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通河

鎖定
伊通河(滿語:yituula,意為“波濤洶湧的大河”),古稱益褪水、易屯河,明代稱一禿河、一統河,清代稱伊敦河,皆為古女真語音譯。
發源于吉林省伊通縣境內哈達嶺山脈青頂山北麓,徑流量3.5-6億m³/年,伊通河屬黑龍江流域飲馬河水系支流,發源於哈達嶺山脈伊通縣東南部大青頂子山西北側,流經磐石、伊通、長春農安德惠五個縣市,在新立城水庫上游納入伊丹河、下游納入新開河,至農安縣靠山屯東注入飲馬河歸入松花江
河流全長343.5公里 [3]  ,流域面積7515平方公里。
中文名
伊通河
外文名
yitu ula(滿語)
地理位置
中國東北長春平原
流經地區
伊通、長春市區、德惠、農安
發源地
伊通縣吉林哈達嶺山脈青頂子嶺北側
主要支流
新凱河
河    長
342.5 km [1] 
流域面積
8440 km² [1] 
河口
農安縣靠山鎮東

伊通河名稱由來

伊通河,為滿語音轉河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伊通河即金史之益褪河,明統志之一禿河,一統河,滿洲源流考之伊屯河,清一統志之伊敦河。金史語解,伊敦,粗澀也”。古代,伊通河水清越底,游魚如梭,兩岸林木如篦,被稱為伊通州各族人民的搖籃。 [7] 

