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達宗城

鎖定
伊達宗城(だて むねなり),文政元年8月1日(1818年9月1日)- 明治25年(1892年12月20日),幕末大名、宇和島藩第8代藩主(1844年-1858年)、明治維新時期政治家。官位從四位下遠江守侍從。明治維新後被授予侯爵爵位。
中文名
伊達宗城
外文名
だて むねなり
民    族
大和
出生日期
1818年9月1日
逝世日期
1892年12月20日
出生地
江户

伊達宗城人物生平

伊達宗城生於江户,生父為山口直勝,是家中次子。祖父山口直清是宇和島藩5代藩主伊達村候的次子,因此成為了山口家的養嗣子。並得到龜三郎的乳名。
文政10年(1827年)4月,因參勤交替制度而住在家鄉,成為宇和島藩主伊達宗紀的臨時繼子。宇和島藩把第一代仙台藩主伊達政宗長男伊達秀宗作為藩祖先。
文政11年(1828年)10月,伊達宗城成為宇和島藩家臣伊達壽光的繼子。
文政12年(1829年)4月11日,成為藩主伊達宗紀的繼子。與宗紀的五女貞訂婚,但由於貞夭折了,沒有實質結婚。
天保15年(1844年)伊達宗紀退休,伊達宗城就任藩主。他把發展宗紀的殖產興業作為藩政改革的中心,收回木蠟的專賣權,實施了煤的專營等。優待被幕府潛伏於江户的高野長英,更是親自招待長州的藩士村田倉庫,並開始軍制的近代化改革。
伊達宗城與福井藩主松平春嶽、土佐藩主山內容堂、薩摩藩主島津齊彬被稱為四賢侯。他們也積極地參與幕府政治,向老中阿部正弘呼籲幕府政治改革。
阿部正弘死後,伊達宗城與井伊直弼就幕府將軍世繼問題開始對立。因第13代幕府將軍德川家定無子嗣,伊達宗城與另四賢侯、水户藩主德川齊昭推舉一橋慶喜為繼任將軍。另一方面,井伊直弼推舉紀州藩主德川福慶繼嗣。井伊利用大老地位發動政變。結果德川慶福繼任第14代幕府將軍(即德川家茂)為了排除政敵製造了安政大獄。由此伊達宗城與德川齊昭一起被命令退休。
伊達宗城將藩主之位傳給了伊達宗紀之子伊達宗德。可是其退休後也持續對藩政帶來影響。在文久2年(1862年)時反對生麥事件的賠款支付。同時,島津久光有故交,推進了公武一體。
慶應3年12月(1868年1月)王政復古後向以新政府的名議與閣僚串通。但因明治元年(1868年)戊辰戰爭開始,其感情上偏向德川幕府,於是辭去了新政府參謀一職。
明治2年(1869年)任民部卿兼大藏卿,因為鋪設鐵道借款英國。
明治4年(1871年)時作為欽差全權大臣與清朝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此後主要擔任接待外國貴賓的角色。之後從中央政界引退。
宇和島藩主家根據明治17年(1884年)貴族令被授予了伯爵。
明治24年(1891年),根據伊達宗城明治維新時的功勞封為侯爵。
明治25年(1892年),在東京的今户房地病故。享年75歲。墓地在東京都台東區谷中谷中陵園。法名為“靖國院先生藍山維城大居士”。

伊達宗城出使中國

1871年6月,日本派遣大藏卿伊達宗城為正使,柳原前光為副使,來天津商議條約。清政府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江蘇臬司應寶時、天津海關道陳欽為幫辦進行談判。上次柳原前光曾帶來一份條約草案並對李鴻章説:“歐美各國強迫日本通商,日本不甘心,可是力難獨抗,中日兩國應先通好,同心合力對付列強才是。”所以李鴻章極力主張與日本簽訂對等條約。但此次伊達宗城一反柳原前光所説,提出的條約草案以中國和西方各國簽訂的條約為基礎,把日本置於和歐美各國同樣的地位。
面對這個不平等條約的草案,李鴻章大吃一驚,對柳原前光説:“去年送來的約章,均以兩國立論。此次章約,全改為一面之辭,而且綜合西方各個條約擇優採用。這豈非自相矛盾,將前稿作為廢紙不成?未訂交先失信,以後的事怎麼辦呢?教我如何向皇上覆命?”柳原前光解釋道:“此次約稿,大致與西方各國的條約相同,但相異之處也不少。交際之道,萬國只可劃一,不可有輕有重。重了則會遭西人妨忌,輕了則會遭西人侮辱詆譭。現在兩國均有西客,旁觀出入,頗生枝節;倘有參差,非但不能通行,而且會説使者不出力氣,有何面目回國覆命?”伊達宗城在旁插嘴説:“當今之計,我們兩國惟有內求自強,外禦其侮。誠能心照,不妨按照西洋成例立約,毋須更動,不露聲色為好。”此時應寶時、陳欽駁斥道:“貴國特派大臣前來,原為通兩國之好,若怕西方各國猜忌,那末伊達大臣不來中國,憂慮皆無,更能照應西人,豈非好哉?”伊達宗城被駁得啞口無言。
最後,李鴻章提出了中國自己的草案,對伊達宗城説:“自主之國,應有自主之權,何必遵循他人呢?何況條約中無可使西人生疑之處。兩國有來有往,與有來無往的西方不同,故立約絕不可與西方完全相同;而且西人所得之利,還沒有單單不給日本的。今送去草約,請與西約比較,不知何重何輕,希一一指開茅塞。”説畢,將中國所擬的條約草案遞交伊達宗城。伊達無口可藉,只得收下。
後來伊達宗城對條約內規定日貨不能運入內地,日人不能入內地購買土產,以不同於西約為辭提出異議。李鴻章説:“華人前往西國,隨處通行,並無限制。今日本系以八個口岸與中國通商,華人既不能到日本內地貿易,日本豈應入中國內地貿易?此係兩國一致,確乎公允,何得引西約為例?”伊達宗城被駁倒,無以為言。
1871年7月29日,大體上按中國的方案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其主要內容是:兩國互不侵犯領土,互不干涉內政;一國受他國侵略時須互相支援;互派駐外使節;各通商口岸派駐領事等等。這是近代史上中日兩國簽訂的第一個對等條約。條約訂畢,伊達宗城一回國就被罷官。
1872年4月9日,柳原前光攜帶外務卿副島種臣、外務大輔寺島宗則的書信來到天津,要求改訂前約,被李鴻章譏為“寒盟”。柳原前光含恨而去。同年12月,日本以外務卿副島種臣為全權大臣,來中國力求改約,清政府竟然同意。
1873年5月,改約完成,並在天津互換。從此以後,日本輕視中國,更膽大妄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