動物門(Spongiatia),一般稱之為海綿(Sponge)。海綿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少數屬種也有一定的地層意義。
海綿動物組織原始,無真正消化腔和神經系統。海綿動物的細胞雖有分工,但彼此合作甚微,如將海綿磨碎過篩,其中分離了的細胞仍能存活數天(相當於原生動物)。但若彼此不再結合,就不能繼續生存下去,海綿動物這種即獨立又合作的特徵,表明其有機體結構仍屬細胞級,顯示了原始多細胞動物的特點。
海綿動物多為羣體,單體較少。身體呈輻射對稱或不對稱。羣體的外形變化很大。單體一般作角錐形、盤形、高腳杯形、球形等。大小變化由數毫米到2m之間。多數具有鈣質、硅質或角質骨骼。海綿動物的骨骼有骨針(海綿針)、海綿絲(骨絲)和非骨針型的礦物質三種。骨針成分為鈣質(方解石、文石)或硅質(蛋白石)。骨針按大小可分為大骨針和小骨針。海綿絲的成分是角質的有機化合物,呈絲狀,分枝或交接在一起。海綿絲易腐爛,不易形成化石。
海綿的生殖有無性和有性兩種。現代海綿除普通海綿綱中少數類型屬淡水海綿外,多數是海生動物,營底棲固着生活。現代石海綿和鈣質海綿多分佈於淺海地帶,但玻璃海綿可棲居在深達6000m的深海中。化石海綿也大體要求相似的水深。海綿在不同的地質時代常和層孔蟲、苔蘚蟲和藻類在一起形成礁體。

低等動物海綿動物分類

現知海綿動物約有1萬種,主要依據骨針的成分和形狀,分為以下3綱。
1.鈣質海綿綱(Calcarea),具鈣質骨針,體小,灰白色,水溝系單溝型或雙溝型。常棲於淺海地帶。如白枝海綿(Leucosolenia)、毛壺(Grantia)等。
2.六放海綿綱(Hexactinellida),具六放形的硅質骨針,體大,水溝系復溝型,鞭毛室大。多棲於深海地帶。如拂子介(Hyalonema)和偕老同穴(Euplectella)。
3.尋常海綿綱(Demopongiae),具非六放形的硅質骨針或海綿絲,水溝系復溝型,鞭毛室小,體形不規則。棲於淡水或海水中。棲於海水的如穿貝海綿(Cliona)、浴海綿(Euspongia);棲於淡水的如淡水針海綿(Spongilla)等。藥用種類多屬尋常海綿綱。常見的如脆針海綿(Spongilla fragilis Lecidy)、刻盤海綿[Ephydatia mulleri var. Japonica(Higendorf)]等。
重要代表性化石
依據骨骼成分及水溝系類型,可分為以下:
普通海綿綱(Demospongea)
玻璃海綿綱(Hyalospongea)
鈣質海綿綱(Calcispongea)
硬海綿綱(Sclerospongea)

低等動物腔腸動物

輻射對稱
腔腸動物的身體已有固定的形狀,且輻射對稱,即通過身體的中軸有許多切面將身體分成對稱的兩半。只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有些種類通過中軸只有兩個切面,將身體分成相等的兩半,稱兩輻射對稱,如海葵。這是介於輻射對稱和兩側對稱之間的一種形式。
二兩胚層及原始的消化腔
腔腸動物是具有真正的內外兩胚層動物,在兩胚層之間有由內外胚層細胞分泌的中膠層。體內的空腔即原腸腔,有細胞外消化的機能,殘渣由口排出,所以又稱為消化循環腔,或稱腔腸,腔腸動物由此而得名。
細胞和組織分化
腔腸動物的細胞已分化為皮肌細胞、腺細胞、間細胞、刺細胞、感覺細胞等。皮肌細胞是內外胚層中的主要細胞,可執行上皮與肌肉的生理機能,故稱皮肌細胞,這也表明腔腸動物開始有了原始的上皮與肌肉組織。皮肌細胞的基部延伸出一個或幾個細長的突起,其中有肌原纖維分佈,其成分和收縮機理與高等動物相似。
網狀神經系統
從腔腸動物開始出現神經系統。神經細胞彼此以神經突起相聯而成網狀,所以稱為網狀神經系統。神經細胞與內外胚層中的感覺細胞、皮肌細胞相連,對外界的各種刺激產生有效的反應,但沒有神經中樞。神經傳導一般沒有固定的方向,因此稱為分散性神經系統。
腔腸動物沒有呼吸與排泄器官,主要依靠細胞表面從水中獲得氧氣並把二氧化碳等廢物直接排入水中,或者排入消化循環腔內,由口排出。
生殖方法
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無性生殖常以出芽方式形成羣體。有性生殖多為雌雄異體,水螅綱的生殖腺由外胚層形成,但缽水母綱和珊瑚綱的生殖腺卻來自內胚層,生殖細胞由間細胞而來。海產種類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有浮浪幼蟲期。