伊通河幹流概況

伊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伊通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伊通河發源於伊通縣板石鄉哈達嶺山脈青頂子嶺北側。出源後流向西北,在營城子鎮營城子屯與四間房屯之間為伊通、東豐兩縣界水。過伊通縣城,在馬鞍山鎮轉向北流,經長春市,在農安縣合隆鎮與開安鎮間為農安、德惠兩縣界水。過農安縣城後,轉東北,至榛柴崗鄉拉拉屯東南,又為農安、德惠兩縣界水。在農安縣靠山鎮東注入飲馬河。河長342.50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流域面積8440平方公里,是飲馬河的最大支流。該河在長春市郊區新立城水庫以上為低山丘陵區,生長稀疏的雜木林,有水土流失現象。河谷寬1~2公里,河道彎曲,河底為泥沙夾小卵石。新立城水庫至農安縣華家鄉新凱河口區間為丘陵和台地,河谷寬5~10公里,河道彎曲,河底為細沙和淤泥,岸邊有零星柳叢。新凱河口以下,地勢開闊平坦,河道彎曲,多牛軛湖,河槽較深,河底為泥沙。據農安縣農安水文站(集水面積6508平方公里)1955~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5.56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57億立方米、平均流量8.15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196立方米/秒(1970年),最小流量為0(1960年、1965年);多年平均含沙量1.21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32.70萬噸、年輸沙模數50.2噸/平方公里。 [7] 
伊通河,明代稱一禿河、一統河,清代稱伊敦河。發源於伊通縣吉林哈達嶺山脈青頂子嶺北側,向西北流,經長春市區,在農安縣靠山鎮東注入飲馬河。流域面積8440平方公里,河長342.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在長春市郊區新立城水庫以上為低山丘陵區,生長稀疏的雜木林,有水土流失現象。河谷寬1~2公里,河道彎曲,河底為泥沙夾小卵石。新立城水庫壩址至新凱河口區間為丘陵、台地,河谷寬5~10公里,河道彎曲,河底為細沙和淤泥。新凱河河口以下,地勢廣闊平坦,河道彎曲,多牛軛湖,河槽較深,河底為泥沙。 [1] 
伊通河是飲馬河的最大支流,也是流經長春市的大河。伊通河明代稱一禿河、一統河,清代稱伊敦河。河長342.5公里,流域面積844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長春位於伊通河中下游,境內河長286.9公里,流域面積5412.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伊丹河、大南河、新凱河、窪中高排水總乾渠、趙家溝、太平溝、大葦子溝、新立溝等,其中新凱河是它的最大支流。
伊通河發源於伊通縣吉林哈達嶺青頂子嶺北側,向西北流,至郊區樂山鄉蓮花村進入長春市境,為長春郊區與伊通縣界河,至郊區蘭家鄉的腰東道屯,為郊區與德惠縣的界河,在農安縣合隆鎮東開源窩堡屯進入農安縣境,經農安縣城轉向東北,流至榛柴崗鄉的西拉拉屯,成為農安縣與德惠縣的界河。至靠山鎮東注入飲馬河。
伊通河在長春市郊區新立城水庫以上為上游段,地處吉林哈達嶺與大黑山之間的低山丘陵區,生長稀疏的雜木林,有水土流失現象。河谷寬1—2公里,河道彎曲,河底為泥沙夾小卵石。新立城水庫壩址至新凱河口為中游段,兩側為丘陵、台地,河谷寬5—10公里,河道彎曲,河槽窄深,寬淺不一,一般呈“V”型,河底質為細沙和淤泥。新凱河口以下為下游段,地勢廣闊平坦,河道彎曲,多牛軛湖,河槽較深,一般呈“U”形,河底質為泥沙。常見洪水水面寬70—100米,大洪水水面寬110—3000米。
