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夫萊娜

鎖定
範妮·伯尼的《伊夫萊娜》用時興的書信體寫成,記述了一名自幼被父親遺棄在鄉下由人收養長大的少女,步入倫敦社交界後經歷了種種尷尬景況和羞辱磨難,終於贏得一位高尚貴族青年的愛情,並得到其父親的承認。作品還穿插了女主人公對城市商人階級及上層社會的敏鋭觀察和細微刻畫。全書結構嚴謹,語言清新生動,委婉地表現了婦女在父權社會中的艱難處境,小説出版後博得了好評。
中文名
伊夫萊娜 [1] 
作    者
範妮·伯尼
出版時間
1992年01月
出版社
Bantam Books
頁    數
438 頁
ISBN
0-553-21411-X
原作品
Evelina
定    價
45 元
開    本
36 開
裝    幀
平裝

伊夫萊娜作者簡介

範妮·伯尼(Fanny Burney,1752-1840),也稱達布萊夫人,英國傑出的女作家,是音樂家查爾斯·伯尼的女兒。範妮的青年時代是在倫敦度過的,伯尼一家與當時的文化名流如約翰遜博士、愛德蒙·伯克、畫家雷諾茲、名演員加利克以及一些知名的文人過往甚密。
範妮自幼喜愛寫作,少年時寫過一篇虛構故事,後來將手稿焚燬,她父親撰寫音樂史時曾得她大力協助。1778年,範妮以匿名形式出版了她私下創作的小説《伊夫萊娜》(Evelina),1782年她的小説《塞西莉亞》(Cecilia)問世。此後,範妮於1786年被任命為宮廷女官,為王后管理衣服。儘管他對王室的恩寵感激不盡,卻不適應也不喜歡宮廷生活,後來終於辭職。1792年,範妮認識了法國流亡人士達布萊將軍,並於1793年與他結婚。達布萊夫婦婚後經濟上相當困窘,因而範妮又寫了《卡米拉》(Camilla)(1796)。《塞西莉亞》和《卡米拉》的題材與《伊夫萊娜》近似,但結構比較鬆散。
1802年至1812年的10年間,達布萊夫婦在法國被拿破崙拘留,歷經艱險,範妮後來創作的《流浪者》(又名《女人的艱辛》The Wanderer,1814),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寫一位隱姓埋名逃出法國的少女在英國謀生的經歷。
範妮一生還寫了幾部劇本。這些劇本在她生前既不曾上演,也不曾出版。據一些研究者認為,她在喜劇創作上有相當的藝術成就,她的四部喜劇《才女》(The Witlings,1779)、《愛情與時尚》(Love and Fashion,1779)、《繁忙一日》(A Busy Bay,1800-1801)和《厭恨女人者》(The Woman-hater,1800-1801)都人物鮮明、語言生動,富有諷刺意味。範妮還留下了大量的日記和書信。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她的《早年日誌:1768-1778》(The Early Diary of Frances Burney,1768-1778)於1889年問世,此後一直有人不斷地編輯她的日記和書信。

伊夫萊娜內容簡介

小説開始於伊夫萊娜16歲那年。善良仁慈、受人尊敬的維拉斯先生是一位牧師,他一直是伊夫萊娜的監護人。伊夫萊娜一直生活在安定閉塞的小鄉村,與霍華德女士全家人的交往是她和外部世界的唯一接觸。儘管她是一位有錢男爵的女兒,但她父親不願承認這個女兒,更不願她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這使她看起來更像一個孤兒。因為沒有豐厚的嫁妝和家庭地位,伊夫萊娜的未來之路似乎不會很順利(因為18世紀的婦女的命運幾乎是和婚姻緊密相關的)。她所擁有的只是好心的維拉斯先生所能提供給她的一點微薄的嫁妝。
正是由於霍華德太太的促成,才使伊夫萊娜踏上了去倫敦的旅途。熱心腸的霍華德太太擔心鄉村這種坐井觀天的生活會使伊夫萊娜陷入幻想,把倫敦想象成令人心馳神往、充滿魔力的超乎現實的天堂,想讓伊夫萊娜去親眼見識一下、去親身體會一下城市生活。於是她説服了維拉斯先生,讓他相信城裏幾個月的生活會讓伊夫萊娜打破她天真的幻想,更好地適應鄉村生活。於是,伊夫萊娜就在霍華德太太的女兒幕文太太以及外孫女瑪利亞的陪伴下來到了倫敦。
由於伊夫萊娜一直生活在閉塞的小鄉村,從來沒有經歷過大世面,也缺乏豐富的社會經驗,所以在倫敦這樣的大都市,她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連串不順心的事兒。例如,在她剛到倫敦後不久,她參加了一個私人舞會。由於她美貌出眾,引起了紈絝子弟拉弗爾的注意,拉弗爾邀請她跳一曲舞。他油頭粉面的外表和荒誕誇張的舉止使伊夫萊娜又好笑又厭惡。伊夫萊娜拒絕了他的邀請,但她隨即又接受了跟拉弗爾歲數差不多的長相英俊的小夥子的邀請。這位名叫奧威爾的勳爵風度翩翩、彬彬有禮,他優雅的舉止和風趣的談吐很快打動了伊夫萊娜的心。但是隨後發生的混亂局面着實把她嚇了一跳:原來當時有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即如果一位小姐拒絕一位男士的邀請,就不能再與別的男子共舞,而伊夫萊娜哪裏知曉。後來,在一次去馬裏波恩花園的出遊途中,伊夫萊娜發現和自己做伴的竟是兩個妓女,她不敢想象別人會產生怎樣的誤解……這些小片斷不僅表現出伊夫萊娜的純真無知和心靈的脆弱,更向讀者揭露了殘酷的現實社會。
發生在伊夫萊娜身上的一樁樁不順心的事兒同時也使她和奧威爾勳爵以及克萊蒙德·威勞拜爾(對伊夫萊娜垂涎三尺的上層人士)有了很大的接觸。缺乏社會經驗的伊夫萊娜曾經一度被克萊蒙德假獻殷勤的熱烈追求所迷惑,但是,通過與社會各階層的接觸,再加上奧威爾勳爵良好的品行對她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她開始走向成熟。當然,伊夫萊娜最好也贏得了奧威爾的尊敬和愛慕。通過這一點,範妮向讀者昭示了主人公的內在魅力和自身價值。
小説的次要情節講述了杜凡爾太太——伊夫萊娜在法國的外祖母——來到英格蘭試圖管制伊夫萊娜的生活,併為她爭取作為約翰·貝爾蒙德男爵的女兒的合法地位。於是,咄咄逼人、愛管閒事的杜凡爾太太闖進了伊夫萊娜的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伊夫萊娜不得不與杜凡爾太太生活在一起,忍受她愚蠢的倫敦親戚布朗特一家。幕文船長一連串的惡作劇使杜凡爾太太難以忍受,才使得伊夫萊娜擺脱了她外祖母的管制。
小説的結尾頗富有戲劇性:伊夫萊娜偶然遇見了約翰·貝爾蒙德男爵,得到了她作為男爵女兒和繼承人的合法地位和權益;她又喜獲自己一位同父異母的弟弟;而且,由於她已是一位有爵位的小姐,她終於與奧維爾勳爵喜結良緣。 [1] 

