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伸筋藤

(防己科青牛膽屬植物)

鎖定
伸筋藤是防己科青牛膽屬落葉本質藤木植物。老莖灰褐色,有顯著凸出的皮孔,嫩莖被短柔毛;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紙質,卵圓形至心形,先端急尖基部耳垂狀,表面綠色,背面淺綠色;總狀花序腋生。核果橢圓形呈鮮紅色,腹面平坦,背面除凸出的稜脊外,具小疣突起; [2]  花期3-4月;果期7-8月。 [3]  別名“寬筋藤”,“寬筋藤”一名始載於《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 [4] 
伸筋藤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地,台灣目前見得到的應是由泰國引進的。國外分佈於斯里蘭卡、印度和中南半島北部等地。喜温暖濕潤的環境,忌乾旱,生長適宜温度為30℃。一般土壤均能種植。多野生於疏林下、河旁或灌木叢中。繁殖方法多以扦插為主。 [5] 
伸筋藤以莖入藥, [2]  味微苦,性涼,歸肝經,有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等症;可煎湯內服,亦可鮮品搗敷外用。 [6] 
中文名
伸筋藤
別    名
春根藤
穿根藤
椿根藤
鐵骨春根
川筋藤 展開
別名
春根藤
穿根藤
椿根藤
鐵骨春根
川筋藤
春根藤仔
香藤仔等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毛茛目
防己科
青牛膽屬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青牛膽族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湖南等地
來    源
中華青牛膽的莖

伸筋藤植物學史

別名“寬筋藤”,“寬筋藤”一名始載於《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 [4] 

伸筋藤形態特徵

伸筋藤
伸筋藤(9張)
伸筋藤是防己科青牛膽屬落葉本質藤木植物,長可達20米以上;枝稍肉質,嫩枝綠色,有條紋,被柔毛,老枝肥壯,具褐色、膜質、通常無毛的表皮,皮孔凸起,通常4裂,較少2或6裂。葉紙質,闊卵狀近圓形,很少闊卵形,長7-14釐米,寬5-13釐米,頂端驟尖,基部深心形至淺心形,彎缺有時很寬,後裂片通常圓,全緣,兩面被短柔毛,背面甚密;掌狀脈5條,最外側的一對近基部二叉分枝,在背面微凸起;葉柄被短柔毛,長6-13釐米。總狀花序先葉抽出,雄花序長1-4釐米或更長,單生或有時幾個簇生,雄花:萼片6,排成2輪,外輪小,長圓形或近橢圓形,長1-1.5毫米,內輪闊卵形,長達5毫米,寬約3毫米;花瓣6,近菱形,爪長約1毫米,瓣片長約2毫米;雄蕊6,花絲長約4毫米;雌花序單生,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同;心皮3。核果紅色,近球形,果核半卵球形,長達10毫米,背面有稜脊和許多小疣狀凸起。花期4月,果期5-6月。核果橢圓形呈鮮紅色,腹面平坦,背面除凸出的稜脊外,具小疣突起。

伸筋藤產地生境

伸筋藤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地,台灣目前見得到的應是由泰國引進的。國外分佈於斯里蘭卡、印度和中南半島北部等地。喜温暖濕潤的環境,忌乾旱,生長適宜温度為30℃。一般土壤均能種植。多野生於疏林下、河旁或灌木叢中。 [5] 

伸筋藤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多以扦插為主。 [5] 

伸筋藤主要價值

莖藤為常用中草藥,有舒筋活絡的功效,通稱寬筋藤。
伸筋藤以莖入藥, [2]  味微苦,性涼,歸肝經,有祛風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等症;可煎湯內服,亦可鮮品搗敷外用。 [6] 
性味與歸經:味微甘、澀,性温,無毒。
伸筋藤植物形態-中華青牛膽
其它配方功效
治風濕關節炎痠痛:伸筋藤30克,與豬腳共煮,衝酒飲湯吃肉。
治手關節痠痛:伸筋藤30克,觀音串15克,同瘦豬肉共煮,衝酒飲湯吃肉。
治腰部痠痛:伸筋藤、釘地根各30克,水煎,衝酒少量服。
治腰足痠痛:伸筋藤、釘地根各30克,水煎,衝酒少量服。
治腰部扭傷:伸筋藤30克,接骨消15克,水煎,衝酒服。
治風濕四肢痠痛:伸筋藤30克,煮豬腳節,或煮豬骨飲湯吃肉。
本品內服常用量藤、葉或根生品30-60克,幹品15-30克。(注:伸筋藤有大號伸筋藤和小號春根藤之區分,但其功用在致相同。) [1] 
主意事項
孕婦及產後忌服。食物相剋蛇蜕磁石及酒。
食療作用
伸筋藤味微苦,性涼;具有舒筋活絡,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風濕筋骨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內服祛風化濕、活血通絡、舒筋壯骨、入肝腎經。主治關節痛、風濕四肢痛、腰痛、足根痠痛等。可煎湯內服,亦可鮮品搗敷外用。
參考資料
  • 1.    伸筋藤的成分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3-17]
  • 2.    梧州市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衞生組編,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第816頁
  • 3.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 上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06,第1139頁
  • 4.    陳蔚文主編,嶺南中醫藥文庫 嶺南本草 5,廣東科技出版社,2015.07,第159頁
  • 5.    陳蔚文主編,嶺南中醫藥文庫 嶺南本草 5,廣東科技出版社,2015.07,第161頁
  • 6.    陳蔚文主編,嶺南中醫藥文庫 嶺南本草 5,廣東科技出版社,2015.07,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