伊通河中下游兩岸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在地勢低窪處有德惠的萬寶、天台和農安的開安、華家、窪中高、萬金塔、鮑家等七大片易澇區。
伊通河水量並不豐富,多年平均徑流量約4.69億立方米。位於中游的新立城水庫,是長春城區工業與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日供水量約15萬立方米。
伊通河城區段,水質污染十分嚴重。非汛期水質變黑,成了一條臭味逼人的排污明溝。污染指數為9.12,超過嚴重污染指標14%。本世紀50年代中前期,水質正常,水生生物很多。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水體開始受到污染,水生生物明顯減少,很少見到魚蝦。60年代以後,由於新立城水庫建成,平時每天只為南嶺淨水廠放水4—5萬立方米/秒,幾乎無水排入城區段河內,污水得不到稀釋,水體污染日趨嚴重,水面有浮油,水生生物幾乎絕跡。由於引用污水灌溉,已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特別是蔬菜的質量。由此可見,對污水不加處理,不僅影響到居民的身體健康,而且將影響整個松花江水系。近期擬採取設管截流措施,遠期擬修建二級生化污水處理廠進行治理。伊通河與長春市的形成,發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早期的長春靠伊通河西岸台地坡坎上建立了城垣,利用河水航運之便,促進了經濟發展。河水又是市民飲用水源。後因水文狀況變化,失去了航運作用,汛期氾濫成災,成為一條害河。建國前,每逢汛期河水經常氾濫,整個二道河子區被洪水淹沒,人民深受其害。建國後,修築堤坊250公里,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其中城區段堤防210公里,新立城水庫建成後,防洪標準大大提高。但由於歷史遺留的隱患和管理不善,造成兩岸河道內隨意亂挖、亂建、亂倒垃圾,致使河道變窄,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建國後又先後4次氾濫成災。
長春市政府決定從1986年開始,動員全市人民用三年時間對伊通河進行綜合治理,完成清淤、築堤、砌石護坡、污水截流、修築園林景點等工程。經過治理,河道泄洪能力達到了300年一遇每秒流量520立方米的設計標準,使昔日長春的“龍鬚溝”變成秀美的“濱河公園”。 [5] 

伊通河水文特徵

冬季河面結冰,冰層較厚,封凍期較長。江河“初冰”日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水面形成冰蓋的封凍日期,一般在11月中、下旬。開河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終冰”日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河流的暢流期和冰期各為半年左右。穩定封凍期每年一般達四個多月。湖泡、水庫的封開日期,一般為11月中旬和翌年4月中旬,穩定封凍期約5個月。江河的最大冰厚為0.7~1.1米,一般出現在2、3月份。受氣温、降雪量和水量等條件的制約,冰厚有明顯的年際變化。中、西部丘陵、平原區的中、小河流,在冬季常發生凍實到河底的現象。江河從初冰到穩定封凍和從開河到終冰期間,常發生流冰現象。秋季流冰比較緩和,春季流冰,特別是融雪水大的“武開河”,對沿河建築物有較大的破壞作用。
每年有兩個汛期和兩個枯水期。因冬季雪少,春季雨小,河流有一個水量不大的融冰(雪)春汛。春汛一般發生在3月下旬至4月份,汛後有兩、三個月的枯水期。6~9月為夏汛期(亦稱伏汛),特別是7、8月,常發生暴雨洪水,江河出現年最高水位和年最大流量。10月以後,降水轉為降雪,地表結凍,水量遞減,再進入枯水期,一般在翌年2月出現年最小流量。據20世紀50~70年代實測,各江河多年平均最大月徑流量為最小月徑流量的8~1000倍,最大年徑流量為最小年徑流量的2~36倍,最大流量為最小流量的260~2000倍。中、西部中小河流在枯水期和冰期還常發生乾涸或凍實現象。 [1] 

