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休神星

鎖定
休神星 (安地歐普,英語發音:/ænˈtaɪ.əpiː/ an-ty-ə-pee) 是一顆司理星族聯星小行星,於1866年10月1日被卡爾·特奧多爾·羅伯特·路德發現,而在2000年發現它實際上包括兩顆幾乎同樣大小互繞着的小行星,平均直徑大約是88公里和84公里,這兩顆都在500大小行星的名單上。
中文名
休神星
外文名
Antiope
別    名
安地歐普
分    類
小行星
發現者
Robert Luther
發現時間
1866年10月1日
質    量
8.3×1017公斤 [1] 
平均密度
1.25 ± 0.05 g/cm³ (each) [1] 
直    徑
約110±16公里
逃逸速度
variable; ~ 35−40 m/s
反照率
0.060
絕對星等
8.27 (together)9.02 (each component)
自轉週期
0.687 日 (16.50 小時) [2] 
半長軸
471.19 Gm3.1550 AU
離心率
0.15670
平近點角
304.12 度
軌道傾角
2.2195 度
升交點經度
70.21 度
小行星分類
主帶小行星(司理星族)
近日點
398.02 Gm2.6606 AU
遠日點
545.94 Gm3.6494 AU
平均軌道速度
16.66公里/秒
軌道週期
2046.9 d(5.60 yr)

目錄

休神星命名

休神星名字前面的數字表示這是第90顆被發現的小行星。它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但是仍在爭議這是來自亞馬遜的安地歐普,還是安費恩和宙斯的母親安地歐普。

休神星特徵

安地歐普的軌道小行星帶核心區域外側1/3處,並且是司理星族的成員。與這一區域的小行星一樣,它是暗淡的C-型光譜小行星,顯示它是以質為主要組成分的小行星。低密度(1.3±0.2 g/cm³) 的成分 (見下文) 表明它是重大的多孔結構(>30%),顯示是礫石堆結構的小行星,可能是以前的小行星碰撞後的碎片累積而成的 (可能是形成司理星族的)。
成員之一似乎有個68公里的碗狀撞擊坑,可能是將原始的休神星撞擊成近似相等兩顆的一次猛烈撞擊造成的結果。 [3]  經過計算,衝擊者的直徑應該超過17公里。 [4]  但使用凱克II望遠鏡也不能解析出這個坑穴,所以使用30米級的望遠鏡或太空天文台將能確認其是否真實。
在1980年6月11日,觀測到休神星的掩星現象,並提出了觀測報告。
物理特徵
每個個體都有約110±16公里的直徑,但相距僅有170公里,這意味着兩者之間的空隙只有60±16公里。另外,使用ESO-VLT的自適應光學研究光度的變化,指出繞着質心的公轉週期約為16.5小時。利用刻卜勒的行星運動第三定律可以推導出組成的質量和密度,而結論是應該是低密度(0.6±0.2 g/cm3)的多孔隙物體(>60%),屬於C型小行星,也就是説在顏色上是黑暗的,而組成的成分主要是

休神星雙小行星

休神星最顯著的特點是包含兩個大小几乎相等的成員(在質量上的差異小於2.5% [5]  ),使它成為真正的小行星聯星。 [6]  它的聯星本質是2000年8月10日一羣在毛納基山使用凱克望遠鏡自適應光學系統的日本天文學家發現的。 [7]  這"伴星"被標示為S/2000 (90) 1。在這之前,IRAS曾經建議這顆小行星的直徑有120公里。
每個成員的直徑是86±1 公里,兩者中心僅相距171公里,這意味着,這兩顆伴星之間分離的間隙與個別的值徑相當。這兩顆天體繞着在它們之間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轉着,離心率低於0.006,軌道週期大約是16.5小時。每隔幾年,從地球會觀察到這兩顆小行星有一段時期會互相遮蔽。 [2]  依據約翰內斯·開普勒第三定律,可以從軌道週期和大小推導出這些成員的質量和密度。
這兩個成員共有的軌道軸線指向接近黃道座標(β, λ) = (200°, 38°),但有着2度的不確定, [1]  與這個系統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傾斜約63 °。
使用自適應光學在8-10米級望遠鏡和共同事件的光電光度計曲線完整的觀察了幾個月,提供和補充了一些其它的輸入量,推導出完整的一套物理參數 (成員的形狀、表面散射、體機密度、和內部屬性)。形狀的模型考慮到成員輕微的非球型,大小比率為0.95 (平均的半徑是42.9公里),和展示出均質旋轉物體的平衡性。比較了2003年掠掩事件的光度曲線,認為成員真實的形狀與洛希平衡的圖型相距不遠 (大約超過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