低等動物扁形動物

低等動物基本介紹

扁形動物在動物進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這類動物開始出現了兩側對稱和中胚層,這對動物體結構和機能的進一步複雜、完善和發展,對動物從水生過渡到陸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與此相關的在扁形動物階段出現了原始的排泄系統和梯式的神經系統等。

低等動物兩側對稱

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兩側對稱的體型,即通過動物體的中央軸,只有一個對稱面(或説切面)將動物體分成左右相等的兩部分,因此兩側對稱也稱為左右對稱。從動物演化上看,這種體型主要是由於動物從水中漂浮生活進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結果。已發展的這種體型對動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凡是兩側對稱的動物,其體可明顯的分出前後、左右、背腹。體背面發展了保護的功能,腹面發展了運動的功能,向前的一端總是首先接觸新的外界條件,促進了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越來越向體前端集中,逐漸出現了頭部,使得動物由不定向運動變為定向運動,使動物的感應更為準確、迅速而有效,使其適應的範圍更廣泛。兩側對稱不僅適於游泳,又適於爬行。從水中爬行才有可能進化到陸地上爬行。因此兩側對稱是動物由水生髮展到陸生的重要條件。

低等動物中胚層

從扁形動物開始,在外胚層和內層胚之間出現了中胚。中胚層的出現,對動物體結構與機能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意義。一方面由於中胚層的形成減輕了內、外胚層的負擔,引起了一系列組織、器官、系統的分化,為動物體結構的進一步複雜完備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使扁形動物達到了器官系統水平。另一方面,由於中胚層的形成,促進了新陳代謝的加強。比如由中胚層形成複雜的肌肉層,增強了運動機能,再加上兩側對稱的體型,使動物有可能在更大的範圍內攝取更多的食物。同時由於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動的能力也加強了。這些無疑促進了新陳代謝機能的加強,由於代謝機能的加強,所產生的代謝廢物也增多了,因此促進了排泄系統的形成。扁形動物開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統——原腎管系。又由於動物運動機能的提高,經常接觸變化多端的外界環境,促進了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進一步發展。扁形動物的神經系統比腔腸動物有了顯著地進步,已開始集中為梯型的神經系統。此外,由中胚層所形成的實質組織有儲存養料和水分的功能,動物可以耐飢餓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抗乾旱,因此,中胚層的形成也是動物由水生進化到陸生的基本條件之一。

低等動物皮膚肌肉囊

由於中胚層的形成而產生了複雜的肌肉構造,環肌、縱肌、斜肌。與外胚層形成的表皮相互緊貼而組成的體壁稱為“皮膚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統除有保護功能外,還強化了運動機能,加上兩側對稱,使動物能夠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攝取食物,更有利於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在皮肌囊之內,為實質組織所充填,體內所有的器官都包埋於其中。

低等動物消化系統

與一般腔腸動物相似,通到體外的開孔既是口又是肛門,僅單咽目渦蟲,如單咽蟲(Haplopharynx)有臨時肛門,故稱為不完善消化系統。除了腸以外沒有廣大的體腔。腸是由內胚層形成的盲管,營寄生生活的種類,消化系統趨於退化(如吸蟲綱)或完全消失(絛蟲綱)。

低等動物排泄系統

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原腎管的排泄系統。它存在於這門動物(除無腸目外)所有類羣。原腎管是由身體兩側外胚層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許多分支的排泄管構成,有排泄孔通體外。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細胞(flame cell)組成盲管。實際焰細胞是由帽細胞和管細胞組成。
帽細胞位於小分支的頂端,蓋在管細胞上,帽細胞生有兩條或多條鞭毛,懸垂在管細胞中央。鞭毛打動,猶如火焰,故名焰細胞。電鏡下,在兩個細胞間或管細胞上有無數小孔,管細胞連到排泄管的小分支上。原腎管的作用,可能是通過焰細胞鞭毛的不斷打動,在管的末端產生負壓,引起實質中的液體經過管細胞上細胞膜的過濾作用,Cl-、K+等離子在管細胞處被重新吸收,產生低滲液體或水分,經過管細胞膜上的無數小孔進入管細胞、排泄管經排泄孔排出體外。原腎管的功能主要是調節體內水分的滲透壓同時也排出一些代謝廢物。一些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廢物是通過體表排出的。

