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低(拼音:dī)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説文解字》所收小篆,字形以“人”表義,“氐(dī)”表聲。“低”本義是下,特指低頭,引申為向下,又特指下垂,另外,又引申為從下到上的距離短,及在一般標準或程度之下。 [1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WQAY [3] 
倉    頡
OHPM [3] 
鄭    碼
NRS [3] 
筆    順
撇、豎、撇、豎提、橫、斜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781) [3] 
平水韻
上平聲·八齊 [2] 
總筆畫
7(部首2,部首外5)
四角碼
2224₀
統一碼
4F4E [3] 
筆順編號
3235154
結    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ㄉㄧ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異體字
仾、𠇓、𠍪、𢘢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低”在小篆中寫作圖1,左部為“人”字,右部為“”(dǐ)字。楷書承自篆文,曲筆變作直筆,下端橫筆與上端分離,變為一點。
説文解字》認為,低字是形聲兼會意字。字形由“人”“氐”二字會意,同時“氐”也有表音的作用。但是許慎沒有解釋“人”和“氐”是如何會意的。分析“氐”的古文字形(圖A),其字形像種子萌發長根的樣子;根向土地深扎趨向的主要方向是下方,由此產生“向下”的方向義(存在爭議,一説是像人提起重物的樣子;物在地上,地是底層)。清代徐灝《説文解字注箋·氐部》:“氐在下,故引申為高低之偁。” [10-11]  “低”從“人”,其本義當與人有關,指“俯下、垂下(頭、身等)”,動詞。高低的低是低頭的低的引申。 [12] 
“低”與“高”相對,位置居於某一標準高度之下稱為“低”。事物的數量、質量、程度或水平在一般標準以下,也稱為“低”或“低下”。宋代蘇軾《香橙徑》:“金橙縱復里人知,不覺鱸魚價自低。”這一類的詞語還有:低能、低劣、低下、低貨、低賤等等。
事物的發展總是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自低向高的演進過程。處於初級階段,就是“低”,如低年級、低等動物。這個意義上的“低”並不含有貶義,它是事物發展鏈條中階段性的產物,沒有這樣的“低”作鋪墊,事物就不能朝更高的階段發展。因此,這樣的“低”沒有卑微,不含貶義。
從聲音的角度觀察,低的聲音往往也是細的、小的,音高不高的。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是發音體振動緩慢而頻率低的音。低音適合於表現低迴纏綿、深沉悽切的情感,或表達輕柔舒緩。如元薩都剌《遊西湖》詩之六:“水面夜深銀燭小,越娘低唱月生眉。” [13]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從下向上距離小;離地面近(與“高”相對)
low
唐·白居易《和劉郎中學士〈題集賢閣〉》詩:“傍聞大內笙歌近,下視諸司屋舍低。”
老舍《龍鬚溝》第一幕:“南邊中間是這個小雜院的大門,又低又窄。”
低處;低空
表示在一般標準或平均程度之下
(與“高”相對)
用於比例、數量或價值
宋·蘇軾《金橙徑》詩:“金橙縱復里人知,不見鱸魚價自低。”
丁玲《韋護》第一章七:“她説她想到北京進女師大去,那裏學費低。”
低廉;低價
用於興趣、情緒等
low
低落
用於聲音
low
唐·司空圖《歌者》詩之二:“玉樹花飄鳳失棲,一聲初壓管絃低。”
茅盾《色盲》一:“趙女士的聲音很低,象是對自己説。”
低聲細語
用於才能見識等

老舍《四世同堂》十:“雖然我是個老孃們,我的見識可不比你們男人低!”

用於物品的質量
inferior
《儒林外史》第六回:“老爹給了他二錢四分低銀子,又還扣了他二分戥頭。”
等級在下的(與“高”相對)
唐·李白《登黃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詩:“空手無壯士,窮居使人低。”
清·孔尚任《桃花扇·眠香》:“醜接錢再數,換低錢。”
《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六老爺在腰裏摸出一封低銀子,稱稱五錢六分重。”
低級;低賤;低等;低能
動詞
向下;向下垂
droop;
hang down
漢·王逸《九思·怨上》:“大火兮西睨,攝提兮運低。”原注:“大火西流,攝提運下。”
茅盾《右第二章》一:“李先生低下頭去,把一隻手掌在大腿上一來一回的摩擦。”
低身;低頭不語
停留

戰國·宋玉《招魂》:“軒輬既低,步騎羅些。”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都兮切(dī)
下也。從人氐,氐亦聲。 [4] 

廣韻

都奚切,平齊端 ‖ 氐聲脂1部(dī)
低,低昂也。俛也。垂也。都奚切。俗作仾。二十三。
【校釋】二十三:原訛作“二十二”。 [9]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低
(dī)《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底平聲。高之反也,俛也,垂也。《史記·孔子世家贊》低迴,留之不能去。
又《談藪》:王元景大醉,楊彥遵曰:何太低昂。荅曰:黍熟頭低,麥熟頭昂,黍麥俱有,所以低昂。
又作氐。《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卬給。又:其賈氐賤減平。俱同低。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寫法】“亻”窄“氐”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氐”略高。“亻”,兩筆相接於橫中線上方。“氐”,㇙(豎提)在豎中線左側;橫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略向上斜;㇂(斜鈎)從撇筆中點斜向右下格鈎出。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iər
王力系統
t
iei
周法高系統
t
er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
iei
王力系統

t
iei
董同龢系統

t
iɛi
周法高系統

t
iɛi
李方桂系統

t
iei
陳新雄系統

t
iei
(參考資料: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二齊

開口呼
全清
都奚切
tiɛi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二齊

開口呼
全清
都黎切
tɛi
禮部韻略


平聲





都黎切

增韻


平聲





都黎切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都離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三齊


全清
都黎切
ti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威偉畏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ɿ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i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i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e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i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a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ɐ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tɐ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e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e
33
陽去
俗讀,為“下”訓讀,胡雅切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e
35
陽上
俗讀,為“下”訓讀,胡雅切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i
44
陰平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44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i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國家政務服務平台.2013-08-19[引用日期2021-02-16]
  • 2.    平水韻 八齊 低  .平水韻[引用日期2021-02-16]
  • 3.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16]
  • 4.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23
  • 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16
  • 6.    低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2-17]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7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70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87
  • 10.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05
  • 11.    閻然. 淺析“氐”聲詞族[J]. 西安航空學院學報, 2021, 第39卷(2):76-80.
  • 12.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多功能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2:144-145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63-564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65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7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