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牛山脈

鎖定
伏牛山脈,秦嶺東段支脈, [6]  位於河南省西部,西北—東南走向,長200餘千米,寬約40—70千米,面積約為5.6萬平方千米。 [1]  [12]  西段主峯為老君山,東段主峯為石人山,最高峯為雞角尖,海拔2212.5米。 [13-14]  [16-17] 
伏牛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為低山丘陵。 [1]  伏牛山因山體高差懸殊,在季風氣候的條件下,熱量分佈差異顯著。北坡屬暖温帶,南坡屬亞熱帶。伏牛山脈植物資源豐富,是河南省植物多樣性的分佈和發育中心。 [12] 
伏牛山脈構成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是中國北亞熱帶和暖温帶的氣候分區線,是中國動物區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也是華北、華中、西南植物的鑲嵌地帶。 [1]  [12] 
中文名
伏牛山脈
所屬山系
秦嶺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部
走    向
西北—東南
長    度
200 km
寬    度
40 至 70 km
主    峯
老君山(西段);石人山(東段)
海    拔
2212.5 m
面    積
56000 km²
最高峯
雞角尖

伏牛山脈形成演變

伏牛山地區近30億年的地殼演化歷史,可分成古元古代(秦嶺羣、陡嶺羣)、中新元古代(峽河巖羣、寬坪巖羣和耀嶺巖羣)、下古生界(二郎坪羣)及顯生宙四大階段或巨旋迴,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地質事件組合,特別是地殼運動的多幕性,留下了多期變形的構造特徵,構造各自的形變歷史序列。 [11] 
距今約25億—10億年間的全球性超大陸事件在這裏發生。
距今4億年前後的古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在這裏俯衝、碰撞。
距今2.4億年左右的大陸造山運動使之成為“世界屋脊”。
距今1.4億年的山鏈伸展運動造就了地球曾經的霸主——恐龍的樂園。
距今23.3百萬年以來發生的新構造運動使伏牛山與秦嶺造山帶一起再度隆升,造山運動形成的伏牛山構造花崗岩帶暴露地表。 [7] 

伏牛山脈位置境域

伏牛山脈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位於河南省西部,西北—東南走向,長200餘千米,寬約40—70千米,面積約為5.6萬平方千米。它構成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是中國北亞熱帶和暖温帶的氣候分區線,是中國動物區劃古北界和東洋界的分界線,也是華北、華中、西南植物的鑲嵌地帶。 [1]  [12] 
伏牛山脈位於東經110°30′—113°05′,北緯32°45′—34°00′, [12]  北面與熊耳山脈外方山脈交匯,其間無明顯界限;南面與南陽盆地相接。山地向東延伸到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約30千米,寬約8—15千米,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溝通華北平原和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1] 
伏牛山脈西北段大致位於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西北。是省內中山大面積集中分佈地區之一。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一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於欒川以南的部分,當地稱之為老界嶺,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餘千米,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
伏牛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鎮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平縣城以北,長達70餘千米,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 [1] 

伏牛山脈地理環境

伏牛山脈地質

伏牛山脈主要是花崗岩山地,西北段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兩側為古老的變質岩層,局部地方有石灰岩出露,東南段主要由花崗岩組成。 [1] 

伏牛山脈地貌

伏牛山脈
伏牛山脈(18張)
伏牛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為低山丘陵。
伏牛山脈西北段主脊地帶,多懸崖峭璧和奇峯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也有2000米以上的高峯,峯頂初夏常見風雪,被稱為省屋瓴。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形,下部為凸形。發源于山脈兩側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並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具有明顯的峯高谷深的特徵。區內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春化雪時,易出現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蹟,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盤,古冰斗形態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幔山頂北側,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幹,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佈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生。 [1] 
伏牛山脈東南段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佈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一40°。淺低山連片分佈於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分佈,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化殘積層較厚。
伏牛南支山脈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峯海拔均在1100—1900米。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佈於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佈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佈於後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佈於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佈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連續成片分佈,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內丘陵組成巖性較複雜,丘陵地貌形態也複雜多樣。
區內的河谷平原,有白河流經馬市坪、南召盆地的寬谷河段平原,由1—2級堆積階地構成,一般寬2000—4000米,很大部分被鴨河口水庫蓄水淹沒;湍河流經夏館、七里坪盆地,河谷展寬,兩則發育有2級堆積階地,形成河谷平原,一般寬2000—3000米。此外,西峽的袁店至丹水,內鄉的赤眉到楊店,方城的袁店到柳河和坡底的沿河地帶,也分佈有較寬的河谷平原。 [1] 

伏牛山脈氣候

伏牛山是中國南北自然過渡地帶的典型地段,因山體高差懸殊,在季風氣候的條件下,熱量分佈差異顯著。北坡大於10℃的年積温為3750一4068℃,屬暖温帶,南坡大於10℃的年積温為4815一4907℃,屬亞熱帶。 [12] 

伏牛山脈植被

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向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的過渡區,伏牛山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8%,是北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天然闊葉林保存較完整的地段。
南坡植被自下而上有落葉闊葉林(海拔800—1800米),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1800—2000米),針葉林(海拔2000—2250米),灌叢草甸(海拔2250米以上);北坡植被的垂直分佈為落葉闊葉林(海拔750—1700米),針葉與落葉闊葉林(海拔1700—1900米),針葉林(海拔1900—2200米),灌叢草甸(海拔2200米以上)。 [12] 

伏牛山脈山脈關係

伏牛山脈主要山脈

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峯: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幔、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 [1] 
嵩山在河南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山(1512米)組成。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稱外方,現為五嶽之中嶽。 [15] 