低等動物神經系統

扁形動物的神經系統比腔腸動物有顯著的進步。神經細胞逐漸向前集中,形成“腦”及從“腦”向後分出若干縱神經索在縱神經索之間有橫神經相連。在高等種類,縱神經索減少,只有一對腹神經索發達,其中有橫神經連接如梯形(或稱梯式神經系統)腦與神經索都有神經纖維與身體各部分聯繫。可以説扁形動物出現了原始的中樞神經系統。這種神經系統雖比腔腸動物的網狀神經系統高級,但它又是原始的,因為神經細胞不完全集中於“腦”,也分散在神經索中。

低等動物生殖系統

大多數雌雄同體,由於中胚層的出現,形成了產生雌雄生殖細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導管,如輸卵管、輸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屬腺,如前列腺、卵黃腺等。這樣使生殖細胞能通到體外,行交配和體內受精。
扁形動物營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自由生活的種類(如渦蟲綱)分佈於海水、淡水或潮濕的土壤中,肉食性。寄生生活的種類(如吸蟲綱和絛蟲綱)則寄生於其它動物的體表或體內,攝取該動物的營養。

低等動物棘皮動物

低等動物基本介紹

(Echinodermata)動物界的1門體腔動物。輻射對稱,具獨特的水管系統。體中有與消化道分離的真體腔,體壁有來源於中胚層的內骨骼,幼體兩側對稱,發育經過複雜的變態。口從胚孔的相對端發生,屬後口動物,在無脊椎動物中進化地位很高。包括海星、蛇尾、海膽、海蔘和海百合等。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為海產。現生約5900種,中國已發現500多種。

低等動物形態

外觀差別很大,有星狀、球狀、圓筒狀和花狀。成體五放輻射對稱,由管足排列表現出來。根據管足的有無,身體區分為有管足的輻部或步帶和無管足的間輻部或間步帶。內部器官,包括水管系、神經系、血系和生殖系均為輻射對稱,只有消化道除外。由於輻射對稱,身體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
儘管本門各綱動物體形有很大差別,但其基本構造十分一致。海星和蛇尾類呈星形,上下扁平,體軸很短,口面朝下,管足沿着腕(輻部)作放射狀排列。海膽和海蔘體軸延長,輻部和間輻部結合,體呈球形或圓筒形,管足作子午線排列。海百合口面向上,反口面具長柄或卷枝供附着用。
棘皮動物骨骼很發達,由許多分開的碳酸鈣骨板構成,各板均由一單晶的方解石組成。骨骼外包表皮,皮上一般帶棘。海膽和海星有不同的叉棘。海膽骨骼最為發達,骨板密切癒合成殼。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的腕骨板成椎骨狀。海蔘骨骼最不發達,變為微小的分散骨針或骨片。

低等動物構造

棘皮動物成體體腔主要被消化系和生殖系佔據,但海百合體腔填有結締組織的膜和索。
水管系由體腔的一部分——水腔演變而成。移動、攝食、呼吸和感覺全都要靠它來完成。典型水管系自篩板開始,經過石管,通至圍繞口部的環管和伸至輻部的輻管。輻管上有小分枝分到管足。管足基部有壇囊,末端有吸盤,內充海水,靠肌肉伸縮米移動身體。
神經系、血系和水管系都有一個圍繞食道的環,並從環上向各輻部分出一條主枝。棘皮動物有3種神經系:①口面神經系或稱外神經系,在表皮內或表皮下,包括圍繞食道的神經環與伸入各輻的輻神經,為現代棘皮動物的主要神經,各綱都有,而且多半發達(海百合綱除外)。②下神經系在口神經裏邊,排列與口神經完全相同。③反口面神經系或內神經系在反口麪皮膚下,在海百合類比較發達。血系位於神經系和水管系中間,在海蔘和海膽比較發達。
海星和蛇尾的消化繫有一大囊狀胃,腸直走,不彎曲;海星常有從胃向各腕伸出的一對稱為幽門盲囊的消化腺。其他各綱的消化管多為一長而彎曲的管子,由腸系腹連於體壁。蛇尾和某些海星無肛門,凡是不能消化的東西從口裏吐出。海百合的口和肛門全朝上,許多歪形海膽肛門常在體後部或口面。沒有明顯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變形遊走細胞負責。呼吸系也不發達。海星的皮鰓和海膽的圍口鰓可增加呼吸的能力和麪積。某些海蔘有特殊的呼吸器官,稱呼吸樹。
棘皮動物多為雌雄異體,雌雄在外形上常無區別。生殖細胞釋放到海水中受精。幼體在初發生時形狀相同、均有纖毛環、消化道分為3部分,以後則隨綱而異,發育成4種不同類型的幼體:耳狀幼體(海蔘)、羽腕幼體(海星)、蛇尾幼體和海膽幼體。海百合類幼體呈桶形,稱為樽形幼體,與浮游的紐鰓類的海樽十分相似。