伊通河支流湖泊

伊丹河,原名伊巴丹河,為伊通河在縣境內最大支流。發源於地局子鄉東北部的叢山之中,流經地局子、二道、伊丹、新興等鄉鎮,在長春市郊區於磨坊屯東注入伊通河。全長52.2公里,全流域面積219.1平方公里,其中縣境內18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898萬立米,河道坡度2.5‰。上游流經丘陵和山谷平原,植被較好,河牀穩固。於二道鄉石門屯東南建有中型的石門水庫。石門水庫以下地勢逐漸開闊,有二道河、柳樹河等支流匯入,水量逐漸增大。 [8] 
乾溝子河,為伊通河在縣境內僅次子伊丹河的第二大支流。發源愛民鄉南部,流經愛民、五一、莫里青、馬鞍山等鄉鎮,在馬鞍山鎮石頭哨東匯入伊通河,全長39.7公里,流域面積140.6平方公里。除上游一段流經丘陵地外,大部河段流經平原台地,河道坡度僅2.2‰,中下游一帶成為伊通縣主要澇區之一。在中游建有三聯水庫,為中型的平原水庫。 [8] 
新凱河,原名新開河,是伊通河最大支流。河長113.7公里,流域面積2289平方公里,河道坡度為0.5‰。該河的中下游流經長春市,境內河長72公里,流域面積113.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翁克河、永春河(原無名河)等。新凱河發源於伊通縣景台鄉大黑山脈廟嶺北側,北流經公主嶺市范家屯至郊區大屯鎮紅光村十二馬架屯,為長春市郊區與公主嶺市的界河,至郊區王家樓屯改道西流,再度進入公主嶺市境,至順山堡,東流入老河道,北流為郊區與農安縣界河,至萬家橋進入農安縣境,至張家老店改向東流,至王士文屯改流人工河道,於華家鄉鄭大壕東注入伊通河。新凱河上游流經丘陵區,沖溝發育。中、下游為台地平原區,河槽窄淺,呈“U”形,河道坡度小,水勢平穩,含沙量較多。常見洪水水面寬20`30米,水深2~3米,大洪水水面寬70~450米,水深2.5~5米。河底質中、上游為黃色亞粘土,下游為淤泥。新凱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12萬立方米。因受第一汽車製造廠、范家屯吉林省製糖廠等排放廢水的影響,水質污染十分嚴重。水生動植物幾乎絕跡,河水不能飲用。建國前曾築有部分堤防,標準甚低,1945年汛期,多被洪水沖毀。建國後,全面整修堤防116.5公里,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洪水。 [1]  [5]  [7] 
翁克河,是新凱河的最大支流,屬第二松花江的第四級支流。翁克河發源於公主嶺市鳳響鄉平頂山村申家大院西南,北流至楊家屯進入長春境內,為農安縣與公主嶺市的界河。於長雙公路(長春—雙城堡)處,完全進入農安縣境內,流至龍王鄉潘家屯東北注入新凱河。翁克河流域面積為929平方公里,河長61.3公里,河道平均坡度為0.70‰。長春市位於該河下游,境內流域面積為225.4平方公里,河長36.7公里。境內主要支流有秦家河。翁克河流域以太平池水庫為界,水庫以上為丘陵台地,沖溝發育,以下為河谷低地,河槽窄淺,呈“U”字形,河道坡度小,水流平穩,含沙量較多,河底質上游為黃色亞粘土,下游為淤泥。翁克河流域面積不算太小,但多年平均徑流深卻只有29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僅有2648萬立方米,水量明顯不足。建國前修建的太平池水庫,被大雨沖毀。新中國建立後,於1958年復建太平池水庫,並提高為三級建築物,成為大型水庫。在灌溉、防洪、除澇、養魚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5] 
波羅泡,位於農安縣西北部三盛玉鄉,屬伊通河水系中的一個閉流湖。閉流區包括楊樹林、萬順、三盛玉、永安、伏龍泉、新陽、巴吉壘、柴崗等8個鄉,集水面積1378平方公里,娘娘廟溝、老虎溝、房身溝、成水溝和殷家溝等5條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流入湖內,湖底高程164.2米,湖邊高程180米,一般水深兩米,水面面積67平方公里,蓄水量0.87億立方米,水面周長37.5公里,長14公里,寬5公里,歷年最高水深3米,最大水面面積80平方公里,蓄水量1.6億立方米。酸鹹度8.5,沿湖東、南兩面較平緩,蘆葦叢生。歷史上以產鯽魚、鯉魚、蘆葦著稱,又是大雁、天鵝等候鳥的棲息地。湖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50毫米,當連枯年湖水減少乃至乾涸。1908年曾乾涸一次,1962年泡底乾涸,1980年至1982年泡底乾涸。1983年通過鬆城乾渠由松花江提水70米,行程60公里,引水1026立方米,湖水深達到1.2米,1984年進入豐水期,1985年產魚208噸,蘆葦50噸。 [2] 