伏牛山脈所屬山脈

伏牛山脈是秦嶺東段支脈, [6]  秦嶺西起甘肅臨洮,中貫陝西省南部,東抵河南魯山,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寬約300千米,主峯太白山海拔3771.2米。 [2] 

伏牛山脈主要山峯

老君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東3千米處,是伏牛山西段的主峯,海拔2217米,原名景室山。後因西周朝“守藏室史”李耳到此歸隱修煉,並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而被唐太宗易名為“老君山”,沿襲至今。 [14]  [17]  [19] 
石人山,因主峯之巔有一尊形似人體的巨石高聳入雲而得名。石人山是伏牛山東段主峯之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陲,海拔2153米。 [13] 
雞角尖(犄角尖 [18]  ),狀如雞頭而有角,海拔2212.5米,為伏牛山最高峯。 [16] 
其他山峯如:龍池幔海拔2129米,松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概海拔1782.3米,大謾海拔1721米等。 [1] 

伏牛山脈自然資源

據考證,《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藥材,伏牛山就有1500多種,在這裏生長有300多種名貴藥材,800多種藥用植物和民間其他藥用植物數百種等。伏牛山區維管束植物有175科、892屬、2879種(包括10亞種、206變種、12變型)。其中,蕨類植物25科、73屬、202種;裸子植物6科、15屬、28種;被子植物144科、804屬、2649種。佔河南省植物總種數的76.9%,是河南省維管植物最豐富的地區,彙集了全省蕨類植物98%以上的種,裸子植物近40%的種和被子植物70%以上的種,是河南省植物多樣性的分佈和發育中心。就全國來説,也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蕨類植物佔全國的近8%,裸子植物近15%,被子植物近11%。 [12] 

伏牛山脈歷史文化

伏牛山脈名稱來歷

由於山體形如卧牛,故稱伏牛山。 [1] 

伏牛山脈文物古蹟

名稱
介紹
武侯祠
武侯祠又名“諸葛廬”,位於南陽市區西南部的卧龍崗上,武侯祠。明清時武侯祠屢有修葺,規模恢宏。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結構建築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張衡墓
張衡墓位於南陽市卧龍區石橋鎮小石橋村西北隅。墓北200米處為平子讀書枱故址,西臨鄭南西線公路,鄂城寺塔峙立其東。墳墓為黃土堆成,墓8米,周長79米,佔地5000平方米。墓前立有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於1956年10月的撰文碑刻。1988年,被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醫聖祠
醫聖祠座北朝南,佔地約17畝,其始建年代無確考,後經明、清多次擴建。現大門為仿漢建築,大門正止方鑲嵌郭沫若題寫的“醫聖祠”三個大字,筆法蒼勁。步入大門迎面是巨幅大理石照壁,長寬各3.5米。之後是東西廊房,各長約百米,東為介紹張仲景一生學醫求教、行醫療疾的仿漢畫石刻百餘幅。西為醫聖林,介紹我國上溯至神農、黃帝,近到明、清的名醫石刻畫像113幅。過長廊是山門,山門後面即是張仲景陵墓,陵墓前有順治十三年南陽府丞張三異所立石碑,上刻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墓前建有拜殿,後為墓亭,各種拜謁祭祀活動均在此進行。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伏牛山脈保護研究

伏牛山脈價值意義

複合型大陸造山帶的典型性
秦嶺造山帶是世界範圍內典型的複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中國大陸形成和全球地殼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構造發展史和複雜的組成和結構,非為已有造山帶模式所能完全概括,是促進國際地學領域大陸動力學學科發展關鍵區段。
花崗岩地貌類型的完整性
伏牛山花崗岩地貌景觀表現出與造山運動的親緣關係和構造發展階段的專屬性,尤其是以強力侵位花崗岩的“箭簇峯”“鋸齒嶺”地貌、陸內花崗岩的“巖盤山”地貌、俯衝型花崗岩的“五行山”景觀、碰撞型花崗岩的“摞摞石”景觀、殼幔混合型花崗岩的“石柱林峯”景觀等,體現了伏牛山花崗岩地貌類型的系統完整性和獨特性。
岩溶洞穴景觀補充性
以構造“塑性流變”圖形為主體的岩溶洞穴景觀是“喀斯特”地貌的新類型,代表了大陸造山帶獨特的地質貌,體現了伏牛山岩溶地貌景觀的異質性。
河流侵蝕地貌類型景觀的系統性
在一個面積不到5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先成河與後置河交織、河源湖與準平原伴生、瀑布九級疊掛、河湖與甌穴毗鄰,代表了大陸造山帶的運動節律,展示了伏牛山河流地貌類型的系統性。
晚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羣的稀有性
晚白堊系紅星層盆地中埋藏着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其分佈之廣、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善、類型之多樣,堪稱世界之巔,伏牛山獨有的西峽長圓柱狀蛋和戈壁稜柱蛋化石,是世界上罕見的古生物地質遺蹟奇觀和自然歷史寶庫中的珍品。 [5] 

伏牛山脈生態保護

2006年,南陽市國土資源局聯合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單位,在內鄉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和南陽恐龍蛋化石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整合伏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寶天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旅遊資源,以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名義申請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並獲得成功。現已建成寶天曼、老界嶺、黃花曼、真武頂、恐龍遺蹟園等五大地質旅遊及生態旅遊區,西坪、二郎坪、喬端等三大科學考查區和鸛河、湍河等地質考查線路,規劃建設面積1340.93平方千米。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