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鎖定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俄語: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Немцев Приволжский、 德語:Autonome Sozialistische Sowjet-Republik der Wolga-Deutschen)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是前蘇聯境內曾經存在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4年1月6日,面積28212平方公里,人口558900人、首府是恩格斯城
中文名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外文名
The autonomous socialist soviet republic of the Volga German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恩格斯城
主要城市
恩格斯城
國慶日
1924年1月6日
官方語言
俄羅斯語,德語
貨    幣
盧布
時    區
UTC+3.0
政治體制
蘇維埃制
人口數量
55.89 萬
人口密度
21 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俄羅斯人哈薩克人烏克蘭人
主要宗教
東正教
國土面積
28212 km²
道路通行
靠右行駛
撤銷日期
1941年8月28日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歷史背景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俄語: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Немцев Приволжский 德語:Autonome Sozialistische Sowjet-Republik der Wolga-Deutschen)是前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境內曾經存在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俄語:Автоном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伏爾加德意志人是德意志移民的後裔,18世紀下半葉首批德意志人移居俄國這與當時德國血統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有直接關係的,往後不斷有德意志移民前來集中居住在伏爾加河流域地區。
1918年根據蘇聯政府在10月29日所頒佈的法令,其首都被設為原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即現今俄羅斯聯邦)境內的波克羅夫斯克市。
1931年波克羅夫斯克市被改建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恩格斯城市的伏爾加河港口,其名“波克羅夫斯克”也從此不復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蘇聯政府宣佈所有德國人都是蘇聯的敵人,導致生活在伏爾加河附近的德意志人開始陸續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1941年8月28日約瑟夫·斯大林發佈正式法令,廢除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並驅逐當地德意志人到臨近的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自治共和國舊地被併入比鄰的薩拉托夫州
當時伏爾加河德意志族裔總數約有38萬,還有40萬德意志人散居在其他地區亦被強制迫遷至內地或邊境地區所組成的17個民族區也同時被撤銷(6個位於俄羅斯、9個位於烏克蘭、1個位於阿塞拜疆、1個位于格魯吉亞)。
直到1964年8月蘇聯當局才正式為境內德意志人平反,但未允准德裔重返家園。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歷史發展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葉卡捷琳娜大帝時期

1762年索非亞·奧古斯塔·弗雷德里卡·安哈爾特-採爾布斯特,一位生於在德意志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的王室公主取代丈夫彼得三世成為俄羅斯帝國的女沙皇稱為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1762年和1763年兩次發佈詔諭邀請除猶太人之外的歐洲人移居俄羅斯墾荒並允許保留德意志語言和文化雖然第一次詔命只是得到了很少的響應,但第二次詔命由於提高優惠條件所以更加成功。
除了開墾荒地之外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另個重要的考慮是在俄羅斯的臣民和東部的遊牧民族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帶,由於家鄉的貧瘠狀況使得大量的德意志人遷徙至俄國。
相比之下法國人和英格蘭人更傾向於美洲而不是俄羅斯另外的一些國家比如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禁止移民,那些移民俄羅斯的德意志人擁有基於葉卡捷琳娜二世詔命的特權但在19世紀後半葉由於需要為俄羅斯軍隊服兵役而被取消,服兵役對於那些信仰門諾派、反對戰爭和擴張的異教徒來説是特別令其厭惡的。
儘管許多伏爾加德意志人依然留在俄羅斯,但另些人選擇移居美國或者返回德國以躲避應徵。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20世紀初

1917年俄國發生推翻沙皇專制的二月革命,再到1924年蘇聯設立“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德文:Autonome Sozialistische Sowjet-Republik der Wolga-Deutschen、俄文:АССР Немцев Приволжский)直到1942年首府定都恩格斯城,1931年前被稱為“Pokrovsk”(德文:Kosakenstadt)。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出兵侵略蘇聯,蘇聯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擔心伏爾加德意志人會起而呼應,1941年8月28日下令撤銷“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並強迫居住在伏爾加片區的德意志人移遷,同時也包括其他居住在伏爾加區域的當地民族。
德裔的土地和房屋被剝奪被遷移到中亞哈薩克西伯利亞阿爾泰以及其他邊遠地區,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蘇聯其他境內的少數民族包括北高加索民族、穆斯林卡爾梅克人韃靼人等。
1942年幾乎所有健全的伏爾加德意志人都被強迫徵召入勞改營,大約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勞改營中倖存。

伏爾加德意志人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二戰後

伏爾加德意志人在伏爾加流域的人口中不曾再回到以往的數量,德裔數十年間不被允許回到伏爾加河地區。
二戰結束後許多德意志人依舊居住在烏拉山區、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如今在哈薩克共和國仍然大約2%的人在民族認同上是德意志人、大約有30萬人左右)、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大約1萬6000人、佔0.64%)。
戰爭結束數十年後有部分的德意志人主張重新找尋地方設置“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不過這個主張遭到來自在新的遷入地已經重新定居的人的反對而沒有實質上的進展。
自1980年代晚期大量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回到其祖先的故鄉德國,德國的相關法令政策也有利於德裔的迴歸,德國的法令允許那些被證實為難民以及能證明是德意志人後裔或源自德意志民族的人取得公民資格(希臘方面也採取類似的法令政策來因應來自蘇聯希臘裔族羣)。
儘管數十年來在公共場合不會通曉德語造成許多伏爾加德意志人已只能使用少量的德語甚至完全不會德語,但這並沒有影響到返回德國的遷徙潮。
直到20世紀90年代的後期,德國政府提高來自俄國的德裔人取得德國居留權的難度尤其是對於那些不會通曉伏爾加德語方言的德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