伊通河治理開發

伊通河水庫建設

壽山水庫,位於營城子鎮政府駐地南2.5公里處,伊通河上游。1958年4月1日開工。1959年6月竣工。壽山水庫建成後,控制伊通河從青頂子山發源地到水庫16.3公里長的河段,95.9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佔伊通縣境內伊通河564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117%。設計總庫容1850萬立米,防汛庫容955萬立米,興利庫容975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到1985年水庫運用26年時間,防洪除澇、灌溉、養魚效益顯著,實灌面積始終超過設計效益。 [9] 
石門子水庫,位於二道鄉石門子村馬家店屯東0.8公里處,伊丹河上游。1958年4月1日開工。1959年7月竣工,1960年開始受益。1970年4月,動員500民工,完成敞式溢洪道改建為3孔溢洪閘、土壩加固培厚、維修輸水洞等險工。於1971年6月竣工。工程基本達到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石門子水庫的建成,控制了從伊丹河發源地到水庫22.2公里長的河段,124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佔伊丹河流域面積219.2平方公里的56.7%。設計總庫容2800萬立米,防洪庫容945萬立米,興利庫容1876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2萬畝,防洪除澇、灌溉、養魚等效益顯著。 [9] 
三聯水庫,位於馬鞍山鎮侯家屯南,乾溝子河中游。原是1956年,由勞動、連家店、友聯3個鄉民辦公助聯合興建的蓄水500萬立米的小型水庫。當時土壩和放水洞按小型水庫標準建成,溢洪道採用柳條、壩樁臨時砌護,工程標準低,1956年冬合攏蓄水,1957年開始灌田。1963年汛期,溢洪道消力池被洪水沖壞。經整修加固,標準仍較低,勉強使用。1.974年春,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設計,進行擴建施工。動員800名民工,50台大車,對土壩加高培厚,改建放水洞,建溢洪閘,經過一年半時間,到1975年秋竣工,提高了抗洪蓄水能力,使水庫增型為蓄水千萬立米的中型水庫。1980年,處理了土壩迎水坡大面積沉陷,溢洪道交通橋下沉等險工,翻修了土坡塊石護坡,並增設了測壓管。三聯水庫的建成,控制了乾溝子河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620萬立米,防洪庫容1030萬立米,興利庫容756萬立米,設計灌溉面積1.08萬畝,防洪除澇、灌溉、養魚等方面均發揮了效益。 [9] 
新立城水庫,位於長春市城區南20公里新立城鎮伊通河干流上。是一座以供給長春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為主,兼有防洪、防澇、發電和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新立城水庫於1958年始建,1959年大壩合龍,1962年建成。樞紐工程由均質攔河土壩,第一溢洪道,第二溢洪道和輸水道組成。1966~1967年溢洪道溢流堰改建為溢洪閘,1986年安全加固完工。水庫壩高18.15米,壩長2680米,壩頂寬5米。總庫容5.92億立方米。設計年供水0.8億立方米,庫區回水南至后辛屯,長19公里。最大湖面寬7公里。低水湖面11平方公里,相應庫容0.13億立方米。正常蓄水湖面63.3平方公里,相應庫容2.88億立方米。最大洪水湖面80平方公里。水質總硬度45.2~61.2毫克/升,酸鹼度7.7~8.3,水質懸浮物超標,銅、酚、化學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少量超標,其他均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二級標準。1985年供水9223萬噸。湖區沿岸為丘陵台地,建庫以來至1986年共營造松、柳、楊林4026公頃,樹木達5000萬株,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發揮着積極作用。水庫林場又新建了苗圃,有花灌木20餘種,雲杉、美人松等10餘種觀賞樹木。水庫已成為市郊風景遊覽勝地。 [2]  [4] 
太平池水庫,位於農安縣龍王鄉新凱河支流翁克河上。1941年在太平莊沼澤地上築起5900米長的均質土壩,連接東西兩側黃土崗地而成為太平池平原水庫,最大壩高7.4米,1958年建成。是一座以防洪除澇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1986年加固後,總庫容2.01億立方米。庫區回水南至山崴子,長13公里,寬4公里。低水湖面7.5平方公里,相應庫容0.06億立方米。正常蓄水湖面34平方公里,相應庫容0.58億立方米。最大洪水湖面73平方公里。水質酸鹼度6.4~7.8。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和范家屯糖廠排污,水質污染嚴重。懸浮物及酚、銅超標,魚體有柴油味。1988年灌溉水田1180。 [4] 
淨月潭水庫,始建於1934年東北淪陷期間,位於長春南郊,伊通河支流小合台河上。集水面積為78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2770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4萬立方米。淨月潭水庫在1936~1960年間是向長春市供水的主要水源,1962年新立城水庫運行後,成為輔助、備用水源。淨月潭水庫對長春市區南部防洪有重要作用,保護耕地900公頃。 [6] 