伊夫萊娜文學影響

《伊夫萊娜》是轟動一時的暢銷書,被稱為是簡·奧斯丁之前最成功的女性作品之一。這是一篇以書信體為格式的小説,通篇由幾位主人公在8個多月裏的往來信件所串成,其中大多數信件都是伊夫萊娜寫過維拉斯先生的。在採用書信體格式的時候,範妮模仿了《帕米拉》(Pamela)的作者,18世紀最著名的小説家之一塞繆爾·理查森的寫作風格;更重要的是,這種書信體格式要比傳統的第一人稱敍述格式更能讓讀者直接地接觸到主人公的思想和感情。書信是一種更快捷、更貼切的形式,尤其是寫給像維拉斯先生這樣一位良師益友。因為伊夫萊娜對維拉斯先生的信任和坦誠,她在信中的敍述就更真實可信,更能引起共鳴。
和許多18世紀的英國小説一樣,《伊夫萊娜》對英國社會給予了細緻的剖析和尖鋭的抨擊。這裏的英國社會指倫敦奢華糜爛的上層社會,範妮·伯尼用主人公伊夫萊娜的口吻,從伊夫萊娜的角度穿透整個上層社會。正是這種方式賦予小説獨特的魅力和力量,使範妮這位女性作家的作品能在當時的男性作家作品據主導地位的時代脱穎而出、獨樹一幟。被鄉村教師所撫養的伊夫萊娜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面對紛繁複雜的倫敦社會,她根本就不知所措。而範妮巧妙地藉助小説女主人公的純真善良、青澀無知,用睿智譏諷的筆觸,以敍述的方式揭露出倫敦社會的空洞和虛偽。
也許《伊夫萊娜》算不上是一部社會諷刺小説,但是它的確有許多諷刺的筆觸,尤其是在小説的前半部,伊夫萊娜詳細地描述了自己在倫敦所遭遇到的不幸。因為這些信是寫給她敬愛的維拉斯先生的“私信”,她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而對於範妮來説,作為18世紀的女性作家,要她公開地批判當時有着雙重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男權至上的社會,去嘲笑那些淺薄浮躁的所謂的上層人士,似乎不太合適,或許還會遭到抨擊。於是,範妮巧妙地藉助於伊夫萊娜的筆端,暢快淋漓地宣泄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伊夫萊娜的諷刺藝術還在於她把女主人公毫不偽善的純真質樸與拉弗爾、威勞拜爾爵士之流的虛偽狡詐作了鮮明的對比。有了後者的襯托,讀者顯然會把同情的天平傾向伊夫萊娜這邊。
雖然範妮·伯尼的小説處處暗藏着諷刺的玄機,然而卻不乏浪漫色彩,這使小説讀起來不那麼鋒芒畢露。小説的情節安排和幾個主人公的遭遇都帶有童話色彩。伊夫萊娜是個18世紀的灰姑娘,等待着王子的垂青和愛憐;她又是個被邪惡的女巫施了魔法的公主,尋找着她的生父,卻意外發現其父是一個有權勢的國王。不幸的是,範妮的浪漫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的粉刺力度。小説前半部分巧妙的諷刺被最後安排的幸福結局所沖淡,因為,最後伊夫萊娜不管在社會地位上還是情感上都擺脱不了男權社會的烙印:她還是一個男人的女兒,另一個男人的妻子。
參考資料
  • 1.    Fanny Burney.Evelina:Bantam Books,1992 - 01