低等動物生態習性

棘皮動物是重要的底棲動物,分佈世界各海洋。垂直分佈範圍很廣,從潮間帶到萬米深的海溝。它們多為狹鹽性動物,在半鹹水或低鹽海水中少見或偶見。體外無特殊的覆蓋層,但具有特別的水管系。身體所含水分可以隨外界鹽度的高低而自由滲透。棘皮動物對水質污染很敏感,在被污染了的海水中很少見到它們。再生力一般很強,如果腕、盤或其他外部器官發生損傷或斷落,都能再生。某些種類常有自切現象。少數種類可行無性裂體繁殖。
棲息環境因種類而異。它們匍匐於海底或鑽到泥沙底內生活。少數海膽並能鑽石。海百合類營固着或暫時固着生活。少數海蔘行浮游生活。自由生活的種類能夠緩慢移動。攝食方式多樣,有的為吞食性,有的為濾食性,有的為肉食性。
除板蛇尾外,棘皮動物沒有寄生的種類。吸口蟲類是專門寄生於海百合類的特殊多毛類。少數螺類寄生於棘皮動物,有的為外寄生,有的為內寄生。甲殼類與棘皮動物營寄生或共生的都有。隱魚是著名的寄生在海蔘泄殖腔內的動物。寄生於棘皮動物體內的還有纖毛蟲、扁蟲和圓蟲。

低等動物分類

棘皮動物具有發達的體腔和三胚層和來源於中胚層的內骨骼,比腔腸動物進步得多。棘皮動物成體的輻射對稱是由於兩側對稱的祖先過着固着生活而再獲得的次生性狀。一些比較原始的性狀仍然存在,例如沒有頭和高級神經中樞,感覺器官比較原始,沒有心臟,血管是竇系,呼吸器官比較低級,營養物質的輸送和廢物的排除均靠原始的阿米巴細胞進行等。
在現存動物中,尚未發現與棘皮動物有直接聯繫的類羣。巴瑟(1900)認為棘皮動物的想象祖先是兩側對稱、身體柔軟、自由生活的對稱幼體;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這個定義下的動物.
其共同特徵是:六足,無骨骼,身體靠體表的硬殼支撐,分為卵、幼蟲和成蟲三個生長階段,身體為多節壯。

低等動物行為

低等動物做出行為時,它並不是簡單地受到了外力的推拉;但是如果它主動地去抵制這種推拉的力,那麼,這就是行為。低等動物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對某種感官印象的反應,如聲音、觸摸或光線等等。一些機械論者武斷地規定所有的運動都是對某種類似印象的迴應,他們稱之為“刺激反射活動”;在很多情況下,運動並不能夠追溯到某個外在的印象,他們就假設存在某種內在的刺激,即來自身體內部感覺神經的印象,從而將這種明顯的例外也納入他們的“法則”規範之下。現在還不能斷言這種假設是否擁有堅實的基礎。即便它是正確的,一個具體的行為都是由“刺激”所發動。行為連續運動即行為鏈就會獨立於激發刺激而連續地進行下去。一個突發聲音,比如一個小樹枝折斷發出的脆響可能會使得兔子跑回它的洞穴,使得鳥兒成羣結隊地飛走,或者讓一頭警覺的小鹿驚恐地來回張望;而從帽鈎上拿下我的帽子,或説出一個單詞則有可能激發起我的狗強烈並持續地興奮躍動,這種激動表現將會持續很長時間,並能夠反覆若干次 [2] 

低等動物低等動物之最

1.世界上最大的水母—北極霞水母:生活在大西洋和北冰洋裏的北極霞水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母。它們的身體像紅褐色或黃色的降落傘,傘蓋直徑可達2.5米,傘蓋邊緣伸出8組共1200只觸手,每組觸手伸長後可達40多米。
2.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蝸牛蝸牛俗名“山田螺”:腹足類軟體動物,通常有兩對觸角,一對較長,一對較短。蝸牛能吃堅硬的食物,因為它們的口腔裏有135排整齊的角質牙齒,每排105顆,總共有14175顆牙齒,稱得上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了。
3.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捕鳥蛛捕鳥蛛:生活在南美洲,它們在樹林中織網,以那些自投羅網的鳥類為食。捕鳥蛛一般有巴掌那麼大,體表多毛,有8隻眼,全部長在背甲的前部。有的捕鳥蛛也會捕食一些其他小型脊椎動物,如青蛙或老鼠 [3] 
參考資料
  • 1.    龔勳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天地出版社,2016.06,第40頁
  • 2.    (美)威廉·麥獨孤著;查抒佚,蔣柯譯,心理學大綱,商務印書館,2015.07,第49頁
  • 3.    龔勳主編,中國學生成長必讀書 世界之最,汕頭大學出版社,2012.01,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