伊通河灌區建設

壽山灌區,始建於1959年,以壽山中型水庫為主要水源,以向前攔河壩和部分機電井為輔助水源,’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乾渠有兩條:二乾渠由水庫渠首至新家鄉西轉心湖屯,全長18公里;二乾渠由向前攔河壩始,至伊通鎮北,全長15公里,灌溉營城子.、新家、伊通鎮、東尖山等4個鄉(鎮)的水田,灌區初步配套。1985年實灌面積1.58萬畝,超設計灌溉面積5.3%,平均年用水685萬立米,是全縣發揮效益最好的萬畝灌區。 [10] 
石門子灌區,始建於1959年,以石門子中型水庫為主要水源,以伊丹攔河閘為輔助水源,設計灌溉面積2.3萬畝。乾渠兩條:一干渠從水庫渠首至伊丹鎮北,全長11公里;二乾渠由伊丹攔河閘始,至新興鄉燒鍋屯,全長9.5公里,灌溉二道、伊丹、新興3個鄉(鎮)水田。灌區雖已基本配套,但由於石門子水庫工程險工未除,影響按設計蓄水,灌溉效益較差。1985年實灌面積0.91萬畝,佔設計灌溉面積的39.2%,平均年用水394萬立米。 [10] 
三聯灌區,1974年由小型灌區擴建成萬畝灌區,以三聯中型水庫為主要水源,機電井為輔助水源,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分東西兩條幹渠,總長12公里。東干渠4公里,灌溉馬鞍山鎮的友聯、紅旗兩村水田;西乾渠8公里,灌溉五一鄉的宋家窪子、連家店兩村和莫里青鄉的勞動、興宏兩村水田。由於水庫和灌區標準低,灌區下游部分水田改為井灌。1985年實灌面積0.3萬畝,佔設計灌溉面積的25%,平均年用水量127萬立米。 [10] 
太平池水庫灌區,1940年日偽在修建太平池水庫的同時,共用961萬元(偽幣)修了排水、截水、引水、導水渠及附屬建築物。到1943年在窪中高地區基本建成了排灌系統。1945年春,200餘户日本開拓團種植水稻00畝。是年9月,太平池水庫壩毀庫廢,灌區工程也隨之荒廢。1958年,修復太平池水庫後,於1959年着手重建窪中高灌區。根據省水利設計院提出的設計效益面積3.93萬畝規劃,縣水利局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實地勘測。從1959年到1986年的27年中進行6次施工,到1987年全區建有中央排水路1條26公里,總引乾渠1條15公里,輸水量為11.9立方米/秒,一級引幹3條全長18.5公里,輸水8.37立方米/秒,支渠34條,斗渠144條。支渠相距1500米,斗渠相距500米,每方面積9000畝。太平池水庫灌區,從1964年起種稻,當年在楊家屯、李家屯、傅家屯、潘家屯、小東屯等5處種稻面積達9000畝,平均畝產300公斤。1965年達到1.5萬畝。後因水庫蓄水過少,供水不足,栽培技術落後等原因,種植面積逐年下降,到1980年全灌區僅剩300畝水田,1982年停種。從1983年引進塑料大棚盤育苗和藥物除草技術後,水稻種植面積又逐漸回升,1987年太平池灌區灌溉水田1.77萬畝。 [11] 
萬寶灌區,位於縣境西部伊通河下游右岸,行政區域包括三勝鄉良種場、黃
家、樂園、蘭家、春園、姜家村和萬寶鎮的趙家、萬寶、陳家村,還包括長
春市郊區幸福村的一部分。灌區水源主要來自伊通河區間徑流,同時以電機
井提取地下水和紅旗水庫及自然泡塘水為補充水源。
1931至1945年期間,主要工程有:柳條攔河壩1座,灌溉乾渠1條,木
制乾渠進水閘1座,旱河(又稱奉仕溝)和豐收溝2條排水通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幾經整修與擴建。1955年l新建柳條攔河壩1
座,鋼筋混凝土進水閘1座,木製分水閘7座,維修木製分水閘2座,新建
木橋7座,新開挖渠道2 114米,維修渠道4 500米,共完成土方3.6萬立方
米,投工1.8萬個,國家投資1.93萬元。1970年,國家投資15萬元,在伊
通河上新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壅土壩1座,挖乾渠1條,長11公里,支渠5條,
總長12公里,同時打電機井12眼。1971至1975年,國家又投資138.7萬元,
修建了紅旗水庫和相應的抽水站工程。到1988年末,灌區內建成的提水工程
有小型提水站25座,農民自打機井近1 000眼,使灌區水田種植面積增加到
1147公頃。 [13] 

伊通河航道航運

據資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沙俄屢次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和達斡爾人第二章鐵路屯寨雅克薩等地。為抗禦沙俄侵略,收復失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利用松花江、伊通河水路運送軍糧。當時伊通河可航行3.5丈大船,每船可載米50石。運送軍糧自遼河逆流運至陸地,再由陸路運至伊通河口,裝船由水路運至黑龍江。松伊二水實行聯運,把盛京同寧古塔緊密地聯結起來,為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康熙三十八年(1699),伊通河因河道淤積,曾發生過百船擱淺。光緒三十四年(1908),受大水沖刷,河面寬闊,水深3~4米,水路運輸繁忙。又據《長春洮南間鐵道線路踏查報造書》載,農安縣東部及東北部以伊通河及松花江為境界,夏季伊通河水既深且大,在東清鐵路敷設前被廣為利用,船隻在長春、農安境內的伊通河上航行。
1919年8月中旬,伊通河水量增加,農安人利用水路輸出穀物,輸入貨物。伊通河原來河身大,水量豐富,船隻最大吃水量0.2丈,船長5.3丈,幅1丈,可載糧140石,航行期間在七、八、九月份,航線是農安和長春、吉林、老沙溝、新城(今扶余)、大賚(今大安)、哈爾濱之間。主要外運糧食,並從長春運來棉布及其它雜貨;從哈爾濱、吉林方面運進缸、木材、木炭等。後由於伊通河逐年泥沙淤積,無法航行。1927年,農安縣長劉寶拮曾提議疏通河道,清沙挖淤,以便恢復水運,因財力所限,未能實現。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