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伸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讀作shēn。據已有古文字資料,該字最古形體為收錄於《説文解字》的篆文。 [2] 本義是指人數在時間和空間上延展、擴張,引申為任何事物的延展、擴張。 [3] 
基本信息欄主要資料: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shēn
部    首
五    筆
wjhh
倉    頡
olwl
鄭    碼
nkic
字    級
一級字(0775) [1] 
平水韻
上平十一真 [4] 
簡體部首
注音字母
ㄕㄣ
筆順編號
3225112
異體字
搷、敒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7
統一碼
基本區 U+4F38
四角號碼
25206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 字源演變流程圖 [2]
伸,形聲字。左邊是一個側立行走的人形;右邊“申”為一中豎加“臼”形,“臼”形到了漢代就訛連成“日”,最終右邊發展成為楷書中的“申”字。“伸”字字形採用“亻”(人)作形旁,表示與人的行為、動作相關;採用“申”作聲旁,意為舒展,後變化為現代的楷書“伸”。 [13-16] 
“伸”的本義是伸開,挺直。“伸開” 是個具體動作,所伸之物或為人的肢體,如手、腳、腰、腿、脖,或為其他事物如金屬鈎等。“伸”由伸展肢體之義引申為延長、延伸;又引申為擴展,觸類旁通;同“申”,指申訴、陳述;還用來形容闡明心跡、表白心聲。 [13-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ēn
動詞
伸直;伸展
stretch;extend
《荀子·樂論》:執其干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
《淮南子·主術》:楚之力,制鉻伸鈎,索鐵歙金。
《列子·湯問》:鈎不伸,竿不攜。
伸長
引申;伸張

《易·繁辭上》:(八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戰國策·秦策四》: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
陳亮《與應仲實》:斯道之伸,此其權與。

申理;洗雪(冤屈)
wipe out a disgrace;right a wrong
廣雅·釋詁二》:伸,理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視聽》:怨聲不得聞,則枉者不得伸。
伸冤,
伸白
陳述;表白
state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不有佳詠,何伸雅懷。
杜甫《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西遊記》第八回:大眾感激,各獻詩伸謝。
伸訴,伸覆


萬姓統譜·真韻》:伸,宋伸意,莆田人,政和進士。

參考資料: [5-6] 

古典釋義

説文解字

屈伸。從人,申聲。失人切。 [7] 

説文解字注

屈伸。屈者,無尾也,伸之反也。屈伸,謠俗共知之語,故以為訓。屈亦作詘,所謂隨體詰詘也。伸,古經傳皆作信。周易:詘信感而利生焉。又尺蠖之詘,以求信也。又引而信之。韋昭漢書音義雲:信,古伸字。謂古文假借字。許書最目曰:近而申之,以究萬原。古文申作信。又虫部:尺蠖,屈申蟲也。太平御覽引作曲信蟲。 [8] 
從人,申聲。疑此字不古。古但作詘信,或用申為之,本無伸字。以屈伸訓伸篆,亦非説解之體。宋毛晃曰:古惟申字,後加立人以別之。失人切,十二部。 [8] 

康熙字典

《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𠀤音身。舒也,理也。《易·繫辭》:引而伸之。  [9] 
又屈者使直也。《莊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 [9]   
又欠伸。《禮·曲禮》: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暮。侍坐者請出矣。疏:志疲則欠,體疲則伸。 [9] 
又《集韻》:通作信。詳信字注。 [9]   
又姓。毛氏曰:古惟申字,後加人以別之。 [9] 
古籍釋義影印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伸”字形對比 “伸”字形對比 [5]

書寫演示

“伸”書寫演示 “伸”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失人切
ɕjen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升人切
ɕien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斯人切
sien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痴鄰切
ȶʰien
韻略


平聲





升人切

增韻


平聲





升人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全清

ʂ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升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升人切
ʃiən
分韻撮要

陰平







參考資料: [10]  [12]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ɕ
i̯ĕn
先秦
王力系統
ɕ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ɕ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tʰ
ji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th
jin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ə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ə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ə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ɕ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ɕ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ɕ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ɕ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ś
j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ʃ
ǐen
參考資料: [11-12]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國務院[引用日期2021-10-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遼寧: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13
  • 3.    《畫説漢字》編輯部編著.圖解《説文解字》 畫説漢字 小學版 一-二年級[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5.10:185
  • 4.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10-08]
  • 5.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08]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04:166
  • 7.    (清)王筠著;沈薇薇,邵長霞,蕭義等編.文字蒙求 外一種[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10:430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1267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6:21-22
  • 10.    伸的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10]
  • 11.    伸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10]
  • 12.    伸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10-10]
  • 13.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6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31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553
  • 15.    韓步璋著.甲骨文常用字釋解[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2.11:20
  • 16.    陳政著.字源談趣 第2集[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10:28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